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懒鱼学习法~用最少的精力考公~行测篇

 Zombie___ 2021-06-26

【超长预警|已更完】

【评论区答疑: 10.20 应试练字建议 10.23 国省考差别之我见 10.27 申论课程选择、逻辑推理的策略、一拖五的策略 11.21 模块刷题期间的日程安排 12.1 逻辑填空的策略】

楼主情况: 来自文科类咸鱼专业,晾晒了四年,咸入骨髓。于去年8月决定考公,经过三个月日均3小时的自学,取得了国考行74/申76/面85,省考行77/申83/面87的成绩,择一上岸了。我看到网上的经验分享很多都建立在【大量刷题】的基础上,实在不适合我这种懒鱼。最近也快国考了,我决定总结一下我的咸鱼备考生涯,希望能帮助大家节省时间、快乐上岸。

可能是刷题量最小的高分选手

食用指南: 🔹本文为提供给【特定对象】的行测干货分享。面向:具备一定学习能力的小镇做题家、想将考公作为Plan B的应届生、无法一天学习5小时以上的自制力废柴。将按照小白应届生的备考时间线讲述。 🔹本文的核心理念是:少折腾、精做题,即最大头的精力应该用在做题和复盘上,而不是反复看课和每天看一篇经验分享。 🔹每个人的学习经历不可能完全一致,但倘若能为你提供哪怕一点帮助,即为本文价值之所在。 ✖️不提供gwy利弊分析和岗位选择建议,我建议想考再考、选喜欢的。

非常糊弄的目录

——正文——

第一阶段:摸底评估 🔵不计时、完整 做完一份近两年的行测真题卷子。可以记录每模板的用时,但不用考虑超时问题。这一步是测算你在时间充足、心态平稳情况下的现状。 🔹姑且将最低理想分值设置在70分,这是一个在国考中具备一定优势、省考中不会拖后腿的行测分值。

想要达到目标分数,各模块所需的正确率

🔹由此,制定你短期的分数目标和学习侧重点。

第二阶段:系统学习

👉自学还是报班?

如果你最多20天就能看完所有的课,或者还要准备考研——自学。如果你拖拖拉拉,4节课要分成4天看——报班。

👉课程选择:大同小异,自行选择。但注意只选择一个老师。 (行测楼主选择了粉笔的全套,因为课时少。有些机构光言语一个模块就30多节课,我光看课表就快吐了)

👉时间安排:17天内听完言语、判断、资料、数量、申论五个模块。例如3+3+3+3+5(天)这样的安排。 🔹考公非常容易陷入反复看课、看经验的泥潭,在第一次看课时,追求看完一遍,贪多嚼不烂。 🔹在后续如果想补充看课/经验,一定要了解自己的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单节课程观看。比如某个小题型(判断中的类比推理)、某种方法(数量中赋值法)。 可以善用知乎、微博的搜索功能,粉笔app的课程搜索(这种小课几乎都是免费或者1元课,不是广告)。

👉方法论: 🔵1.5倍速推进,强迫自己不按暂停键,追求轻度理解,先吞下再说。 🔵每小节后会有思维导图整理,直接截图ppt拼接起来作为课堂笔记,不浪费时间在制作精美笔记上感动自己。 🔹公考与考研不同。它的难点在于题目的变化,而它本身需要掌握的知识是极其简单的。基于此,自学er切忌将战线拉得过长。 🔹按楼主的个人经验,后期从不曾翻看繁琐冗长的课堂笔记,只需要一页薄薄的浓缩笔记就够了。第四阶段会讲到浓缩的方法。

第三阶段:精简刷题

👉时间安排(可自行调整): 🔵【12天】在听课的过程中,你已经经历过轻度刷题了。只不过那些题目都分门别类地放在固定靶子上,老师亲自教你拉弓,所以会给你一种题很简单的感觉。

