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为何崇文抑武?对后世又产生了哪些影响?(两宋繁华往事190)

 金色年华554 2021-06-25

仁者爱人。

作为赳赳武夫,曹彬得到了北宋文官们心照不宣、又众口一词的推崇,他们甚至有些迫切地将曹彬立为楷模,成为天下武人的榜样。说起来,文官们心里也藏着小心思。

而文官的小心思,与皇帝的心思又是不谋而合的,而且统一于一项国策,崇文抑武。这项国策,影响深远,后世争议不断。

如果想更好地理解宋人的国策,还得回到历史的现场。

五代时期,武人跋扈,有兵就是草头王,动辄起兵叛乱,天下百姓悬于武人刀口之上。天下人苦之久矣。

赵匡胤就是武将出身,对武人之恶,自然是感同身受。可以说,对武人的忌惮和骨子里的不信任,是赵匡胤制定国策最大的心里基础。太宗和太祖的心思是一致的。太宗两次伐辽失败,统一战争基本结束,治国之策更是全面转向文治。整个社会弥漫着重视文人、重用文官的风气,而武人则被刻意地打压。

从结果上来说,崇文抑武至少有两个直接的后果。一方面是北宋的灿烂文治,文化发达、名家辈出,可谓华夏文明的一座高峰;另一方面则是军力废弛,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外战外行、丧师辱国,直至亡国。

除了这些直接的后果,还有很多后续的影响。

比如,自宋之后,武将在朝堂上便彻底失去了一言九鼎的位置,也再无武将篡国的现象,类似五代之乱再无发生。文官领兵,出将入相,反倒成了一种常态。曾国藩、李鸿章等都是典型。

如果上面算是积极的影响,那负面的影响,就更多更广了。比如,因为军力羸弱,两宋屡败于辽、夏、金、元,更两次亡于胡虏。而南宋之亡,更是亡天下。甚至有人说,两宋的崇文抑武,让汉人自此失去了勇武血性之气,华夏文明更因此被腰斩。

孰是孰非,莫能辨别。

宋朝为何崇文抑武?对后世又产生了哪些影响?(两宋繁华往事190)

这些论调,当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更多的还是后人的眼光。不错,后人的视角,能让我们看到历史的纵深,但也容易脱离时代的背景。而任何有关人和事的评论,离开了特定的历史背景,都会有失偏颇。

想想,北宋初立之时,太祖、太宗作为开国者,他们从五代的硝烟处走过来,最大的考虑,就是不能让悲剧重演,确保宋朝国祚绵长。崇文抑武,正是太祖、太宗汲取前朝教训、总结自身经验,所能采取的自然的国策。

如此国策,受惠者不仅是赵宋天子,饱受战乱之苦的老百姓,厌乱思治,自然也是欢迎的。当然,最欢迎的或许还是士大夫。

北宋的士大夫,在崇文抑武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他们凭借着与君王共治天下的便利,建立了与之配套的、空前的文官治理体系,武人被牢牢控制在这套治理体系之中,再也没有了骄横跋扈、犯上作乱的空间。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制度设计。如果放在历史的纵深处去比较,北宋的文官体系,应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的国家治理体系。这应该不是过誉的评价。

很显然,将武人置于国家治理体系之中,这是制度设计的胜利。即便千年之后,这也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而宋人,在千年前,就能有此制度设计。

岂不让人叹为观止?岂能有错?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