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兰契是薛宝钗在书中最经典、也是最成功的案例。 原书自36回之后,金玉派改弦更张,放弃对宝玉的进攻,改为包围黛玉,对她进行洗脑、精神施压和暗中摧残。 宝钗处心积虑,周密筹谋,巧妙地拿捏住黛玉的心理症结。以奥斯卡影帝的演技,骗取了黛玉的信任。 不过,这场天大的骗局从42回上演,到58回就演到头了! 湘云与宝钗的姐妹情,就是瞬间崩盘的,黛玉也是。 金兰契因何实现,上文已解析过。新粉请务必先看《针锋相对的黛钗,后来却结金兰契,真的姐妹情深吗?》,本文是续篇,解析黛钗关系崩盘的过程。 01 步入婚龄的黛玉黛钗和好后,黛玉曾有过一段短暂的欢愉时光。 第四十二回的回目叫做《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余音》,前半部分写黛钗和好,后半部分写众女儿的一次内部小聚。然而熟悉原著的都知道,这次聚会,黛玉表现得那叫一个抢眼啊! 抢眼在什么地方?话多得令人咋舌,跟所有人都发生了对话;戏谑幽默得令人瞠目,无论谁的话头,都被她接住一番调侃,继而引出一片大笑。因为她,这天大家至少大笑了五六次,最后直接笑趴了,场面乱成一团。 天下人皆谓凤姐幽默,其实黛玉不遑多让啊! 无论你喜不喜欢黛玉,至少你必须承认:雅谑补余音这个片段,是黛玉在整部书里最光明、最灿烂的时刻。 为什么偏偏是在这个时刻?为什么不在此时来个葬花吟呢? 宝钗对黛玉一番劝勉加表白,她挑明了黛玉和自己都曾看过邪书,又说这些书误人。既然不可见人之事都开诚布公了,那不也是暗示自己“知错就改”吗? 当然,从36回开始宝钗就不再去纠缠宝玉了,关于这点上文已经解析过。本来就有实际改变,再经过挑明思想,令黛玉彻底安下了心:宝钗是要放弃金玉良缘了。 尽管这是个错觉,但单纯的她不知道。 所以经过此番对话,黛玉忽然心结消散,如拨云见日,顿时生命充满了阳光!整个人都格外活跃快乐。 不由令人感叹:原来终日悲戚的黛玉,本性是如此活泼可爱的! 这种忽然间的变化,进一步证明黛玉之前的悲伤,绝非无缘无故多愁善感,而是事出有因。是薛宝钗横加给她的心病。 宝玉宽慰黛玉时有句经典台词:“你放心”。其实这句话要跟42回同看,你才能真正理解曹雪芹深藏的悲悯和讽刺。到底是谁令黛玉不放心,是谁令她“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的更漏”。 但开心也是短暂的,她很快又沉入现实的进退两难中。此时的黛玉已15岁了,将笄之年,按当时观念就是该找婆家了。 宝钗将近15岁时,开始疯狂倒追宝玉。黛玉如今也到了这个敏感年龄。 薛家貌似放弃宝玉,是因为多次冲关均告失败,阻力太大了。痛定思痛后,走上傅秋芳路线,耗吧!反正贾母年事已高,将来终归王夫人说了算。就算老姑娘出嫁又能如何,历史上杨夫人(武则天之母)40才嫁呢。 打定主意后的薛家反而不急了,虽然这时宝钗已18岁,她也不急。而步入婚龄的黛玉,倒是需要正视现实问题了。 02 木石前盟的障碍早期木石前盟的障碍是王夫人+薛家母女,如今薛家把自己从敌对关系里摘出来了。 能阻挡木石前盟的人,只剩下王夫人了。她会不会受薛家影响,对黛玉好点呢? NO,恰恰相反,她要加强敌对的手腕! 黛玉和王夫人的关系也在微妙的变化。早期黛玉有不忿不满,就直接表现。后来黛玉年龄增长,会顾全大局了,忍耐的本领也增长了。 她试图跟王夫人搞好关系,在刘姥姥进潇湘馆时就有明显体现。她会特别照顾王夫人,对她很恭敬。要知道,凡是被曹雪芹写到的细节皆有用处。 但王夫人的态度正相反。早期她还会主动跟黛玉说几句话,后来就没有后来了。41回在潇湘馆,她反而当众拒绝献茶。 到了45回互剖金兰契时,黛玉说:
