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虎丘,吴中第一名胜

 寻梦游仙 2021-06-24

位于苏州城西北郊的虎丘山,有着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和苏州城的历史一样悠久。这座享有着“吴中第一名胜”美誉的虎丘,依托它秀美的景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展现出一幅吴地文化与江南山水完美结合的秀美画卷。

虎丘山原名海涌山,远古时这里是一片汪洋,几座小岛随着潮涨潮落而时隐时现,当时的海涌山矮小,却美丽,如浩淼碧波中闪烁的明珠流辉至今,所以虎丘山也有“海涌潮辉”称谓。

关于虎丘名称的来历,已有近二千五百多年。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死后葬于此山,入葬三日后有白虎蹲踞墓上,故名虎丘山。北宋朱长文认为,虎丘因形似蹲虎而得名。清乾隆也赞同此说:“本来岩壑擅天成,虎踞偏称金气精。”

虎丘山有“前山美、后山幽”的说法,后山脚下清清河水环绕,河中水菱浮面、河旁古木参天,大量的樟、杉、柏、松、银杏、玉兰等古树名木,长势茂盛。丛林中掩映着分翠亭、玉兰山房、揽月榭等景点。

人们赞叹虎丘山之美:“平坐游览遍天下,游之不厌惟虎丘。”明代《虎丘有九宜》中说“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雨雪,虎丘任何时候都有美景。

虎丘有前山十八景,后山十八景。头山门、海涌桥、断梁殿是虎丘的入门三景。过山塘河即是虎丘山门,门上横一幅“古吴揽胜”的匾额,左右侧门额上又分别题有“清山”、“秀水”字样,正应着虎丘“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

前行数步,是虎丘的二山门。二山门为元代遗留下来的建筑,其结构承袭了宋代建筑的特色。相传,二山门是一位名叫赛鲁班的工匠设计修建,其门扉、连楹、屋瓦及部分斗拱虽经后世修补,但仍保持了元代风格。

二山门也称断梁殿,殿的主梁是由两根木材拼接而成,两端设有造型优美的斗拱托住主梁,解决了受力的问题。殿内有梁漱溟的“含真藏古”横匾,这四字出自顾恺之的《虎丘序略》。在虎丘,只有虎丘塔和断梁殿还称得上原物了。

憨憨泉是以梁代僧人的名字命名的,相传虎丘寺的和尚憨憨自小患有眼疾,他在挑水时因地上的青苔而滑倒,他想青苔都生长在潮湿的地方,或许此处就有泉眼。于是就挖土寻泉,终于找到了泉眼,并用泉水治好了眼疾。

拥翠山庄规模不大,但结构精巧。据说,拥翠山庄的兴建,与清末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洪钧有关,洪钧游虎丘时,饮憨憨泉,觉水质甘美,便建了这座庄园。因山上花木成片,庄内绿树相拥,苍翠欲滴,因此取名拥翠山庄。

山庄南门前的白壁上,嵌有“龙虎豹熊”四个字,这是清代广西陶茂森所书。细看,拥翠山庄的“庄”字多了一点。据说,洪钧娶名妓赛金花后,便居住于此,拥翠山庄是洪钧金屋藏娇的地方。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蘖海花》,就是以此为原型创作的。

试剑石是路边一块裂开的巨石,相传吴王阖闾为争霸天下,命铸剑师干将、莫邪夫妇铸造宝剑,历经三月炉火仍未纯青,莫邪纵身跃入炉中,炉中金铁销熔,终于铸成了一对雌雄宝剑,干将将雌剑莫邪剑献予了吴王。

吴王挥剑试刃,将身旁巨石一劈为二,此石便被称为试剑石。在试剑石旁刻有元代顾瑛的诗句:“剑试一痕秋,崖倾水断流。如何百年后,不斩赵高头?”其实,这块石头是火山喷出的凝灰岩,久经风化后石上形成了裂隙。

至于石桃的传说,则是与孙悟空大闹天宫有关,游历了国内许多地方,真不知道一部《西游记》到底成就了多少景点。

关于枕石,有好几个说法。一说晋代高僧生公在此阅读经书,倦了便枕石而眠;二说明代才子唐伯虎在此休憩,并二次笑秋香;三说是唐伯虎与祝枝山在此调侃生儿育女的游戏。如今,人们在枕石三步外做扔石子游戏,若落于石下生女孩,留于石上则生男孩。

山道的尽头是古真娘墓。真娘本名为胡瑞真,唐代安史之乱时逃亡到了苏州,不幸沦为青楼女子。真娘才貌双全,卖艺不卖身。一富商看中真娘,欲留宿于真娘处,真娘至死不从而自尽。富商厚葬真娘于此,并于墓上建亭纪念。

走过古真娘墓,前行数步,就来到虎丘的核心景区。千人石因石面平坦如砥,可容千人而得名。相传,吴王夫差征用千名民夫,在虎丘山为阖闾建墓。完工之日,夫差命人将民夫全部灭口,当时血流成河,将这块巨石染成了紫红色。

巨石旁的崖壁上刻有“生公讲台”四字。据说,在南朝时期,梁代高僧竺道生在此石上讲经说法。当时生公满腹经纶,口吐莲花,虽然吸引了无数信众,但信者却寥寥无几,于是生公便聚石为徒,对其说经。

