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八:桓谭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1-06-25

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八:桓谭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约生于公元前40年,死于公元32年,是西汉末年东汉初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天文学家,著有《新论》29篇。现全书不存,仅有辑本。

桓谭在哲学上比较突出的贡献是对形神关系作了唯物主义的分析,批判了精神不死的迷信思想。当时,统治阶级中的许多人都有得道成仙和长生不老的迷信思想,桓谭以烛与火比喻肉体与精神,尖锐指出,长生不死是不可能的,更没有离开肉体而独立存在的精神。他说:" 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矣。……烛灭,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 人之老死," 如火烛之俱尽矣。"

桓谭与扬雄是同时代的人,好朋友。在有生有死这个问题上他们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 生之有长,长之有老,老之有死,若四时之代谢矣。" 以烛人之喻,论证形死神灭,桓谭是第一人,对后世无神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他对形神关系的论述还仅是初步的,后来经过王充、到范缜才得到真正解决。

桓谭的另一大贡献就是对谶纬迷信的批判。两汉之际,社会危机加深统治者企图用谶纬迷信来欺骗人民,维护自己的统治,谶纬流行起来。王莽更利用制造谶语为夺取政权服务。后汉光武帝刘秀也制造一些谶语作为自己推翻莽新恢复汉室、加强统治的工具。桓谭对此进行抵制和批判。他多次上书提出反对意见,一次一次不见回音,他仍" 冒死复陈。" 他指出" 观先王之所记述,咸以仁义正道为本,非有奇怪虚诞之事。……今诸巧慧、小才、伎数之人,增益图书,矫称谶记,以欺惑贪邪,诖误人主,焉可不抑远之哉。" 他指出当时的所谓图谶都是那投机取巧的小人编造出来骗人的,不可凭信。

即使在光武帝刘秀面前,桓谭仍" 极言谶之非经" ,光武帝大怒,说他"非圣无法" ,差点儿杀了他的头。他从此" 忽忽不乐" ,不久就死了。

和扬雄一样,他反对将孔子和儒家典籍神秘化的思潮。他指出:" 谶出河图、洛书,但有兆朕而不可知。后人妄复加增依托,称是孔丘,误之甚也。" (《新论、启寤》)他对神学目的论也进行了批判,指出自然界某些植物、动物彼此伤害,并不是上天有目的制造出来的," 譬若巴豆毒鱼,矾石贼鼠,桂害獭,杏核杀猪,天非故为作也。" 有些毒药能杀人,这并不是天有意安排的。桓谭对天人感应的天谴说也提出了批评,认为" 灾异变怪者,天下所常有无世而不然。" 不应恐惧。

桓谭没有完全摆脱天人感应说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提出的唯物主义形神论观点和对谶纬迷信、宗教神学的批判是富有战斗性的,对后世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