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

 老威小屋 2021-06-24

 利用关键数据,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并指导健康运动的实践。

“适合自己”和“以心率来监控运动强度”这两个观点,几乎是贯穿我所写的所有运动文章的一条主线。

但是,依然有朋友经常问,“我能理解根据心率来界定强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我还是不懂,出现什么样的心率数字对标什么强度。”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必须先确立这样两项认知:

1、每个人的身体状态不同,所以,同一个心率数据,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示不同的强度。

2、了解不同的心率代表相应的强度后,还有一个如何根据强度来安排自己的日常训练的计划问题。

换句话说,当你理解了某个心率数据对自己来说意味着某个强度,这还不够,还要根据自己的目的,和某个阶段训练目标,在计划中安排不同的强度,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有的人说,我不是专业运动员,也不想跑马拉松,就是为了健康。

这也是一种目的,并不表示不需要计划。与严格训练的群体不同的是,可以把轻强度安排得多一些。

总之,无论目的是什么,具体目标是什么,让自己的运动有意识地在自己的计划下展开,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哪怕这个计划,并非以漂亮的项目管理文件的形式存在,只是在头脑里大概有根弦,也比每天想当然地跑出门去要好。

之前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计划的文章,《运动计划示例》。现在回头来看,这篇文章虽然很小,但在其中所说的我在腿伤恢复期的计划,很有说服力,否则,不会那么快恢复到目前这个状态。

今天主要不是说计划,是说赖以制定计划的前一步:如何确定训练强度。

一、用真实的跑步数据现身说法

以我自己的数据为例吧,现身说法比较言之有物。

科学分析首先要假设前提条件:

1、我在前段时间(腿伤还有残余影响,不能尽力的情况下)尝试过心率到177,依然比较轻松,说明原来设置的最大心率180可能是比较保守的,实际可能比180要高一些。但现阶段尚不敢去全力跑,故此处采用180作为最大心率是可以的。——用最大心率法,最好不要采用220-年龄的公式。我们说过,作为普适的模型,以海量人口为样本,这样设计模型是可以理解的。实际应用中,最大心率跟状态有关,跟年龄的关系真的不大。

2、下面的论述中,用到最大心率法和储备心率法时,我都会说明。

我用一条11公里、配速6分的跑步记录做例子,心率在最大心率法的轨迹如下。图左侧一列数据就是最大心率法下,五个区间的上下限。

同一次跑步,对应在储备心率系统里,是这样的。图左侧一列数据,是储备心率五个区间的上下限。

而在系统里,对身体的分析是这样的:

二、找出几个关键数据

从上面真实的数据中,可以得出这样几个关键数据(下述文字以本案例中的跑步为基础做出,力量练习和自行车、游泳等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1、心率135,是有氧跑状态的下限。高于这个数,开始进入有氧跑状态。直到顶住162。

要澄清一个错误观点,有的人认为进入无氧以前都是有氧,那是不对的。做家务就不是有氧运动。这个我就不展开了,可以自行搜索网络寻找答案。总之,以本案为例,135以上开始进入有氧了。

2、心率162以上,进入无氧状态。

3、135-162之间,是可以将运动状态维持较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心率区间。


很显然,越靠近135,维持得更长一些,譬如,一个有经验的跑者,如果把马拉松关门时间利用尽——通常比赛的关门时间为5小时——在5小时内完赛,可能全程平均心率在140甚至以下就可以轻松达成了。而心率持续保持162的水平,可维持的时间短一些,譬如3个小时。大神级别的,可能已经终点在望了。

在本案中,135和162,是有氧状态的上下两个极端,在这中间,就是有氧状态。

4、3'41''是有氧状态下允许达到的速度极限,而且能维持的时间很短。再往上,就是无氧状态了。也就是说,根据系统对我的身体分析,跑步时,这是有氧无氧状态的分水岭。

