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海一号博物馆

 寻梦游仙 2021-06-24

在广东阳江市海陵岛的海滩之上,有一座总建设面积1.75万平方米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这座博物馆的主体建筑不仅在全国,乃至在世界上都堪称标志性建筑。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又称“南海一号博物馆”,在这里收藏着沉寂于海底800多年的一艘宋代商贸海船。

南海一号博物馆的建筑主体由五个不规则的大小椭圆体连环相扣组成,外形犹如古船的龙骨,整体既似起伏的海浪,又如展翅的海鸥。南海一号博物馆2004年12月28日奠基,2005年12月28日动工,2009年12月24日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

南海一号博物馆内主要由“一馆两中心”构成,即: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学研究中心和研发中心。馆内以宋代古沉船保护、开发与研究为主题,展示出水文物及水下考古现场发掘动态演示过程为特色的专题博物馆,其船上文物价值连城,国家一级文物之多为世界罕见。

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合作,在阳江海域搜寻一艘18世纪沉船时,在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意外发现了一艘南宋木质沉船,并打捞出一批精美文物。这艘古沉船被命名为“南海一号”,古沉船船体保存较好,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年代较早、船体较大、保存较为完好的中国古代远洋商船。

据专家从船头位置推测,这艘古沉船是从中国驶出,赴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800多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这艘古沉船的出现对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标本。

进入南海一号博物馆的大厅,就看到厅内以场景雕塑和文字的形式介绍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及海上商贸历程。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它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除了进行各种货物贸易外,还传播着民族工艺和儒道思想,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欧洲各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瓷器和茶叶对世界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宋元时期,中国的瓷器出口成为主要货物,因此又称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由于输出商品有很大一部分是香料,因此也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博物馆主要分为三大展区八大展厅。一号展区设有三个展厅,分别为海上丝绸之路史展厅、珍品展厅和水下考古史展厅。海上丝绸之路厅用文字、图片、雕刻等展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以及相关的经济、政治制度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在这里我仿佛感受到先人们驾驶着古船,在海上丝绸之路上,乘风破浪,把中华文明传到世界各地的伟大壮举。

展厅内一块石制船具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南海一号”古沉船船锚上的石碇。宋元时期,海船上的锚多为木制,为起到重力和平衡作用,在锚上箍扎有碇石,称为“木爪石碇”。当船在海上停泊时,多用这种锚沉入水中固定船体。这件碇石重达420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宋代石碇,它是了解宋代航海技术的重要物证。

为了让人们更加了解古代先人制作的船锚,博物馆在室外陈列了一件复制的古船锚,从复制品中可以看到木制锚身与碇石是如何组成一件船锚的。

沿木制船梯往上进入珍品文物展厅,展厅内展出的是“南海一号”古沉船上打捞出水的相关文物,有瓷器、石雕、朱砂、木梳、铜环等。这些文物在“南海一号”古沉船出水时保存的相对完整、器型独特精美,甚至是国内首次发现的精品文物。

展厅内陈列着从古沉船里打捞出大量的金、铜、铁、瓷、玉类等文物,宋代铜钱6000多枚。这些文物以瓷器为主,集中了江西景德镇窑、福建德化窑、福建瓷灶窑、福建义窑、浙江龙泉窑等南宋几大著名窑系的外销瓷器制品。

这些瓷器造型独特,工艺精美,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远非陆地出土的同类瓷器所能比,依其数量和价值计算,将是全广东省博物馆藏文物的总和还要多。其中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器最引人注目,青白釉又称影青瓷,是仿制定窑产生的新品种,具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独特风格。

“南海一号”古沉船上除了精美的宋瓷外,还有大量的黄金制品,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宋金项饰”。这件饰品的长度达到1.72米,重566克,饰品由四股八条金线编织而成,环扣连接处饰有精美的璎珞纹,这件金饰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可惜的是我在这里只见到了它的图片,原件被借到了香港海事博物馆展出。

“鎏金虬龙纹环”是从“南海一号”古沉船上发现的饰品,饰品两端饰有虬龙头,可见龙眼、龙须、龙角一对,两龙头对接处留出空隙,圆环截面有圆柱状凸出物,龙身由三条阴刻线分成五段,五段有两条平行阴刻线连接。龙身饰珍珠地纹,平行线两侧为山形和水形纹饰。

“璎珞”是由多根金链串成的金饰,金饰下面挂着三个挂坠,左右两个“石榴”状的挂坠是镂空的,可以打开放入香料。中间心形挂坠是由金丝垒叠而成,做工非常细致。这条璎珞有很强的异域风格,据推测可能是国外订制国内加工的金饰品,在这条璎珞上还有镶嵌宝石的圆洞。

水下考古史展厅则主要是中国水下考古发展历程的图片展,在这间展厅内让人类似于海底世界中,人们透明玻璃地板下面,散布的海螺、海星和各种各样的贝壳,使人仿佛踏在海滩上,又仿佛置身海底。

二号展区内设有阳江当地文物厅和海洋知识厅。海洋知识厅内设有徐徐转动的地球仪、威武庄严的南海神像、妈祖像等,无声叙说着璀璨的海洋文化。阳江当地文物厅中展出的既有新石器时期的石制工具,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东汉时期的彩陶马头、铜鼓,也有唐代素三彩小杯、清代银质饰物等,种种文物再现了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号展区即为“水晶宫”,“南海一号”古沉船就是安放在水晶宫里,其水深12米,水质、温度及其环境都模拟沉船当时所在的海底环境参数人工合成建设。2007年12月23日,“南海一号”古沉船整体打捞出水,2007年12月28日移入馆内。

在“水晶宫”两侧摆放着许多的塑料箱,箱内放满了从“南海一号”古沉船出水的各类文物,这些文物还未经清理,上面布满了淤泥。这些在海水中浸泡了800多年的文物,出水后必须经过脱盐处理,部分珍贵文物还要以海水浸泡维持其沉船环境。

我在“水晶宫”里通过顶层观光廊的透明玻璃墙环绕参观,通过考古平台可以观看“南海一号”古沉船的现场考古情况。这个博物馆是世界首例将古沉船水下考古现场发掘演示过程向观众开放的专题博物馆,这种保护和陈列方式,在世界同类主题博物馆中是前所未有的。

博物馆中专门介绍了“南海一号”古沉船从发现到打捞出水的情况。“南海一号”古沉船采用的整体打捞方式出水是世界考古史上第一例,并创造了数个世界第一。其花费的费用也被称为“史上最昂贵打捞”,对此许多的争议都围绕这艘古船及所载文物的经济价值。我认为“南海一号”古沉船的打捞,其意义绝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它展现的是中国的自信,证明了中国的科技实力。

“南海一号”古沉船的发现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它是“海上丝绸之路”主航道上的珍贵文化遗产,它所载的文物反映了我国宋代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文化艺术与先进科学技术,为研究古代造船技术、航海技术提供了极好素材,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造船史、陶瓷史、航海史、对外贸易史等而下之都是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