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城智库|徐苏涛:新一轮城市国际化的基本判断与一般逻辑

 GEI新经济瞭望 2021-06-24

GEI新经济瞭望

New Economy Outlook

关注

 一、关于城市国际化的基本判断

就城市国际化一般发展形势而言,主要有如下基本判断:

一是从国际形势来看,创新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发展取向共存在。在新一轮全球化条件下,一方面伴随制造业全球化、服务业全球化到创新全球化,全球创新网络更加扁平,创新资源要素加快优化配置,有利于各地区通过高端链接与高端辐射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战略节点;另一方面伴随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贸、投资、技术等方面资源配置,抑制国际化发展进程。

二是从驱动力量来看,城市国际化主体从发达国家向新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增长中心转换条件下,一方面伴随全球经济增长中心及经济发展重心向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双重位移,有利于新兴经济体主要城市加快国际化进程、提升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伴随新兴经济体中主要城市作为国际竞争的前台,从国际游戏规则的接受者、挑战者逐步到主导者,各种摩擦争端将长期化、体制化、隐形化。

三是从发展区间来看,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到跨区域一体化发展。如果说“经济全球化”到了“创新全球化”发展阶段,那么“区域经济一体化”似乎就到了“跨区域一体化”新阶段。这种跨区域一体化,不仅体现在更大范围的跨区域,还体现在完全不接壤的跨区域,更体现在从经济一体化到全方位的一体化。在新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下,一方面有利于更大空间与尺度的经济共同体出现;但另一方面也容易出现更加多边的区域性联合体出现,进一步加剧国际竞争。

四是从城市格局来看,去工业城市中心化与立新经济尖峰并存。在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条件下,一方面伴随新思想、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的涌现,有利于新兴地区通过培育质优创新生态、培育新兴产业以及掌握产业发展主导权、主动权,进而成为全球产业分工与城市竞争中新的“尖峰”;另一方面依赖传统工业、高技术制造的工业城市随着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向低端下移,在地区、国家、国际上的位势不断下行。

五是从竞合结构来看,从沿海有水优先到内陆无水多中心突围。伴随新经济地理从物理空间到虚拟空间、从沿海到内陆、从有水港到无水港等发展趋势,一方面有利于让“平坦”的世界有机会出现由诸多国际型城市形成的多中心格局,为全球经济发展释放城市国际化发展红利;但另一方面城市国际化的区际竞争进一步加大,城市国际化发展格局加速重构。

就城市国际化一般发展现状而言,主要有如下基本判断:

一是从发展范式来看,从外向型经济模式转向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第一个四十年的外向型经济是一种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核心是通过进口贸易将大宗资源等分销到出口加工型企业,然后再通过出口贸易把形成的商品输出到国际市场。而第二个四十年的开放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与发展制度,强调要素、资本、商品与服务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流动,基础是打破贸易壁垒、资本管制等实现自由贸易,资本输出是开放经济扩张性的基本体现,优进优出的发展格局是其成熟标志。

二是从发展阶段来看,从内向国际化阶段转向外向国际化阶段。从改革开放第一个四十年的内向国际化到第二个四十年的外向国际化,说白了就是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引进国外产品、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使国家和地区企业可以学习积累其先进技术与经验并逐步实现国际化;另一方面,要加快将国家和地区产品、资本等优质要素延伸至国际市场,不仅是主动学习国外技术与经验,更重要的是以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输出、产能输出等,进而加快外向国际化。

三是从经济活动来看,从大小宗商品流转到强化全球资源配置。从改革开放第一个四十年到第二个四十年,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资源的流通配置,超越大宗资源、小宗商品等产业要素,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核心,尤其以自由贸易、绿地投资、跨国并购、技术转移、跨区域创业、高端链接等为代表的主流国际经济活动形式,打破了传统物质资本、低成本制造、大宗商品贸易、国民待遇为主的经济活动形式。

四是从发展逻辑来看,从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到高端链接与辐射。以往跨国公司、大型企业集团按照价值链高端走向价值链低端,向全球其他地区或城市进行制造业布局,形成“大脑”、“躯干”与“四肢”的城市分工体系,新兴经济体主要依靠承接产业梯度转移而发展,其发展往往由外部需求决定。伴随国际产业分工及全球城市分工体系结构变迁,全球产业版图及创新地图发展了重大变化。一方面,通过以我为主的高端链接整合资源要素,在一个城市根植发展并转化为生产力和财富;另一方面加强高端辐射,促进产业次级梯度转移。

