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切磋(121)

 杏坛归客 2021-06-24

中秋即景


原作

古桥犹在海云东,欲踏高潮望已空。

十里池塘春草外,三山车水马龙中。

火随炉底风吹白,梦被人间路染红。

一片芦花堆似雪,翻成笑语到兴隆。

改作

高潮起处海云东,欲上长桥望已空。

十里池塘草长后,满山新叶水流中。

风由江底月熏白,路被人间梦染红。

一片芦花堆似雪,翻成杏雨与春同。

图片

 此《中秋即景》为应时之作,赞美之情溢于言表。然不拘于细,不失于套,无空洞罗列,以物成象,以景入眼,自有可取之处。

 “古桥”,既泛指古老之桥,又确指此地之桥(石桥);“海云”既泛指天海之云,又确指此地之云(海云寺);“东”者,海云东去,海云寺之东,两意共属。第一句沉着,交待地点,古老沧桑之感一应而出。“踏”者,踏桥也;前承“古桥”,后连“高潮”。然“踏”字绝非“高潮”之述语,只作名词,不为动用。“高潮”乃“望”之所及,“望”字方是一句之主(这句译成:欲踏,望高潮,已空),如此错位,诗之所备也。

 “池塘春草”谢灵运语,“车水马龙”现成语,嵌于句中,活脱贴切。“十里”泛指;“三山”既泛指又确指(此地之三山),这一联言盛世之况。

 “火”,窑炉之火,此地窑炉林立,自有繁荣之象。“梦”,所图所想,所祈所求。炼炉之火白,言其炽热;人间之路红,言其兴旺。上句具象,下句抽象,两句共意。

 “一片芦花”前应“古桥”,有桥便有水,有水便有芦花,呼应得体;后接笑语,由芦花翻到笑语,不见唐突。“兴隆”两用,一指兴旺,形容词;二指商城,名词。此二字既为全篇设,又为“笑语”设,全篇者,盛世所备;“笑语”者,不使此二字落空者也。

 此题即景,细致周到,不无贴切处。或有磋商,体格而已。“车水马龙”、“炉火”、“笑语”、“兴隆”,一经落实,便虚提不起,少于空间,窄于眼界,碍于格调。故舍去,另起炉灶:“高潮”喻新城,“长桥”翻“古桥”;“池塘”用“池塘春草”;“草长”用“莺飞草长”。“满山”替“三山”;“新叶水流”替“车水马龙”。“江底月”代“炉底风”;“杏雨”代“笑语”;“到兴隆”舍去,以“与春同”添之,以为去实取虚、去套存真之用。如此,只是虚提一笔,充其体格而已。

    朱 彦 :《诗词月刊》切磋栏目主持人。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