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到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再次证明了《天道》里的这句话

 rimtd 2021-06-25

一个超大矿泉水瓶,一袋馒头,在北大校园里偶然的一次采访,听上去“笨拙”的语言,看上去有些呆板,不修边幅的形象。

这些元素构成了突然闯入我们眼帘,那个我们从来未听说过的北大数学天才老师——韦东奕。

他的低调与简洁,似乎与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有些格格不入。

看到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再次证明了《天道》里的这句话

然而,他的那句听上去非常“低调”,又不太会表达的话,却让他的身份震撼和羞愧了很多人。

“我就是对数学比较感兴趣”

“反正现在是北大的老师”

“我也不会说别的,加油,欢迎来到北京大学”

如此质朴的几句话,跟我们想象中被赋予北大老师的神秘和高大形象,完全不一样,但就是这么低调和对自己现有成就轻描淡写的回答,却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到这么一位优秀的“数学天才”。

有关韦东奕的简介,百科里查到,写下了这么几句概况:

  • 高中时期,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 2008年7月21日,参加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金牌;
  • 2010年—201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
  • 2018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
  • 2019年12月至今,为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微分方程教研室研究员。
看到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再次证明了《天道》里的这句话

韦东奕的“极简”风格,顿时让我联想到豆豆的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天道》里的丁元英。

虽说性格跟丁元英可能不符,但是他的这种生活上的“极简”,让我想到芮小丹第一次走进丁元英的屋子时的感觉:

房间里没有任何点缀,找不到一件多余的东西。

芮小丹心想:这人心事太多、脑子太复杂。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越是头脑简单的人越是需要点缀和填充,而头脑复杂的人则对简洁有着特殊的心理需求。

芮小丹对丁元英的这种分析,从观人的外表以及他的环境,可以多少清楚这个人的性格与文化底蕴。

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非常有道理的。

我们可以观察到周围的人来做这个试验分析,能够百分之九十的正确率。

越是注重心灵提升,丰富思想的人,越是对生活的方方面面极简,这种极简并非是没有要求的舍弃或没有物质的需求,而是精而少的高要求。

拒绝杂乱、繁冗、装饰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拒绝一切对自己生活不需要的东西,保证每一件物品对自己来说都是是必须品,而非需要品。

看到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再次证明了《天道》里的这句话

丁元英的房子里,除了为那对小音响所配置的13台机器,从柏林带回来的一千多张唱片以外,就是两台笔记本电脑和一套上品功夫茶具,然后一张床,两张宽大的沙发,两张茶几,连空调也没有。

芮小丹进屋看到这样的极简房间,高档的生活用具以后,顿时对这个人产生了充分的好奇。

你不能说他不物质,或者是不在乎物欲;也不能说他寒酸,或者穷困。

丁元英既不愿装空调,又用着如此高档的音响与茶具,每日还吃方便面。

这种矛盾的表现,更是让人无法琢磨出他的性格与他头脑里的想法。

就好像肖亚文所形容的:丁元英不同,他跟正常人的思维颠倒了,说鬼话,办鬼事,倒行逆施,但是还有道理,像魔。

关键的是,他的做法看上去不正常却还有道理,这是最不正常的正常。

那到底是我们大多数人的问题,还是他的问题?

就好像有一句话说的,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那是否代表,很多生活的真理与追求,也掌握在少数人头脑里而不随大流,不从众?

看到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再次证明了《天道》里的这句话

一个人对于生活极简的追求,必然是他思想过于丰富,头脑越复杂的对立反应。

因为他的头脑里除了思想与精神追求以外,再也装不下任何去思考除开必须物要添加的东西了。

这一次看到北大老师韦东奕的视频采访,让我更加觉得,天才的头脑是装不下生活繁杂的其它多余东西的。

他的时间与精力,只能用于他专注的、爱好的事物上,而非表面的、浮华的、无意义的外在东西上面。

像韦东奕、丁元英这类专注内修的人,是非常不愿让自己成为社会的焦点,只想呆在自己安全、舒适、自由的小范围里,去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份小小宁静,只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就好。

了解了韦东奕,我相信天才是有一定的遗传基因的,但也是可以后天熏陶的。

他的遗传来自于山东建筑大学的父母,父亲也是数学教授,他遗传了数学的这份天才基因;

但又是后天在数学堆里被潜移默化熏陶出来的,他从小就拿看数学书作为消遣与乐趣,是与常人的儿童读物所不同的。

天才的精神极简,不是一种追求或养成,而是本能的反应与性格使然。

当韦东奕走在校园里,站在讲台上,依然是他那个大大的矿泉水瓶子出镜时,人们看到的是他的节俭与纯洁所引发的极度舒适感与崇拜感。

看到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再次证明了《天道》里的这句话

像这样的人,像这样有着精神追求与高度成就的人,却又如此低调简单的人,难道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明星”吗?

丁元英所说的强势文化属性,必然有着足够的可以支撑灵魂的强势心理建设,这恰恰是很多空虚空洞的人所不具备的,于是他们只能靠外在的附加的东西来装点,来弥补精神的缺陷,这也是哲学家叔本华的相同观点。

说到底,终究还是一个灵魂支撑的问题,一个强弱的文化属性问题,也必然归根于一个人所关注的、所受的教育、所处的环境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