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在录像厅看过很多盗版电影,但并不觉得欠谁电影票

 萧武在此 2021-06-24

八十年代在老家小镇上没见过录像厅,但确实在村里有的人家见过借来的那种播放录像带的播放机,也看过。但那时候没有见过录像厅,原因是那时候村里还经常放电影,早先是免费的,后来是在别人家院子里,收费,但不贵,还是可以看看。

镇上开始有录像厅,大概是90年之后了。大概就是这个时期,有次跟着我爸在镇上赶集,碰上下大雨,被困住回不去,半天了雨也不停,我爸就带着我在录像厅看了一个武打片,好像名字是当时常见的喋血什么的,现在记不起来了。

90年代在镇上读中学,初中的时候每个星期家里只给两块钱菜钱,紧紧张张,也没有钱去看录像,也没有想过这个事。到高中以后,家里每星期给五块钱、十块钱,高三的时候到十几二十块钱左右,就开始有点闲钱了,也经常跟着同学在外面的录像厅看录像。那时候正是港片的黄金岁月,除了李连杰的黄飞鸿系列、古惑仔系列、周星驰的电影,基本上都是在录像厅看的。

那时候的录像厅一般人不多,少则四五个人,多则七八个人十个人,老板也一样会放,应该是一块钱三个片子,还比较便宜。高三的时候,最惬意的事情就是周五放学之后不回家,跟同学出去在羊肉馆吃一碗羊肉泡馍或者烩面,然后去录像厅看几个武打片,到很晚了再回宿舍。

不过当时没有见过少儿不宜的那种,基本上都是成龙、李连杰、周润发、周星驰、刘德华那些人的片子,大多数现在都已经是经典了。比如李连杰的黄飞鸿系列、《倚天屠龙记》等等,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反复看过多次。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武状元苏乞儿》等等,也是那时候在录像厅最先看过的。

那时候镇上还出现了沿街放一个电视机,用录像带放音乐伴奏带,路过的人可以去唱的那种卡拉OK,我对卡拉OK最早的记忆基本上就是这种。一块钱一首歌,有人很喜欢唱。高一读完那个暑假,在城里打工,放工吃饭之后经常在街道边上坐着,看路过的人唱,那时候最火的应该都是《晚秋》之类的歌,港台歌也基本上都是普通话歌,粤语歌很少有人唱。

上大学之后,第一学期跟着同学,经常在学校后街吃完晚饭,去街角一个地方看录像,也是放在外面,五毛钱一杯茶,还可以看一个片子。大多数都是当时流行的港台的片子,但比老家镇上多了一点国际视野,也经常能看到好莱坞大片。那年刚好是《泰坦尼克》特别火,我在老家镇上和学校附近的录像厅都看过。

学校前门有一条小河,98年发大水时也曾经很厉害,所以有一个当时临时搭建的工棚,还挂着“防汛指挥部”的牌子,等到我们上学时,已经成了录像厅。基本上都是晚上一块钱一个片子,看完拉倒。夜场十二点开始,内容比较丰富,很多是以前在镇上没看过的那种,差不多三个片子三块钱或者五块钱,所以那时候经常十一点多宿舍熄灯之后,和同学爬墙去录像厅看电影。

不过这时候已经不是录像带了,都是VCD和DVD了。老家还没怎么普及,但电视上的广告已经很多了,先科、步步高之类的,广告都非常深入人心。不过我家没有买过这些,大概是到2004年的时候我回老家,才发现我爸买了一个DVD,主要是用来放他喜欢看的秦腔,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坏了。

到大二也就是99年的时候,宽带逐渐开始普及,上网的费用也从早先的七块钱降到了三块钱一小时,之后又降到两块钱,包夜也同样是五块钱,可以自己在网吧里随便看。这之后,录像厅基本上就逐步被淘汰掉了。加上宿舍里也有同学买了电脑,买那种压缩版的光碟,在宿舍里解压,一大群男生在一起很安静地看,内容就更加丰富多彩了,很长见识。

我印象里,老家镇上的电影院在八十年代还是比较火的,除了集体组织去看《焦裕禄》这样的片子之外,也经常放一些武打片之类,生意还不错。在里面看过什么印象不深了,只记得中间出去上厕所,再进去的时候漆黑一片,感觉特别大而空旷,有点害怕。到90年代录像厅兴起之后,电影院渐渐没啥生意了,后来一度变成了舞厅。所以,90年代没有买票看电影的记忆,都是在录像厅看的。

即便是大学毕业之后,大多数也都是在网上下载,或者直接在线看各种片子,买票去电影院看的次数也极少。等到后来网上禁止下载,只能买票去电影院看的时候,我对看电影也没有那么大兴趣了。毕竟看了这么多年,对中国电影还能保持那么大兴趣,都得是真爱,而我恰恰不是。

但我也并没有因此而觉得欠谁电影票,无论是港台明星,还是好莱坞,还是国内的大小导演和演员,也没有因此而特意去看谁的新片,把欠下的电影票还给他们。本来就是生意,有买有卖,不存在谁欠谁的一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