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望长安,游荐福寺小雁塔

 寻梦游仙 2021-06-24

相对于大雁塔,小雁塔的知名度似乎略逊一筹,凡来西安旅游,大雁塔是人们必去的景点,许多人往往错过了小雁塔这值得一游的景点。此次寻梦长安的最后一天,我来到了小雁塔所在的荐福寺。

小雁塔是一座保持了初建时期原貌的唐代建筑,是唐代长安城中皇家寺院荐福寺的佛塔。当走进荐福寺北门,透过高大的树隙仰望,可以看到塔姿娟秀的小雁塔,融合在浓荫的绿意中,给人以美的感受。

整个福寺内清静雅致,参差的树木与古老的建筑融为一体。行走间,我的目光落在枝叶间青瓦起脊的石碑牌坊上,碑坊是青砖垒砌的,两通古碑镶嵌在中间,石碑的上面小瓦出檐起脊,像深宅大院里的影壁墙那样古朴。

两座碑坊间的绿阴下有一条砖铺小道,这小道正北正南,贯穿寺院内所有的古建筑,成为荐福寺的一条南北中轴线。走过这两通镶嵌古碑的碑坊,前面是荐福寺的白衣阁。

白衣阁建在一座砖砌平台之上,红柱格窗顶起了小瓦青顶,飞檐挑角,黄铜风铃在四个挑角上摇曳着,发出微微脆响。面朝南北中轴线,平台下有一青砖砌成的拱洞门,两侧是砖铺的窄窄的台阶,可登上拱洞门之上的白衣阁。

站在白衣阁,南望近在咫尺的小雁塔,精致绝伦的小雁塔尽收眼底。整个塔呈土黄色,像黄土画派画家描绘的黄土高原上的浑厚的黄土色调,颜色灰淡中泛着黄,每块砖的边沿都从黄中微微透出淡淡的青,有着历史的沧桑感。

小雁塔全部用砖砌成,塔身每层的上檐都是二十一层砖斜着垛成的出檐,檐下砌有两层菱角牙子,形成重檐密阁。出檐像塔的一条条腰带紧紧地缠在塔身上,像给高塔打上十几个铁箍子,生怕砖块垛起的塔子散落。

小雁塔看起来共有十三层。据说,小雁塔在初时共有十五层,因明代的关中大地震使古塔失去了顶部两层的桂冠,然而留下的塔身并不失其美,甚至有残反而丰富了它的美。

小雁塔每层的出檐没有檐角,每层的四个檐角都被沧桑的历史撕掉了,像刀砍斧劈的一样,露着不愿离去的塔身咬住的个个断裂的砖块,残留着历史的伤疤,仿佛还听到历经苦难而发出的微弱的呻吟声。

表里皆的小雁塔呈正方形,其体型比例匀称,玲珑秀雅,别具风格。全塔自下而上逐层内收,越上越陡,遂使此建筑有了灵性和动感。再配以塔上的出檐会感觉到塔身的层次美,也体味出精湛的建筑技巧和建筑艺术。

塔的底层南北各有券门,券门、门楣、门框为青石制作,门的石楣上有精美的蔓草花、供养人图像等雕刻花纹,雕工优美,不失为唐代艺术精典。塔内有有木梯可以登临,我认为登临不如绕其仰观,一个角度会有一个角度的发现。

小雁塔每层都有一个拱形塔窗,上下十二个塔窗都在一条垂直线上,窗的上拱的砖缝还清晰可见,每个拱窗像唐朝丰满的仕女微微打开的扇面,静止在历史的画面里,记忆在历史的时空中。

最顶层的塔窗处朝天豁开一个朝天的凹形豁口,没有了塔尖,这豁口见证着历史风云的变幻,见证着历史的气象万千,可以说是小雁塔一个永远的缺陷。这个豁口似乎暗藏着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小雁塔的的基座是砖砌的高台,前后有两个登台的台阶,台阶接着南北中轴线上的砖铺小道,塔前台阶两侧矗立着两座碑坊,形制色调与白衣阁后面的两座碑坊一样,碑坊内青砖镶嵌的石碑,小楷碑文记录了《荐福寺来源》。

