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星堆文化中的“龙犬”形象

 嘟嘟7284 2021-06-26

今天,在人们的观念里,或者说在汉文化中,狗是贬义的,没有人愿意以狗自比。如果把某人称作狗,那是侮辱、挑衅。但在华夏文明起源时期,情况不是这样的,狗是一种神圣动物,地位要比“人”高多了!

狗的神圣地位,来自原始苯教关于世界起源的描述,狗早于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此外,还因为狗在西藏王统延续中的特殊重要性,没有狗就没有了七赤天王血统在大地上的延续。这种观念在华夏文明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也对斯基泰人和波斯文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简单地说,在整个华夏文明起源时期,“狗”与“龙”一直是可以相提并论的,当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便产生出“龙犬”,乃是帝王之形象。

这种威严的龙犬形象,也出现在了三星堆文化中,只是还从没有被人发现、解读过而已:

图片

图片

三星堆神树上的蛇形龙,龙头却是狗首造型,带一点琼鸟形象而已。

图片

三星堆神龛。下部是两只昂首站立的狗,是它们托起了整个神龛,如此设计造型,能与西藏王统神话中的“夏”“聂其”对应起来。

图片

在《搜神记》等古籍中,也记载有叫槃瓠神犬,出身高贵,是出自高辛氏帝喾一位妃子她掏耳朵时,耳掏出样的东西,数天后化为一条龙犬帝喾见之,十分喜爱,从此把它带在身边这个“耳生”故事,与其他圣祖的“胁生”“背生”“腰生”故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就是特别圣洁的意思。

对此狗《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也有记载曰: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槃瓠。下令之后,槃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帝大喜,而计槃瓠不可妻之以女,又无封爵之道……帝喾女闻之,以为皇帝下令,不可违信,因请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槃瓠。槃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六”是苯教创始之数。槃瓠死后,因自相夫妻……其后滋蔓,号曰蛮夷……今长沙武陵蛮是也。

所谓“犬戎”,就是以狗为祖先的戎狄部族,在上述这个故事中,出自帝喾的狗击杀了犬戎之将,不仅消弭了犬戎的一次进犯,最后还成了长江流域众多蛮夷部落的共同祖先。

但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南方的农耕定居民族中,并没有真正的敬狗如神、以狗自称的习俗,只有在古羌藏类游牧民族中,才有这样的习俗,以及有不食狗肉的禁忌。因此,笔者以为,狗祖观念的源头不在别处,在青藏高原上,其他的都是古羌迁徙,文化传播,民族混血的结果。

例如“苏毗”,吐蕃时代青藏高原上的一大部族国家,也叫“索其”( སོ་བྱི་  so qi ),在藏语就是“能射箭的狗”的意思。汉代,青藏高原东缘曾有叫”的部族国家,是氐族之一种,其中的”(lóng)就是“龙犬”的意思,也就是藏獒。云南贵州交界处,至今还有叫“禄劝”的彝族县也是“龙犬”的意思。笔者以为,这些都可能与三星堆古国存在某种有关。

三星堆文化中的“狗祖”观念,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地表达着的:

图片

图片

注意这些青铜面具的嘴巴,一概以狗嘴造型,裂至于耳边,还微微吐出舌头,这是狗才有的特征。这种大裂嘴绝不代表“印欧人种”,而是“狗祖”观念的一种表达方式。

图片

如此这种大裂嘴,后世继续存在,例如上图这个玉雕神人玉佩,出土于陕西韩城梁带村西周大墓中,一样的大裂嘴,代表狗,代表神圣,一直是君王和大臣的形象,而不是印欧人种。

图片

三星堆青铜神树的枝叶,都是以狗吐舌头造型,一个下弯的枝条就代表军事联盟中一位部族首领。

图片

大立人脚下的基座,也以吐舌头造型,代表天子属下四个王,它们正在向属民发号施令。

青铜神龛的第三层,是四个向上的狗舌造型,代表天子属下的四个王正在向天报告。这些都是“天子”才有的格局。

图片

头上戴着狗头冠并手持象牙的神人。

图片

青铜大立人背部衣袍上,也有两个龙狗吐舌的图案

图片

三星堆出土的金狗(不是所谓的“金虎”,虎尾巴是不会卷起来的。)

这些,笔者称之为“狗崇拜”,乃是华夏文明青藏之源的一个可靠佐证,同时也是中原与中亚草原间自古存在文化联系的线索,因为向西也有一条古羌藏类游牧民族迁徙扩散的通道。

所有这些,笔者将在接下来的系列文章中,步步深入地考证之、阐述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