五是从治理结构来看,从用开放倒逼改革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与开放是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一体两面的战略组合,过去我们往往用开放形成倒逼机制,用开放促进新一轮改革,进而释放巨大的活力与红利;当前开放的举措本质上意味着改革,越改革越开放,越开放越创新,越创新越发展。

二、关于城市国际化的基本逻辑

在推进城市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从发展方面来看,一般包括经济体系国际化、企业梯队国际化、条件平台国际化、资源配置国际化、城市形态国际化、环境生态国际化;从发展阶段来看,一般包括全球创新网络重要枢纽、全球开放创新经济高地、全球创新资源配置中心;从发展目标来看,一般要求是经济发展辐射力不断增强、产业企业竞争力加速提升、国际合作承载力显著提高、现代都市影响力逐步扩大、高端要素聚合力明显强化、营商环境吸引力持续加强。在如此假设条件下,城市国际化的主攻方向包括如下:

第一,构建开放型创新经济,增强经济发展辐射力。核心是从工业经济到创新经济、从外向经济到开放经济。一方面,在当前条件下,着力培育发展以数字经济、智能经济、服务经济、创业经济为内核的新经济,加快具有高端、高效、高附加值特点的高技术产品或服务成为出口贸易的主流,抢占国际产业市场主导权、资本主导权以及技术主导权的核心。另一方面,通过破除产业规制、放宽市场准入、强化自由贸易、弱化资本管制,大力发展自由贸易、绿地投资、跨国并购、技术转移、跨区域创业等,以开放式协同创新构筑打破地理空间与行业局限的生态网络,形成优进优出的开放型经济格局。

第二,培育外向型企业梯队,提升产业企业竞争力。核心是从创业、高成长企业、跨国公司建立外向型企业梯队。一是培育发展跨区域创业,聚焦前沿技术与全新业态,吸引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开展跨境创业、离岸创业、跨国创业为代表的跨区域创业;二是加快高新企业国际化: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国际科技合作、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跨国并购、国际市场开拓以及高层次人才引进;三是实施高技术大公司战略,培育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品牌形象好、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的本土大型企业集团、高技术大公司等跨国公司。

第三,布局境内外开放平台,提高国际合作承载力。一是搭建高端国际经贸合作平台,重点通过发展商务服务、机构服务、会展服务等,形成“搭建一批国际经贸合作平台、集聚一批国际商务枢纽组织、组织一批国际经贸合作活动”的发展态势;二是推进都市圈都市群跨区域合作,通过根植城市、立足都市圈、拥抱城市圈、放眼全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抢占创新全球化发展契机,结合工业化发展不同阶段,打破空间距离、地域分割以及体制束缚,加快产业梯度转移;三是全面推进国际产能合作,重点通过绿地投资以及境外园区等方式,尤其注重国际产能合作,率先布局发展境外经济。

第四,建设国际化活力城市,扩大现代都市影响力。一是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城市国际化主体功能区,打造国际化大都市核心载体与未来城市中心;二是搭建核心载体,打造一批具有创业创新、产业发展、商住休闲、文化承载、国际交流于一体,与城市形象相吻合的国际化功能载体;三是增强城市活力,加快建设国际化移民城市,吸引全球各类创业创新人才淘金、创业创新;四是强化文化内核,立足区域个性与特质塑造城市国际文化品牌,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与合作。

第五,强化全球化资源配置,强化高端要素聚合力。核心是加强人才、资本、技术、权益的资源配置。一是加快实施各类海外人才“引培”计划,引进一批高端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实用技术人才;二是建立多层次引导基金体系,设立跨国并购引导基金、跨国并购过桥基金、人民币直投基金、人民币美元平行基金、国际合作专项基金,以走出去加快引进来;三是促进跨国技术并购,全面推进企业技术并购、品牌并购、资产并购等,积极谋求市场主动权、资本主导权和技术制高点;四是整合各类行业性、地区性交易平台资源,加快布局打造国际性或者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交易市场。

第六,营造枢纽型创新生态,加强营商环境吸引力。以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营商法制化、游戏国际化为核心,优化内外部发展环境,着力提升营商环境吸引力。一是全面加速贸易便利化,推广成熟地区发展经验;二是优化资本进出,通过国际新业态招商、国际产业链招商、国际平台型招商强化质优外资引入,尤其是全面做好“走出去、走进去、走下去、走上来”的服务;三是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建立完善法制化营商环境,营造良好开放发展环境;四是建立完善国际化游戏规则,健全贸易摩擦保护机制,取得国际经济活动的主动权。

END

本文版权归长城战略咨询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GEI新经济瞭望

New Economy Outlook

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