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0625教学手记——“种子”堪忧

 晋诺工作室 2021-06-25

批了一天的期末考试作文,批得郁闷连天,让人痛苦的是——“种子”确实堪忧啊!

作文题非常简单,材料是袁隆平的一句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对此有何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从阅卷情况来看,让你欲哭无泪的作文现象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十年书白读了

对于种子、好种子的寓意理解,两百多篇作文,几乎全在这样几个词语上:奉献、牺牲、坚韧、向阳、开花、结果等,全是一些不加分析直接照搬套用的空洞词汇,几乎没发现出自于自身思考的具有独特视角的见解,这是不是很悲哀?读了十年书,竟然不会说一句自己的话,是多么可怕的事实,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这些有着较高智商却没有脑袋的人吗?

认知,认知,没有认知,还写什么文章?

二、素材论者的恶果显现

很大一部公考生的写作依然停在没有素材就不能活的写作习惯里。既不分析种子之于人生的价值意义,也不分析好种子的上体内涵,只是把一些看似相关实则无关的素材堆积上去而已。比如,太多的考生运用了李大钊、陈独秀、张桂梅、樊锦诗等人物事迹,不是说这些人物不能用,而是全篇文章几乎没有他自己的语言,一段话除了开头第一句是他的之外,接着就是叙述这些事例,而且这些事例的叙述与要表达的观点并不契合。素材论者让这些考生根本不去围绕一个观点展开论证而是依赖于素材故事来写满800字,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现象,这样的考生对写作的认识将会导致他不会思维,乃至终生也不会写文章。

三、让人哭笑不得的“袁爷爷”

材料是袁隆平的话,袁隆平值得我们崇敬,从年龄身份上看,高二的学生称呼其为袁爷爷,是合乎情理的,可是在写作中,依然称呼袁爷爷,且其语言之幼稚让人不知道是批的小学生作文还是中学生作文。部分考生的袁爷爷之称,给人的感觉不是对袁隆平的尊重而是写作者的无知和幼稚。这篇作文是对袁隆平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的理解与阐释,不是向袁爷爷表敬仰,一声接一声的“袁爷爷”,哪里还有论理思辨的味道,简直成了幼儿园大班的“牙牙学语”。

四、“种子”之筐的悲剧

在很多考生的眼里,种子是什么,种子就是一种道德品质,他手头有什么资料,种子就有什么内涵,在很多人笔下,因为写到焦裕禄,所以种子,就是一种奉献精神;因为写到雷锋,种子就成了乐于助人;因为写到苏炳添,种子成了拼搏者形象……至于,种子为什么会这些内涵,根本没有分析,全是直接拼装。这里体现出的一种思维方式,即,无视写作素材的具体情况,可以把写作对象任意附加于他所拥有的写作材料上去。

如果材料给的不是“种子”,而是“叶子”,或是一块石头,这些考生可能依然可以把自己的写作材料与那片叶子或那块石头直接拼装在一起。也就是说,贮存在这篇作文里的并不是写作者的真实思维,而是早已在他脑中形成的思维模式。这与持有急功近利方法论思想的辅导机构和任课老师有直接关系,因为,在他们的认识里,认为,作文有套路可用。

其实,在这篇作文里所表现出来的缺点,并不是这一篇作文问题,反映出来的是学生在整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能力与思考习惯的问题,一言以蔽之,这全是灌输教学的杰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