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疮疡走黄宗温病  郑家本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06-26

|疮疡走黄宗温病

郑家本 马派传承 2020-01-15


疮疡走黄宗温病

众所周知,疾病发生无不导致局部、全身一系列病理反应。内、妇、儿科病辨证要遵循“整体观”,疮疡也必须掌握这一中医的基本特点。疮疡病位虽在表面,但诊断应按“四诊”、“八纲”进行,因此切脉是理所当然的,是不可缺少的。那种“瞧疮疡的医生还摸脉”的讥讽说法当然是错误的。


中医辨证内容很多,疮疡重点辨什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疡医大全》也说:“凡诊视痈疽、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误,治焉有差!医道虽繁,可以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阴阳是辨别一切疾病性质的总纲,用于疮疡辨证,同样能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外科正宗》说得更明白:“痈疽不论上中下,惟在阴阳二症推。”明辨阴阳,这既可以指导治疗,也可判断预后。


如何鉴别疮疡阴证与阳证呢?回忆临床之初,不免有些茫然,感到棘手。通过对文献的反复学习,老师的指点,临床的观察,悟出了一些道理,找到了答案,认为疮疡的阳证大致可归纳为: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肿形高突而局限,肿硬略甚于正常组织,皮色红赤,肌肤灼热,疼痛剧烈而拒按,浓汁黄稠有光泽,脉多弦、数、有力,全身症状初起即呈形寒发热,便秘、尿短赤等实热证候;疮疡易消、易溃、易敛,预后多良好。录《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疮疡阳证医案一则可供参考:刘某,男,37岁,5天前于左肘部生一小疙瘩作痒,骤然发红、剧痛而肿,就诊前一天已累及手腕部,肿胀疼痛,同时伴有心慌,恶心烦躁,头痛头晕,纳食不香,大便尚可,脉数,苔白舌红。辨证为毒热蕴郁,火毒结聚(肘疔)。拟清热解毒,消肿护心之剂,数日而愈。凡属阴证可归纳为:起病缓,病程长,病位深,肿形平塌而散漫,肿胀如石或软如绵,皮色紫暗或不变色,肌肤不热或微热,疼痛不显或隐痛,浓汁稀白或如败絮,脉多细、弱、沉、缓无力,全身症状初期不显,久后多见阴虚内热证候,疮疡难消、难溃、难敛,预后多不良。《外科证治全书》阴症一则:“阊门龚姓,腰患一疽,根盘围阔二尺余,前连腹后连背,不红不肿,不痛不软,按之如木。初延余治,以肉桂、炮姜书于方首。别后另延苏城内外三、四名家。众观余方皆曰酷暑安可用此热剂,以余为非。议用攻托清凉,连治五日,病者神昏无味。复延余治,患仍不痛,色如隔宿猪肝,言语不清,饮食不进。余曰:能过今晚再商。是夜即毙,然其至死不痛。”从上两案可见疮疡首辨阴阳的重要性。若阴阳颠倒,动手更错,后案是很深刻的教训。还要注意一点的是:疾病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表现的症状并不是这样单纯,往往许多症状错杂交织在一起,临证所见就不是单纯阴或阳的证候了。常见多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或半阴半阳证。因此,在辨证时,要紧紧抓住证候中的主症,全面分析,综合判断,最后作出确切诊断,并在此基础上辨出痈、疽、发、疔、疥、流注、丹毒、走黄、内陷、瘰疬、流痰……的不同;还要掌握疮疡的初期、成脓、溃后三个转化过程。如此,才能为施治提出可靠的依据。


消、托、补是治疗疮疡的三大法门,总的来说,初期应“消”,脓成宜“托”溃后当“补”。由于证有阴、阳及初、脓、溃三个变化过程,阳证初期应宗《素问·至真要大论》“结者散之”,“治热以寒”,以消肿散结,清热祛瘀为法。常用仙方活命饮,外敷如意金黄散或虎杖末以助外消。若热毒炽盛者应清热解毒,活血消肿,常选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合方加减,外敷芙蓉膏(芙蓉叶、大黄、黄柏、蚤休、蒲公英、天花粉、凡士林),内外同消。脓成而正虚或排脓不畅,宜托毒透脓,常选透脓散(《外科正宗》)并切开排脓。溃后毒去而虚弱者,法当补益气血,常选八珍汤加减,外用生肌散(炉甘石、滴乳石、滑石、琥珀、朱砂、冰片)生肌收口。


广告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外科正宗

作者:[明] 陈实功,胡晓峰 著


当当

阴证初期宗《素问·至真要大论》:“结者散之”,“治寒以热”,以温阳散寒、通滞消肿为治。常选阳和汤,外敷回阳玉龙膏,内外合治而温消。脓成宜补益气血、托毒、常选托里消毒散。溃破当补,根据气、血、阴、阳的虚损程度,宗“虚者补之”之旨,分别选用益气、养血、滋阴助阳之剂,外用提脓祛腐的七三丹(熟石膏、升丹),待脓将尽之时再用八宝丹以收口(《疡医大全》)。这些都是常规常法,但由于患者体质的差异,病情和病位的不同,所以没有一病一方固定的格式可寻,关键就在于要辨证施治这个纲,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圆法活机,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若问疔疮走黄如何诊治,北京名中医赵炳南的经验是,对患者的全身和局部症状进行全面观察,宗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方法,按走黄先兆、走黄、走黄危重三个证型施治。分别予以清营解毒、凉血护心法,拟解毒清营汤(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生地、白茅根、玳瑁、丹皮、赤芍、黄连、绿豆衣、茜草、栀子);解毒凉血汤(犀角、生地炭、银花炭、莲子芯、白茅根、天花粉、紫花地丁、栀子、蚤休、甘草、黄连、石膏),并选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的解毒养阴汤(西洋参、北沙参、石斛、玄参、佛手参、黄芪、生地、丹参、金银花、蒲公英、天冬、麦冬、玉竹)。同时还施外用药:初期用六神丸、蟾蜍丸,或用鲜马齿苋、鲜白菜汁捣烂后,调化毒散、如意金黄散如糊状外敷;溃脓期外用芙蓉膏、铁箍散软膏各半调合外敷;已溃后可用化毒散软膏外贴。贺执茂报道,用清营、凉血解毒之剂,清营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随症加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散等,救治27例疔疮走黄患者,治愈26例,死亡1例。顾伯华用中药为主,适当佐少量抗菌素,治疔疮走黄25例,全部治愈。     


吾临证按温病卫、气、营、血辨治疔疮走黄,也收到了理想的效果。明·陈实功在《外科正宗》早就说过“痈疽虽属外科,用药即同内伤。”走黄宗温病,可谓经验之总结。此外,运用温病学思想和方法指导妇科、儿科、外科、皮肤科等多种危急重症的救治每获效验。经治案例,见《郑家本医集》“医案实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