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分享:古传中医的不二法门——辨病下的辨证论治

 罾事物语 2021-06-26

古传中医的不二法门

——辨病下的辨证论治

末流郎中

洪哲明夫子,在教导单书健先生中医临床时,恒用某方治某病,而非分型辨治。单先生当时不解,后乃明其师禀辨病下的辨证论治之理。故有1985年再访国医大师张琪先生之往事。二人交谈甚欢,近一个时辰。比如,同位中焦湿热、淋病、黄疸、湿温有何不同,条文缕析,剀切详明。

公元1986年3月,卫生部在北京召开的“中医证候规范学术会议”对中医病名定义如下:“疾病是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正邪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症状和各阶段相适应的证候。”这个共识概念,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病是第一层次,证是第二层次,病规定了证,证从属于病,病是整体,证是局部,病贯彻始终,证为阶段。那么,在临床诊断时,我们必须先辨病,而后辨证,辨病确定治疗大法,辨证随症加减用药。

辨病和辨证的不同之处在于:辨证着眼于疾病某个阶段,某个特定环境下的证候群,而辨病则注重整个病程的病理变化特点,注重于某个疾病不同于其它病的“个性”。

辨病和辨证有机结合的作用在于,以疾病的主要特征为导线,注重疾病的主要矛盾和自身发展的特点,总结疾病的辨治规律,探索疾病演变过程中的突出表现和相应的、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这个操作,是真正古传中医的具体办法。作为中医临床学的奠基之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就是如此。

比如《伤寒论》里:“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就是太阳病的定义,这个跑不掉,它是太阳病的核心定义,不容更易。明白了什么是太阳病后,再说分类的情况。“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就把太阳病的共性,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的区别说清楚了。

那么,桂枝汤和麻黄汤就出来了,接下来的有一条,桂枝加葛根汤嘛。太阳病里的太阳中风,津液不足,故用桂枝加葛根汤。那么,喘家作的太阳中风,就是桂枝加厚朴杏子嘛。那么桂枝去芍药汤呢,用于太阳病下之后胸满者。中虚而表邪仍在,因下后而伤胸膈之气,下焦浊邪之气潜居阳位而为满。所以尤在泾说:阳邪被抑而未复者,仍当从阳,因而去之,此桂枝汤去芍药之意。其实,桂枝汤这三个加减法,仍未离太阳中风主方桂枝汤之意。而太阳中风,又何尝跑出了这个太阳病定义呢?

同样的,麻黄汤和它的加减汤证,也类于此理。

按伤寒学的临床,麻黄汤用过后,如果病未解,接下来得用桂枝汤。用桂枝汤后不解的,你没有治错,病人饮食作息也没错,还可以用桂枝汤。那么,用过麻黄桂枝后,还用桂枝汤,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太阳病的核心要素和人类自身阴阳血气固有规律决定的。而这个也是合乎《内经》以平为期的大旨的。

所以,仲景在《伤寒论》里,每个大的篇章都冠名“辨××病脉证并治”。

当然这个“病”,在古人那里,是有玄机的。核心脉象,核心病位,核心证候。即主证主位主脉,从而定义某病。并非当代胆囊炎,椎间盘脱出之类的病的概念。它是个比较综合的定义,即某一大类病里的核心要素。那么,这个“病”的概念的存在,是握要以图。并非是想当然的摆个说法在那里。是实践观察中提炼出来的。有了纲领,其它为派生,为变化,为转换。

比如说,桂枝汤证。因用桂枝汤时,某个角度有偏误,发汗过多,病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而欲得按。这是汗出过多,导致心液虚而悸从内生。

用过桂枝汤,病人还没康复,药还在桂枝汤中。这时候,汗已止,用不得芍药,嫌其敛阴,芍药就要砍掉,虽然病人出汗多,但安静后并没有出汗,未到亡阳和漏汗的地步,不能加附子。表证已去,这个耗散的生姜不能够用,所以就砍掉生姜。红枣益气血而补养脾胃,而此时病人虚在膻中,它不是虚在中宫,所以红枣也砍去。连着砍,就只剩下了桂枝甘草。桂枝以保心气,甘草助中土以防水逆,阻截肾中水气凌心。

所以,一路顺着来。病变,桂枝汤证发汗过多,证变,心下悸而欲按,药变,桂枝汤变桂枝甘草汤。这些,也是相应的。不能乱来。这虽然是变局,仲圣先辨病再辨证再方药加减的思想没有变,是一以贯之的。

临床成熟的老中医,火候老辣,有些前辈就用数量不多的方子来回折腾,效果还很好。原因在哪里呢?就在这里。

徐灵胎在《兰台轨范》序里讲: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而后求其病之由生,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然后考其治之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或病名同而病因异,或病因同而病症异,则又各有主方,各有主药,千变万化之中,实有一定不移之法。

中医临床流派,以经典杂病派为主流,比如徐灵胎和尤在泾、张石顽。张石顽倡“一病有一病之祖方”,显然以辨病为纲领,是深体仲圣之意的。外感热病中的温病学派,临证每每抓住疫疠之气外犯,热毒鸱盛这一基本病因病机,以祛邪为不易大法,一治到底,同样是辨病观点为主导。

辨病诊断的意义,在于揭示不同疾病的本质,掌握各病总体矛盾的特殊性。辨证诊断的意义在于认识每一种疾病在不同阶段、不同条件下矛盾的个性和各病在一定时期内的共性矛盾,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辨病,是准确诊断的基础和前提,结合辨证,则是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和补充,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比如说,一个肝胆湿热的毛病,在女同志,如果生殖器发痒,那么我们可以把龙胆泻肝汤里的黄芩换成黄柏;如果肝胆湿热的病人,眼睛红痒,那么加点菊花和夏枯草也是合适的。你认定肝胆湿热,用龙胆泻肝汤没有错,可是如果你不区分眼睛或生殖器的症状,精准度肯定就要差些。

那么,针对有些大师讲的中医辨证,西医辨病,我们如何理解呢?我们可以把西医辨病,当成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和补充。这对我们用药的指向性和辨治的精准度都有好处。比如说,无痛性心肌梗死,动态心电图监控的结果,往往就能客观反映这个情况。单凭中医四诊就能审察出这个隐匿病候的中医并不多,因为对诊察功力的要求比较高。如果仅凭外候,很容易被医者和患者忽略过去。理有二致,术倒可以共通协调起来。

我们目前讲的辨证,这个概念的范围比较宽,其本质是分了主从而包含了古中医辨病基础上辨证的。也就是抓主证的基础上,不放弃次要症状,这是一致的。

末流郎中 6月22日凌晨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调病方法、方子和观点仅供有缘者参考,如果调治过程中出现偏差,本公众号概不负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