塔前那悬有“三秦之光”匾额的过屋中,陈列着荐福寺的历史资料。荐福寺在隋代曾是隋炀帝杨广当晋王时的府邸,唐代又先后成为唐太宗之女襄城公主和中宗李显的私宅。唐睿宗文明元年,武则天为去世的丈夫李治百日祈福,将这处私宅改建为“献福寺”。

武则天篡唐立周当上女皇后,在天授元年将寺院改名“荐福寺”,并亲书飞白体寺额“敕赐荐福寺”。武则天逝后,唐中宗李显复唐登基,在安仁坊造了一座塔,以追思并告慰于唐高宗,恰巧的是小雁塔与荐福寺一街相望。

小雁塔与云南大理崇圣寺的三座塔造型结构一致,是中国古代密檐方形砖塔的杰出代表宝。秀气玉立的小雁塔和雄伟俊挺的大雁塔风格各异,同为唐都长安的标志。但小雁塔因其塔身小,塔龄也比大雁塔少55年,故称为“小雁塔”。

唐朝末期,由于遭受兵火炼狱,荐福寺顷圮为墟。然而小雁塔却劫后余生地矗立着。明清时期,人们以小雁塔为中心重建荐福寺,虽没有当年的荐福寺宏阔,但其宝殿却也肃穆。

小雁塔是一座具有传奇色彩的塔,在1200多年的岁月里,它经受了风雨的侵蚀和地震的考验,最神奇的是1487年关中地震,当时塔身从上到下出现宽约尺余的裂缝,几十年后的又一次地震,竟使原来的裂缝“神合”了。

后在地震中又发生两次同样的现象,一座砖塔经历6次地震而不倒塌,反而将裂缝自然复合,确是一件奇事。据考证,在建塔时,塔的台基之下夯成了一个半球形的土堆,当地震发生时,半球形的土堆均匀的分散了地震的冲击力。

荐福寺在唐代是长安三大佛经译场之一,其他两处是大慈恩寺和大兴善寺。唐高宗时期,高僧义净由广州出发,经海路赴印度取经,沿途经过东南亚30余国,历时25年带回梵文经书400余部,武则天亲自出洛阳东门外迎接。

唐中宗特请义净高僧进入荐福寺,住持佛经译场。义净在荐福寺七年间,共译出经、律、论等佛教经典31部106卷,是继唐玄奘之后在佛经翻译上取得成绩最大的一名高僧。

穿过一个腊梅园,便是大雄宝殿。宝殿为厅房式建筑,飞檐挑角,雕梁画栋,木格花棂通透明亮,门旁立柱上书有:“千年古刹自女皇开基走过风雨夏春秋,百代盛唐立业跨唐宗元明清义净弘愿仰玄奘大德西度天竺求经典,孤帆劈浪慕那烂鹫领二十五载传文明”。

大雄宝殿立有四座碑坊,碑坊间生长着形态各异的唐槐,树龄最长者达1300年,树干有双人合抱,株株古槐枝枝交叉相接,勾肩搭背,枝繁叶茂,遮天蔽日,给寺院增添了古穆庄严气氛。穿行于绿阴广场,有阴森清凉之感。

走过碑坊,在南端中轴线上,有一座与白衣阁相似的门楼,这个门楼是荐福寺的慈氏阁。门楼的双檐之间悬挂着一块金字黑匾,那是武则天所书的“敕赐荐福寺”匾额。匾上的金字为楷体,书技老练,刚劲有力,彰显出了皇家的霸气。

慈氏阁的两侧是钟鼓楼,东边的钟楼内挂有一口巨型铁钟,在钟楼旁悬有一仿铸的铁钟,关中八景中的“雁塔晨钟”指的就是这里。据说,寺内每日清晨击钟为起床礼佛的规定是高僧义净规定的。

高僧义净在荐福寺译经时,每天都要完成规定的篇幅。一天,他忙到很晚才译完规定的经卷劳累不堪的他伏案睡去,直至日上三竿方醒。义净悔恨自己贪睡误事,就规定寺内每日钟起床礼佛、译经。

荐福寺,这座山门紧锁,僧无踪影,遂成空壳的寺庙,它置身于古城的繁华地段,面向腾飞巨变的现代都市,却处变不惊。钟灵神秀的小雁塔虽千余年历阅滚滚红尘,完全不为荣辱得失所动,静静的屹立在古刹中,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