这段话里有几个重点:一是请大夫熬药,被别人称为“天翻地覆”;二是有人多嫌着她、咒她。三是黛玉不敢去搞燕窝粥。 话里把“太太”摘出来,那是出于为尊者讳的优良传统,必须的。其实,假如贾府几位领导思想一致,都对黛玉宠爱有加,吓死那些奴才,也没人敢造次。 略有点脑子都能看明白,能造成这局面的只有一个人,就是王夫人! 药材掌握在她手上,这段话全是围着药材说,分析来分析去就是不可以搞。这不就是暗写王夫人对黛玉的刁难吗? 正因为黛玉打开了这个话题,宝钗后面才使劲跟王夫人撇清裙带关系。《针锋相对的黛钗,后来却结金兰契,真的姐妹情深吗?》已解析过。 别看她俩在互相交心,读者也很难了解言外之意。若不交心,你就更别想知道了。 简单说就是,随着贾母年龄越来越大,黛玉越来越收起锋芒,忍辱退让。但王夫人却越来越步步紧逼,黛玉的饮食医药供应,都得不到保障了。 后来宝玉说起燕窝粥:“虽不便和太太要,我已经在老太太跟前略露了个风声,只怕老太太和凤姐姐说了',你看,老太太凤姐姐都没问题,只有太太得瞒着才行。你说这是啥意思? 所有这些描写都是点到为止,要透露的真相是:王夫人对黛玉的敌对手段在日渐加强。 03 黛钗和好后的局面有关宝玉的婚配,荣国府内一直明争暗斗。黛钗和好后,各方的处境是这样的: 1、宝钗18岁了,已经是超龄女子,18岁的她没对象,也从不张罗提亲。但薛家不在乎,更不着急。 这状态虽然尴尬死,但只要自己不尴尬就行。她照样满府窜来窜去,只是不再贴宝玉,而是忽悠黛玉。 时而教育她要懂规矩,时而又刺激她“我哥哥看上你了”。反正怎么让她心乱怎么来。 貌似她成了看客,貌似她不需要结婚似的。哦,怪不得得到了“山中高士”的名号。 2、黛玉15岁,该解决婚姻大事了,至少应该进入提亲、订婚的程序中。贾母当然不会给她说什么婆家,这里就是她的婆家。 但是,宝黛又不能马上完婚。 其一是因为宝玉必须过20岁才可以谈婚论嫁,否则性命堪忧;其二是王夫人抵触黛玉。(《贾母既然支持木石前缘,为何迟迟不给宝黛完婚?》有详细解析,本文不再累述) 3、贾母当然很清楚王夫人的态度。按说她和贾政都可以强压王夫人,但毕竟未来还有漫长的一生,让她们婆媳如何相处? 结婚不是最终目的,让王夫人乐意接受黛玉才是关键。 贾母之所以对王夫人的很多小动作、很多对抗都装看不见,就因为有太多掣肘。绝对不是元春掣肘,而是黛玉! 为了不激化矛盾,为了给心肝宝贝黛玉营造个好点的婆家,贾母只好不停的、不停的跟王夫人妥协。 说白了,贾母和黛玉都在努力示好王夫人。贾母给了她最大的宽容,也给了她最大的利益。黛玉则越来越具备受气媳妇的潜质,在王夫人面前毕恭毕敬、小心应对,受什么委屈都绝不吭声。 4、贾母对金玉良缘无法让步,但还是尽量给薛家留了面子。到薛家放弃宝玉,局面出现短暂困惑,谁都不知薛家打算卖什么药。 但不管怎么说,薛家母女才是王夫人最亲最近最信赖的人。 所以当宝钗接近黛玉时,她怎么能拒绝呢?就算是为了现实利益,也不能拒绝啊! 真能跟薛家搞好关系,不就等于跟王夫人搞好关系吗!