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山水画的世界·宋·范宽

 昵称40044036 2021-06-26

图片

溪山行旅图轴 北宋 十一世纪

绢本水墨浅设色 206.3×103.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者款识:“范宽”(右下树荫下)。

范宽是华原(陕西省耀县)人。继李成、关仝之后,是担负北宋初期到中期的华北山水画,中国山水画史的代表画家(《图画见闻志》卷一·论三家山水)。

本图,就如同“李成笔迹,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坐外”(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卷二·山水林木门·范宽)的赞誉,是将范宽的真实面貌传至今日的唯一大幅作品,也以当作郭熙定义为“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林泉高致》山水训)的“高远”典型例证而为人所知。并且,因为本图也经常被举出用来作为符合黄土高原实际景观的写实山水画的具体例子,所以也可同意,本作符合《圣朝名画评》所记载的“居山林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虽雪月之际。必徘徊凝览。以发思虑”,是基于对自然的细致观察而画成。还有另一件采用南宋对角线构图法《临流独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图1),则可以视为北宋末南宋初李唐出现以后,对范宽再评价的过程中所绘制的,一个摸索地域性之再兴的南宋华北系山水画例子。图片

图1

然而,本幅巨作若解释为全部是基于写生而成立,显然是一太过轻率的论调。例如,中景断崖上格外高出的针叶树,位于画面左右二分的中轴线位置,明显地呈现本作品全体构图的对称性。再者,相对于此针叶树的右下方,遮蔽视线的树林和楼阁呈扇状展开,在左下方则有诱导着视线的瀑布和溪谷也同样呈扇状开口,说明了本图的结构也充分留意到画面表现的交替性。并且,若将前景的岩块在画面中占有的高度当作一的话,那么中景楼阁和树林则是二,后景的主山为四,可知此作品一边巧妙地运用对称性和交替性,采用了确定本作被称为高远构图的极为建构性的手法。

宽被认为一开始是学习李成画风(《圣朝名画评》同条、《宣和画谱》卷一一·山水)。据说北宋中期天圣年间(10231031)仍在世的他(《图画见闻志》卷四),在北宋初期到中期李成评价逐步确立的过程之际正值青壮年期,追求自我的手法而苦战,结果就是在自己所生活的西安至洛阳一带的秦岭、崤山山系中寻求素材,跨越李成学习荆浩(《画史》),将笔锋略微垂下形成短线,再重叠这些短线来画出石头和山岳,表现出壮大高远的景象。李成在山东到河南的平原之间寻求主题,以“画石如云”法创造出平远景象,范宽是根植于比起接近李成更接近荆浩的那种地方性,采取较“写实性”的手法,成功脱离了“画石如云”法的非现实性,并获得了普遍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