据史书记载:“生公讲经,人无信者,于是聚石为徒,与谈至理,石皆点头。”这就是成语:“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由来。巨石旁的白莲池中有一块石头上刻着“点头”二字,指的就是这一段故事。

关于千人石还有一个典故。明末江左三大家吴伟业,明亡后出仕大清。一次吴中士子集会虎丘,会上有人投信吴伟业:“千人石上坐千人,一半清朝一半明。寄语娄东吴学士,两朝天子一朝臣。”众人观后举座默然,吴伟业对屈节出仕大清痛心疾首。

二仙亭是一座用石头雕琢的亭子。相传一位樵夫挑着柴路过此亭,见到吕洞宾和陈抟在此下棋,便站在边上观棋,等樵夫回到村里后,却无人认识他,村中的人已隔了好几代。“山中方一日,人间已千年”的典故正是出自于此。

亭边刻有“虎丘剑池”四个浑厚遒劲的大字。相传这四个字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后因岁月久远,“虎丘”二字石刻湮没。明代万历年间,石刻名家章仲玉补刻了“虎丘”二字,因此便有了“假虎丘,真剑池”的说法。

“别有洞天”是一道人工砌成的石墙,墙上有圆形的月洞门,由于这堵墙的阻隔,把平坦如砥的千人石与绝崖石壁分成两个世界。走过月门便是著名的剑池,剑池宽约45米,深约6米,终年不干,池水清澈见底,可以汲饮。

据《史记》载,剑池是吴王阖闾墓的墓道,阖闾死后被葬于此,他生前喜爱的三千柄宝剑作为殉葬品,也一同埋于墓中。相传吴国灭亡后的数百年,勾践、秦始皇、孙权等先后来此探宝寻剑,均无获而返。

剑池究竟是否吴王墓,尚是千古之谜。1955年疏浚剑池时,人们发现池中有人工开凿的痕迹,符合春秋时代的墓制形式。种种迹象分析,剑池可能是为了掩护吴王墓而开凿的,但吴王墓是否在其中,只能待考古后才能证实。

剑池四周的岩壁上有许多的题刻,右边石壁上的“风壑云泉”,为宋代米芾所书。左边石壁上的篆文“剑池”,为元代周伯琦所书,但民间传为东晋王羲之所书。相传,虎丘寺僧人用两只鹅换王羲之的“剑池”二字,字换到手后,两只鹅化作龙虎又回到了虎丘山,这就是“神鹅易字”的传说。

拾级而上,过“可中亭”、“解脱门”,来到剑池上方的石桥,石桥桥面因年深日久,变得异常光滑,好在桥面铺有防滑垫。桥面上有两个圆圆的洞孔,透过洞孔,可以看到剑池中碧清的池水。据说,这两个洞孔是山上僧人打水用的。

走过双井桥,拾阶而上是致爽阁。致爽阁的来历有两个不同的说法:一说取自诗句“四山爽气,日夕西来”命名;二说是此处原本有一座海涌阁,被太平军毁掉后,当地绅士又集资建造了楼阁,并将原来的海涌阁改名为致爽阁。

穿过由张爱萍将军题写的“海涌岚浮”洞门,进到虎丘塔园。虎丘塔也称“云岩寺塔”,是苏州的标志性建筑。站在护栏外,只见塔身全部是由青砖砌成,有些青砖已年久破损。斑驳的塔壁,更加显现出了虎丘塔岁月的沧桑。

据地方志记载,隋文帝仁寿九年,虎丘塔始建时为木塔,后毁于一场大火。现存的虎丘塔建于五代周显德六年至北宋建隆二年,具有唐宋时期的设计风格,塔身为七层八面,每层的屋檐都为仿木斗拱,每面都有一扇门。

站在塔下可见塔身明显倾斜,这是由于塔基的土质结构不均,从元代起塔身便开始向西北倾斜。据测量,塔顶部中心点距塔中心垂直线已达2.34米,被称为“世界第二大斜塔”,可与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相媲美。

为了保护这座古塔,建筑专家们采用了铁箍喷浆、盖板置换、围桩灌浆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塔身的开裂和地基的松软问题,有效地保护了这座千年古塔。如今游人只能在塔下观望、拍照,而不许攀登。

虎丘塔园的东边是康熙和乾隆南巡时的行宫,行宫内的御碑亭中立有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三块御碑,碑文书法各出自三帝之手笔。据说,如果敲击这三块御碑,分别会发出金、银、铜之声。

望苏台是一块长方形的平台,处于虎丘山顶东面,这里视野开阔,台上有风声鸟语,台下有万木幽深,实令人心旷神怡,立于平台上可以俯瞰苏州城的美景。平台附近建有长廊和方厅,古时候人们常在这里眺望万家烟火的苏州夜景。

虎丘东南面的土丘上,有张爱萍将军建造的孙武子亭。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为了争霸,请孙武在此训练军队,阖闾先请孙武操练宫女,孙武为正军法号令,斩杀了吴王的两位宠妃,“三令五申”的成语就来源于此。

“天下第三泉”相传是茶圣陆羽所挖。据说,陆羽曾长期寓居虎丘,他在这里研究茶叶,写出了《茶经》,他在书中记载了此泉井水清冽、味甜。泉边赭色石壁因纹理天然,秀如铁花,称为“铁华崖”,这是取苏东坡“铁华锈崖壁”的诗句。

宋代苏东坡说过“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这次旅行留给我的印象就是景点虽然不大,但却充满了神秘和神奇。虎丘,“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名副其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