我比较没追求,很少专门去练冲刺,只有在两种情况下,出现冲刺的动作。一是在跑HIIT的时候,一种是完成一个LSD、即将结束的时候。后一种情况,也就是过去文章中常说的,“当预定的LSD任务完成以后,用全力冲刺200米,反复3-4次,作为本次长距离拉练的结束。”

三、强度的直观表达

我一直在强调这一点。每个人状态不同,条件不同,千万不要把咱往大神身上靠,否则得死——不是累死,也得嫉妒死。

譬如系统给出的3'41''这个有氧状态的速度极值,大概就是俗称“逼出VO2MAX”的门槛值,我好像从来没有体会过。惭愧。在大神眼里,这可能根本不算什么,但在我,实际跑步中,却从来没有真正出现过,至少是我没有观察到过。

也就是说,我好像基本上都跑在有氧里,很少去体验无氧状态的那份辛苦——难怪自己进步那么小。

现在心率设备盛行,给我们监控运动强度和做计划提供了方便。

针对健身跑步这件事,尤其是打算跑马拉松的人群(以跑得长为第一要求),主流的观点,是要多练慢速度和长时间的功夫。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对于“强度”二字,可以直观地表达如下:

1、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在心率标定准确的前提下,按照最大心率法,有氧区是在心率的3-4区,相应的,在储备心率法里,是1-2区。

2、“提升最大摄氧量VO2MAX”的区间:

(1)用心率来衡量,是在最大心率法的5区上端,储备心率法的5区。

(2)用配速来衡量,配速4区以上,就是无氧状态,是冲击最大摄氧量的速度。

您的 MAS 应该等于速度/配速区 4 的下限。如果您知道确切的值,则可以在此处输入该值,假如您正在使用默认区域,那么运动内容设置中的速度/步速区将会针对跑步运动自动更新。您可以通过参加 Polar 跑步表现测试来确定您的 MAS,并更新速度/步速区。

(上述为系统给出的文字)

主流跑步手表都有这个配速区的数据,配速区和心率区,都用1-5来表示,可不要搞混了。

这样把握住自己的有氧区间上下限,最大有氧速度下限几个关键数据,就很容易把握自己的训练强度了:

如果,今天跑有氧,则让自己跑在有氧区间心率的上下值之间,直观地说,就是最大心率法的3-4区;或者储备心率法的1-2区。对我来说,就是135-162之间,我通常保持再140-150之间。

如果,今天冲刺VO2max,则按照配速区间的4区下限以上去跑,或者按照有氧心率区间的上限去跑——即最大心率法的5区,或者储备心率法的4-5区。

不管怎么跑,一定要牢记:安全第一。

四、超越昨天的自己

大的目标一定要有,譬如:

5月份以前瘦身10斤;

接下来一季度,以打有氧基础为主。等等。

如果没有这样可以具体度量的大目标,每天真的纯粹为跑而跑,也就失去了“初心”。失去初心去做事,效果很差。这点,我们反复强调过。

守住初心去跑步

在大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强度来安排日常的训练。

以我本人为例,根据三月份的状况,对4月份是这样安排的。

1、目的:目前是腿伤康复的最后一阶段,因此不能出差错,安全第一,确保平稳度过。并借此机会,利用慢跑(蜗牛跑)巩固有氧状态。

2、目标:4月份结束时,做一次有氧检测,并力争回复到去年11月之前的状态。具体指标为:有氧稳定状态保持当初的“优越级”。

3、日常运动规则:

(1)尽可能跑一休一,状态再好,最多跑二休一,绝不连续跑三。

(2)周末以外的跑日,10公里心率140-150为主,标准有氧状态。考虑到实际情况,结束时不做冲刺。

(3)周末如身体允许,拉一次15公里,以伤处不勉强为原则。

(4)不强调配速,但根据心率所宽限的范围,原则上以不慢于6'20''做参考。

(5)任何配速下,步频始终不低于180。

(6)休日60分钟以上核心运动,跑日原则上半小时核心。

(7)跑前热身、跑后拉伸。

这基本上算是一份小型项目管理的雏形了——我说过,我做任何事情,都是以项目管理的思路来考虑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