后来贾母极力拉拢薛家,专门拜托薛姨妈照顾黛玉,核心用意都在于此。 在上文中卓语曾解析到:说黛玉身体只是个托词,言外之意是要等等看,贾母正在争取某种东西,在筹谋某些事,在为黛玉积累着什么。 贾母要争取的东西,就是要在宝玉20岁之前这段时光里,找机会多卖给王夫人些人情,塞给她一些利益,换取她接受黛玉。 作为读者,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贾母久作老祖宗,手握遗产王牌,难免轻敌。她毫无意外地小瞧了王夫人的野心,也远远低估了她的恶毒。 04 慧紫鹃情辞试忙玉在这个无解迷局里,最煎熬的肯定是黛玉。她没有贾母的底气,只有前路茫茫的困惑。 早在32回时,黛玉就有一段内心独白:
所谓【无人为我主张】,那是托词,明明贾母在为她主张。真正的问题还是王夫人这股阻力。如果林家尚在,就不一样了,王老婆那种势利眼,估计上赶着巴结呢。 跟宝钗和好,短暂的欢愉过后,这种煎熬反而更重。薛家都放弃了,可是各方还是按兵不动,王夫人依旧高冷,未来到底怎么办? 45回黛玉再次犯病,隐晦地跟宝钗交心,作者就是借这些,向读者展现黛玉此时的心境。 尽管得到燕窝相送,但那晚她却写了《秋窗风雨夕》。这首诗才是黛玉真实处境的写照。心情的反复起落,清晰的证明,42回的欢愉绝不是因与宝钗和好,而是木石前盟有了希望。 终于,紫鹃忍不了了,就有了57回情辞试忙玉。其实宝玉的感情还用试吗?早就以心印心了。紫鹃这小棉袄哪里会不知道? 她根本不是试宝玉,而是吓他,是催他,让他去向贾政王夫人挑明。 57回又是婚配之争的重要章节,故事环环相扣。紫鹃催宝玉,宝玉的病便是对王夫人的求告。 一个母亲如果还有一丝爱子之心,眼看儿子要死要活的,能无动于衷吗?最起码,不该跟儿子谈谈心吗? 铁石心肠的王夫人真的无动于衷。宝玉病床前,各个长辈都有关心之语,只有她未发一言。你服不服?无声胜有声,她内心如何,你明白了吗? ![]() 05 认干妈她没动静,贾母却有行动,她出面成全了薛蝌的婚事。以她的尊贵,竟然去插手薛蝌之事,凭什么?明明为了一个大大的人情。 薛蝌婚事刚刚做定,黛玉就忽然跟薛姨妈热络的不要不要的,竟然认做干妈! 薛姨妈还说了一段让读者热血沸腾的话:
艾玛,您倒是快点去说啊!全国人民期待中! ![]() 这些情节,单看都怪怪的,一反常态,合在一起看就特有意思。 贾母在保媒时,张口要谢媒钱,她到底要什么回礼呢?答案就在薛姨妈这段话里。 这就叫做心照不宣!两个世道高手间的过招。黛玉不仅缺个妈,更关键是缺个能跟王夫人搭上桥梁的妈。 贾府那么多贵妇,她不认干妈,偏认个商贾做干妈,你以为这是干什么?一切都是贾母的授意。为了成全宝黛这对小冤家,也是拼了。 紫鹃忙也跑来笑道:
画重点啊!【和太太说去】,问题的核心出来了! 紫鹃不开口则已,只要一开口,向来都是天大的隐情重点。 ![]() 06 金兰契崩盘黛玉赶着叫妈,紫鹃赶着催,满屋子婆子一起唱和………任你多少人千催万催,任你贾母卖了天大的人情,都是白费功白激动。薛姨妈只打哈哈,唱空头支票,没任何行动。 商人就是商人,莫想赚她们的好处。搞了半天,贾母的人情白送了!! 所以黛钗认下姐妹的那一刻,姐妹关系就走到头了。果然是阳极则阴的道理。 经过紫鹃情试宝玉,一切都被打回原形。不管王夫人还是薛家母女,无一幸免。 金玉派终究不打算成就木石姻缘。所有的姐妹情义,全都是花言巧语。你要问金兰契为什么崩了,这就是原因。 58回有这么一段:
