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墓出土最早《道德经》,证实今本多处篡改,网友:难怪看不懂

 农俗闲话 2021-06-25

我们时常将《道德经》看作是为人处事的指路明灯,但他也是一部无所不包的社会学及哲学论著。即便是与当代的世界哲学成果比较,他的深度与广度也是毫不逊色,可以说即便是今天的哲学成就相比老子而言也并没有突破多少。然而,在全球研究老子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发现了许多问题,那就是许多地方残缺不全,有的文义前后不通,也无怪乎有人感叹看不懂,但纵览全文我们都被老子的智慧深深折服,他的著作是不应当有这些情况产生的。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不可谓是震撼人心,除了常见的奇珍异宝随葬品外,三号汉墓中还出土了许多此前一直失传的帛书和竹书。不仅数量惊人,其所涵盖的领域同样丰富多彩,部分典籍的问世更是直接颠覆了长期流传的通行本,《周易》与《老子》便在其中,相较之下,人们普遍认为帛书本更接近古本,考古已证实帛书版在下葬时已经是旧物或古董,远远早于汉昭帝时的《道德经》。

二、帛书《老子》与通行本《老子》有差异

如今能够看到诸子百家争鸣的内容无疑是极其幸运的,但不可否认其皆非原版。现在我们所读到的《道德经》大多是三国曹魏时期经学家王弼的注本,这个版本是流传最广也最深入人心的版本。但随着马王堆汉墓中帛书版《道德经》的出土,让人们意识到这个版本中许多地方都有篡改的痕迹。

通行本《道德经》第十九章中的有一句家喻户晓的话:“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这也被人们视为老子否定儒家仁义的典型结论,但在郭店《道德经》中,这句却是“绝伪弃虑,民复季子”。

两版差异一:

通行本《老子》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但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中却是: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这一段是借水的特性来激励统治者。“柔弱”二字在《道德经》中多有提及,其本质也基本都是以方法论的形式存在。不难看出,老子心中的“柔弱”是充满了力量且极具生机的。不过通行本《道德经》中却让人觉得“柔弱”只不过是“无为”、“不争”的另一名称罢了。原文中“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更是直言水虽然看似“柔弱”,但却具有“攻坚强”而无往不胜的本质,水的“柔弱”在这里是具有相对能动性和攻击性的。

通行本中把“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 改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使得水的攻击性荡然无存,摇身一变使得主客异位,具有主动攻击性的“弱”水只剩下被动挨打的“柔”性,认识论的成分替代了方法论,使得“无为”、“不争”的好处得以更好地宣扬,这种悄无声息偷换主题的情形还有很多。

两版差异二:

《道德经》通行本第十四章说: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而汉墓帛书本却是: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这便是典型的一字之差谬之千里,通行本中强调遵循古法来治理当下,也就是古人常说的“祖宗之法不可易”,而通常的“祖宗之法”都是指周礼。然而孔子问礼于老聃的历史记载中老子的回答却是“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大意是说“你说的那些都是已经去世很久的人说的。”可以看出老子对此是颇为反对的。

庄子作为老子的接班人是非常理解老子的,他后来也明确解释了老子为何如此的原因。他说:“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直译过来就是“你现在说的这些都是古人留下的陈迹,又哪能是他们的真相呢?脚踩出了脚印,但脚与脚印又哪能一概而论。”

显然帛书的内容更贴近老庄所言,因地制宜随时而变才更符合与时俱进的历史潮流。种子、幼苗、成树的照顾方法截然不同,是因为对象随时间的变化而产生了变化,唯有以“今之道”来“御今之有”才能完成整个生长过程。

两版差异三:

第四十一章通行本为“大器晚成”,汉墓帛书本则是“大器免成”。前者强调持之以恒早晚成器,后者强调顺其自然,认为大器出自天然,不是人为刻意所能造就的。通观全篇就能感受到“大器晚成”似乎在全书的主题上有些跑偏,听起来更像是儒家的说辞;而“免成”强调的顺应自然显然更符合老庄思想。老子还说“大巧若拙”,但我们却总认为自然界的事物不尽人意,总想着通过智巧去超越它,然而几千年来所有人为的器物都远不如一片树叶一只小鸟来得精巧与和谐。在老子眼里,天然之器才是大器,人为造作,即便有“器”之形也无“器”之魂,是典型的“夺天之造化”。

结语:

不难看出老子的五千多字是下足了功夫的,是真正的一字难改。两个版本虽然多是一字之差,但其表达的思想却因此天壤之别,而帛书版本的思想与风格似乎更加符合老子的思想。帛书版具有极强的主动性,更多地阐述了无为及柔弱所具备的进攻性,是老子“为无为”思想最显著的体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