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00,戈壁中的石碑

 涧水常蓝屋 2021-06-26

1900年拍摄的屹立于茫茫戈壁中的石碑。作者供图

清代末年,西方探险者途经银川于黄河西岸赴兰州或河西走廊(反之亦然)的路线,常见有两个选择:一是自银川过胜金关经中卫至兰州或西行河西走廊。二是越贺兰山考察定远营后沿贺兰山西麓经营盘水赴甘肃、青海。

第一种选择既是常规路线也是通商要道,1844年法国旅行者古伯察、1892年美国探险家洛克希尔、1893年俄罗斯地质学家奥勃鲁契夫等等,皆选择该常规线路穿行宁夏。

第二种选择相对艰辛,若非对沙漠环境了如指掌并具备充分的穿越沙漠经验,一般不会贸然选择。而这条线路,却是俄罗斯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所驾轻就熟的。于是我们看到,无论普尔热瓦尔斯基时代,还是他的学生科兹洛夫数度途经宁夏穿越西北,基本沿这条路线往复(1908年科兹洛夫团队在贺兰山东麓考察线路,只是委派助手等人进行更大范围的探索,而科兹洛夫依旧沿贺兰山西麓行至青海)。

当然,彼时由银川至河西走廊的线路也不仅于此。1897年斯文赫定完成了波澜壮阔的中国西部行程之后,就是选择自武威经民勤穿越沙漠过定远营至银川。这条线路更为艰辛且没有贺兰山作为参照辨识方位,以至完成穿越羌塘壮举的斯文赫定险些于此迷失方向。我曾沿斯文赫定当年行进地图,寻找过他此行于阿拉善腹地的几处营地位置,若非借助现代定位设备,亦难轻易往返。

1908年,科兹洛夫盗掘黑水城之后,于定远营驻留休整后再次沿贺兰山西麓穿越沙漠向青海行进。在俄文版《死城》一书中,营盘水一带章节内,他刊发了一张照片……

科兹洛夫确切描写了这座屹立于茫茫戈壁中的石碑,这是彼时甘肃与阿拉善(今宁夏与阿拉善)的界碑。碑文上的蒙汉双语界定了当时阿拉善亲王管辖的边界。

鉴于科兹洛夫书中此幅影像并未标注拍摄者信息,以至于很长时间里,我都坚定地认为这幅影像必然是科兹洛夫所拍摄。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语言能力非比寻常的俄罗斯探险家崔比科夫所著的西藏之行俄文原版的宏篇巨作之后,方才发觉,这幅影像应该是1900年1月11日崔比科夫途经此碑所拍摄。而崔比科夫更为详细地描述了这座曾经屹立于苍茫戈壁之中的石碑:

“分界线路边的花岗岩台座上立着一块高约2尺的花岗岩石碑,正反面都写满了汉字,讲述了立碑的原因、参加划界的人员以及立碑的年代:道光二十九年闰四月二十日。碑的侧面是蒙古文题记……”

科兹洛夫不仅肆无忌惮地盗掘了黑水城的瑰宝,还不加注释地使用了他的同胞历尽艰辛所拍摄的影像。

自此之后,我对这座曾经耸立在历史长河之中的石碑便产生了极大的好奇。然而,这幅影像过于斑驳与沧桑,除了明确存在之外,无法体现其他任何有效信息。于是,我幻想,或许有一天,能够见到更为清晰的照片去诠释这座苍凉戈壁中的石碑。而这一幻念成为现实,则是在一支欧洲团队于中国西部探险史帷幕渐落之际,沿河西走廊经营盘水过中卫至银川的系列影像中,我终于再一次见到了这座期许已久的石碑,影像清晰而碑文可见。凝视良久,那种感觉如同旧友重逢,相对无语但感慨万千。只是目前这系列影像的使用权正在与欧洲博物馆接洽之中,一旦明晰,再与读者呈现。

关于这座石碑,我特地咨询过如今年近百岁的、曾参与过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之际边界勘定工作的舅爷徐廉,他耳聪目明、思维敏锐,但却回忆不起是否目睹过这座石碑。

记忆或许悄然远去,毕竟时光川流不息。而记忆却也不会远去,因为远去的时光总会留下依稀可辨的痕迹,令后人寻找与追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