两个人都大瘦,为什么呢?身心煎熬啊! 【想起往日之事,不免流下泪来】,想起了什么呢?近期宝黛间并没发生什么,是什么令黛玉默默流泪,又是什么令他俩无语凝噎? 如此悲凉的气氛,宝黛间还从未有过。 ![]() 宝玉并非真傻,紫鹃催婚、黛玉认妈都是为了什么,他很清楚。你以为他就不急吗?但再急能怎样?曹雪芹给他的人设,就是要被家长权摧残致死的。 一向宽慰黛玉的他,终于连自己也宽慰不了了,也终于品尝了“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的滋味。 说“你放心”时,是彼此心意感通,此时仍然是。只不过,曾经的感通是充满希望,此时的感通是无奈绝望。 这便是高明的曹雪芹,无言胜有言。心灵不足的人一带而过,反正黛玉成天哭,有啥奇怪的?而心灵敏锐的人,看此处如见漫天落叶。深秋已至,万物都是如此苍凉。 万事都凉了,难道落叶还认不出秋风的真面目吗?所以,这里就隐写了金兰契的崩盘,黛玉已经知道自己上当了。 ![]() 07 崩盘后的相处自58回之后,黛钗没发生任何矛盾,但却再没有过真正意义的姐妹亲密。跟金兰契全盛期的热络,简直如隔天地。而且越向后发展,俩人越疏远。 63回宝玉生日夜宴,她俩竟然全程无交集。即便因抽签被联系在一起喝酒,双方都没一句交流,连个眼神都没,哪里还有结拜姐妹的模样? 追溯这日白天,那么多的玩乐过程里,她俩也是零交集!宝钗故意影射金玉良缘,众人禁不住探究典故,黛玉却一言不发。无论是从文化角度,还是从性格角度,这都是大大的异常,根本不是往日的林妹妹。 宝钗抢茶事件,是她俩后期难得的一次交集。但请注意,黛玉的台词是对袭人说,而非对宝钗。况且这个事件的本质是相争,并不是相爱。(宥于篇幅,以后再解读) 总之,这个时期貌似平静如水,貌似黛玉还会“去找宝钗说话”,但却再没有具体内容了。 ![]() 到了70回重建桃花社,更是彻底凉透透!黛玉有意避开跟宝钗的一切交集,而宝钗不经意的只言片语,展现的是咄咄逼人的架势。正如她一反常态的张扬文风,令人莫可名状。(实际上她在宣示胜利) 再到了探春撵人、湘云抱怨'可恨宝姐姐....'时,毫无悬念的,黛玉肯定一言不发! 她俩的关系从57回认干妈就走到头了,剩下的时光,如同落叶等待秋风的扫荡,一天比一天稀少枯萎。 与之相对应的是,自57回之后贾母再没给过薛家任何惠利!早期把薛宝琴捧上天,后期却不名一文,差的不要太多。 有人可能会奇怪,那怎么还让薛姨妈照顾黛玉呢。这是面子和里子的关系,里子崩了,面子何须也崩?有她做个润滑剂,可以缓和黛玉和王夫人,总好过没有。 何况,当家长都不在时,贾母还担心黛玉受欺负呢。薛姨妈既然成了辈份最高、最有地位的女性,把她放潇湘馆,谁都无法欺负潇湘馆。 我想指出:红楼梦越往后期越复杂,不仅情节扑朔迷离,人心诡谲难测,连版本都支离破碎。 越到后期越暴露真相,程高本能不改动吗?甚至整个67回都丢失了,红学界认定整个67回都是他人补写,再经过抄录删改,各版本间差异极大。 简而言之,对红楼梦后期不可以执持片面字词,而要关注故事大框架。 比如67回黛玉有句话说:“自家姐妹,这倒不必......' 可这句话,恰恰是篡改的哦!可信的版本描写正相反,宝玉和黛玉一起防范着宝钗,跟防贼似的。 ![]() 篡改者能改部分字词,却改不了大框架,他没功夫重写一部书。