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首咏物诗《橘颂》,构思精巧,抒发了诗人崇高的志向!

 acerbookstore 2021-06-24
p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突出地位,不仅因为他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纯熟的艺术技巧,而且也因为他敢于进行新的尝试,在艺术形式的创造上作出突出贡献。他早期创作的《橘颂》,托物言志,在我国古代咏物诗的发展史上可称为开创之作。
《橘颂》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中,在这种民族精神影响下产生的。橘树是楚国的特产。《战国策》记载,苏秦从燕国到赵国,开始以合纵来游说赵王。说辞中,他把楚国的云梦橘柚与齐国的海隅鱼盐、兼国的耗裘狗马相提并论,都看作是各地的特产。由于长期种植和精心培育,橘成为楚地重要的经济资源。
《史记》、《汉书》中都说到,在江陵种上一千棵橘树,其收入可以和千户侯的收入相等。三国时还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吴国丹阳太守李衡,在任太守的时候,暗地里派遣十名门客,乘船到武陵龙阳沉州修建住宅,种柑橘一千株。在他临死时,召来他的儿子说:“我的州里有木奴一千头,不用你管待他们的衣食,每年每头可以给你至少献上一匹绢。”吴末,李衡种的橘树长成,每年可以换得绢几千匹,他们的家道因此殷实富足。
橘树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深深扎根于楚国土壤中,生长于江汉流域,迁移到别处则变其种。春秋时期,有一次晏子代表齐国出使楚国,楚王听说后,对侍从说:“据说即将来访的晏婴是一个能言善辩的人,我倒要羞辱他一下,看看他到底有什么办法辩说。”侍从献计说:“这并不难。他来的时候,大王可以派遣差役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您当着晏婴的面问:'这人是干什么的?'我就回答:'齐国人'。您接着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偷盗别人的财物'。”
晏子到达楚国以后,楚王依计而行,然后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原来都爱好偷盗吗?”晏子离席作揖,恭敬地回答说:“我听人说过,橘树如果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树。它们只是叶子相像,果实却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同。百姓生在齐国不偷盗,到了楚国就偷盗,是不是楚国的水土使得百姓好偷盗呢?”楚王只好笑着自我解嘲说:“圣人是不可以戏弄的,我反而自讨其辱了。”
正因为橘在楚国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其自身的特点,才使屈原与橘契合,写出了名篇《橘颂》。《橘颂》就是颂橘。刘勰《文心雕龙·颂赞》谈到“颂”这种体裁的时候,认为它具有赞美盛德和描述形容两个方面的涵义。屈原的《橘颂》正是从这两个方面出发,既描写了橘的形貌,更赞美了橘的品格。
《橘颂》全诗共三十六句,在《九章》中是一个短篇。诗人用赞美的语言,从根、枝、叶、花这些方面,对橘树进行了细致人微的精心描绘,使人如观其形,如察其身,如品其味。作品抓住了橘“深固难徙”、“独立不迁”的特点,从内质和外形两个方面,塑造出橘树的美好形象,并以此作为自己心目中完美人格的象征。
春秋战国时期,纵横之风盛行,一些游说之士为了谋求个人的功名富贵,置故国、民生于不顾,朝秦暮楚,以耻为荣。而在本篇中,屈原通过歌颂橘树“深固难徙”的品格,表明了自己热爱祖国的坚定信念;通过歌颂橘树的“独立不迁”,也昭示了他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忠贞不屈的崇高节操。
《橘颂》在艺术构思上极为精巧。它采用“比兴”手法,以橘起兴,以橘为比。既写橘,又写人。诗中描写的橘都不脱离橘树的特点,却又不局限于橘树。它不是从植物学的角度对橘进行介绍,而是在描绘橘树形状的基础上,结合其特性进行拟人化的比喻。
在诗中,诗人十分巧妙地把自然的橘和理想的人、把“深固难徙”的橘和“遗世独立”的人融为一体,将自己的主观感情寄托到对橘的客观描述中,使得所写的橘具有了象征意义,让我们感到诗人既是颂橘,也是颂人;对橘品格的称赞,就是诗人理想人格的表露,崇高志向的抒发。
参考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