我相信每一代做父母的,都有通过自己曾经的苦来教育后代的经历,无论这种苦是指生活的物质之苦,劳作之苦,还是当年学习之苦,不一而足。 家长如果仅仅展现自己曾经的苦,甚至不断地强调,为了你们,我此刻如何如何的苦,这种传授很容易让子女产生“如果我没有处在那样的苦的状态,我就对不起父母”的心思,毕竟人是有同理心的,对父母也有爱戴心的。 试想,不管儿女此刻在做什么,在劳作也好,在学习也好,在玩乐也好,做家长的反复向他们灌输,我此刻是如何如何的苦,这会让儿女不自觉地将自己塑造成与父母同样苦的状态,这样才会感到心安。 我曾经说过,不要剥夺对方受苦的权力,尤其是对孩子。譬如,他在学习上遭到很大的压力,这种苦就是他天生该吃的,哪怕作业写到半夜里才写完,那也是他该做的;又譬如,参加一个集体活动,要承担很大的事务性工作,要费很大的心力去为大家服务,这也是他该吃的苦;甚至,参与某项运动,做某项才艺,但凡想要有点成绩,所需要吃的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那也是应该。我记得当年少年李连杰为了做好一个穿掌动作,一口气练几千遍。我自己当年为了练一个侧踢,每天练习踢几百腿,以至于很长时间里,落下了坐骨神经痛的伤痛。这才有昨天发布的照片里那漂亮的侧踢瞬间保留下来(自我膨胀一秒钟)。 但是,不要剥夺孩子吃苦的权力,与父母一味地向他们展现自己是如何的苦,完全是两回事。上面说了,父母不断向孩子强调“我为了你们有多么的苦”,孩子成年以后,命运通常都苦,因为他们从小就觉得苦是光荣的,处于苦的状态,是幼年时免于被责骂的手段,所以,成年以后,ta会习惯性保持苦的状态。 我年长以后,一直有运动吃苦的习惯,但是我不是为了吃苦本身,而是保持这个吃苦的精神,目的是为了通过刻苦训练,使生活更美好和甜蜜,而不是为了苦本身,更不是以处在苦的状态为自豪。在这种理念下,即使训练当中的苦,也是欢乐的。只有这样,人生才能乐越来越多,苦越来越少。 我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也会通过自己曾经为了掌握某项技能而吃苦来鼓励他的学习吃苦精神 ,以及通过我们少年时代的物质极度匮乏之苦,来培养他不要铺张浪费的生活态度。但是更多地,我会把自己当年如何破除苦的状态,从苦变成不苦的经历,来与孩子共享。这才是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 换言之,我们要向孩子展现的是如何破除各种苦、各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而不是止步于展现自己所受的苦,更不是天天向他们强调我当下是多么的苦,我在这么苦,你们怎么可以去乐?如果这样,儿女就永远不能脱离“苦”。 父母是孩子最主要的导师。既然是导师,要担得起这个称呼。给孩子物质上的抚养,只是父母责任的小部分(现在的大多数父母在这方面都能尽到责任,过去这方面都不一定),但更多的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充当他的陪伴者和解疑人。许多人困惑于孩子与自己的心理距离很远,那首先要找找自己有没有对孩子有情感付出的发心和实际努力。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一件事一直是我引以为自豪的:在高三的寒假,一些高校组织各高中的“游(览)(校)园日”,意在让各高中的同学对自己心仪的大学有个直观印象,以便将来选择报考。我陪着孩子一起去北大游园,中午吃饭的时候,孩子高中同班同学有好几个是跟我熟识,并且在一起吃过饭的,因此儿子邀请我跟他们同学们同桌吃饭,这是家长中的唯一。其中一个活泼的男同学,还跟我讨论起如何看待老师们严防死守的中学生早恋的问题,在我给出我的观点后,这位同学还向儿子求证,“你爸在家是这样说的吗?”在得到儿子的approval后,这位同学说,“宋叔,下次我请你去我家,跟我爸这样说说。”我问,你爸如果得知你在早恋,会怎样处理?同学说,“我爸说了,首先就上对方家门去把她骂一顿”。----顿时席间欢笑四起,其乐融融。 饭后,一位女生的家长悄悄问我(游园队伍也是分家长和学生两个阵营分着走的,可以脑补一下场面^_^),你是怎么跟你儿子能够这么亲近的?我家闺女到公众场合来,跟我就跟敌人似的,装不认识。 父母要把儿女当人,首先是人格上平等,其次要尊重ta所处的年龄段该有的表现,不能总以自己的尺寸去度量打磨对方。说起来熟悉我的朋友可能都不信:在儿子刚刚开始对游戏感兴趣的年纪,从来不玩游戏的我,也悄悄地往他提到过地“康地祥楼上”那个卖游戏机的市场去侦察过,看看规范不规范,甚至还在不那么发达的网络上,帮他一起找游戏秘籍,搞得我经常半懂不懂地也一起瞎参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