看看故事的大动脉,黛钗间的疏离冷根本无法掩饰。 宥于篇幅,67回的篡改问题,卓语会另有文章解析。 08 小结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斗争,是贯穿全书的,从没有停止过,甚至越往后期越激烈尖锐。不出所料的话,到贾母去世时才进入斗争的最高潮。 到那个时候,各方才会彻底扯下面具,露出底牌和绝招。 说什么金兰契,什么黛钗合一,简直笑死人。逗小娃娃呢? 早期的黛玉单纯如同一张白纸,那时候是有情饮水饱。 ![]() 15岁之后的黛玉,就像我们离开学校进入社会,需要面对现实问题了。金兰契不仅是薛宝钗的一场宫心计,也是黛玉的一场社会实践课。 薛家接近黛玉,目的是1、缓和跟贾母的关系,在贾府更好的立足;2、用程朱理学洗脑黛玉,掌控黛玉的行踪和心理,变相操控宝玉。 黛玉接受宝钗、亲近薛姨妈,本质上是为缓和王夫人的关系,希望借由她们架起桥梁,让两派和解。 宝玉的婚事,曾经是薛家积极争取。57回却成了紫鹃、贾母积极争取,甚至连清高自持的黛玉,也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 这中间的变化微妙之极。黛玉的悲苦、贾母的进退两难、紫鹃的深情厚意,都深刻地体现出来。 其实,只要王夫人接受黛玉,贾母必然给薛家加倍补偿,会给宝钗安排上好的资源。可惜王夫人的执念超出地球人预期。 想和这种人和解,终究要败北。希望互惠互利,终究要败北。贾母秉承以德服人,她秉承以权服人。 从私心而言,我不希望黛玉经历后期的低头,所以我不喜欢解读这段。但我又必须承认,曹雪芹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现实,不仅现实在结局,更现实在过程。任你多高级的人,在丛林法则的世间,能保持不低头吗?神仙也难啊! ![]() 红楼梦终究是悲剧作品,一切良善都会被吞噬。 庸溃之人用结局来嘲笑良善,标榜金玉派的高明。这是多么愚昧无知! 心机和心胸是两回事,奸佞和智慧是两回事。前者就像病毒,害人害己是它的使命。害到最后,和地球一起毁灭。 用“鼠目寸光”来形容王夫人宝钗之流,都亵渎了鼠兄。宝钗尚未真正入主贾家,已经跟所有人关系崩盘,甚至被当面骂、当众撵。人要有多愚蠢,才能活成如此众叛亲离? 一个合格的管家人,就像《大宅门》里的白文氏,能化解一切危机,能团结所有家人。收服赖渣、激励儿子,德服四众,恩泽八方。 从这个角度你才能明白,贾府里唯一福泽深厚的是贾母。虽然她不够果敢决绝,但起码她有贵族的基石:包容。 黛玉仙质神胎,无论是血统、门第、才情、能力,任何一方面都堪配宝玉。更何况宝玉与她休戚与共,贾母与她生死相依,她和贾府根本无法割裂。 对这个无法拒绝的人,但凡有一丝平常心,又或者但凡有一丝丝聪慧,就可以是千百万种更好的结局。可王夫人唯一会做的竟然是消灭她。 智者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顺应天道,自利利他。只有最蠢的人才画地为牢、嫉贤妒能、暴殄天物。 王夫人和薛家母女除了结党营私、戕害贤能以外,一无所长。把宝玉逼到出家,把贾府搅和成风声鹤唳人间地狱,到底哪里高明了?#红楼梦##林黛玉##薛宝钗# #曹雪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