🔵【一个月】选定6年来的另一类考试的真题套卷(参加国考就选省考,参加省考选国考),每次做其中的一个模块,严格计时训练。 🔹国考比较普适的用时是:常识10、言语35、判断35、资料30(分钟),剩10分钟给数量。这个时间没有绝对值,需要根据你的个人情况调整,但要保证留给数量10-20分钟的时间。比如我的资料就至少需要35分钟才能保证正确率,而常识仅占用考试时间2分钟,整体均衡。 🔹考研的真题是珍贵的,需要用在刀刃上。但考公以做题为主,很多题目在听课的过程中已经做过了,把真题置后只会觉得它特别简单。所以我建议将真题在初始练习时就用掉,确保自己根基稳定,最大程度榨干它的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初步搭建你的“经验树”。详见下一节。

🔵【一个月】选定6年来的本类别考试的真题卷,完整做完,严格计时,评估各模块正确率。期间不再零碎刷题,只做真题套题,直至考试。 🔹此时,你需要具备完整做套卷的能力,习惯这种紧迫感。

🔵【每周一次的模考】我建议全程参加每周周日的粉笔模考,但不做详细复盘。意思意思看一下答案,懂了就好,不懂拉倒。 🔹粉笔的模考质量还可以,数资偏难,言语和判断不用过于纠结,练个手感。某图的模考太简单,出得敷衍,之前楼主和朋友做了几次都80+,这样模考没有意义。其他模拟题也可以做,有兴趣有时间可以做个补充,楼主连真题都刷不完,机构出的1000题2000题5000题我……望而生畏。

👉利用错题难题搭建“经验树” 【复盘用时】如果你用了30分钟做题,那么至少再花30分钟复盘和整理。

【复盘方法】此处我使用的是ipad中的notability。如果没有ipad,在电脑上用其他的笔记软件比如onenote也很方便。 🔵一:从粉笔app中单独截取出这道题,面对这道空白题,用黑笔圈出题干中你认为重要的提示,并分步写下完整思路。写思路一定要不厌其烦、越细越好。

现代人对文字更敏锐,把思路写出来,能掰回错误的思维定势。

🔵二:标注答案和大众正确率(也是在粉笔app看的) 🔹如果高于70%,说明这道题是简单题,你必须掌握。此时不看解析,强迫自己用红笔写下正解思路,再进行对比。如果思路还是写错了,需要将这题标红。 🔹如果在30-70%之间,这道题你应该掌握,才保证该模块不拖后腿。此时查看解析,用红笔标注思路分歧之处,要精准到某一步。 🔹如果低于30%,可以适当放宽。这类题是出题人故意出得比较刁钻的题目,在每个模块中大致占20%的比例,虽说舍弃掉它们也可以达到80%的正确率,但做对它们,会给其他题更多容错率。不过,倘若你看了觉得就算做出来也要浪费2分钟以上、甚至你干脆就整不明白,可以适当放过自己。作这一点说明,是害怕这类题得出的【特殊性经验】会挤占【普适性经验】的位置,导致简单题大量出错,就因小失大了。

同样越细越好,仿佛在写忏悔录一般

🔵三:强迫自己总结一条书面经验。 针对简单题,你的措辞是“看错题干/选项、记错公式/规律、计算错误”等等。针对困难题,根据那条【直接导致你本题做错】的步骤来总结,你可以随便写,但哪怕这经验很土、不通用,看起来不太聪明,也要硬着头皮写。这条总结就是你的经验树的第一根树枝。

🔹“经验”意味着你总结出了可以“传授”的内容,不仅会增强记忆,而且能倒逼你加深对题目的理解。(方法灵感来源于学习金字塔)

🔹我用色块来对“经验”进行强调。

例1
例2

🔵四:组建经验树——分类、安插、修剪 🔹你可以按大模块中的小题型分类,比如言语分为中心理解、细节判断、逻辑填空、语序排列……等等。

把题目一一放进去。可能一开始看起来很凌乱,不用放在心上。

🔹当你放进新的题时,需要非常谨慎,不能让重复的枝叶打乱你的思路。之前总结的那条经验就是最直观的依据。 🔹如果经验重复了,你需要将两道题目空白着单拎出来重做,而后,写下“我为什么做错两次”的思路,并删去其中一题,留下更经典的一题,再次放进经验树。 🔹如果经验只有部分重叠,或者相冲突,那么同时保留这两题,并将经验细化、优化,直至完善。

例:细节判断的常见陷阱。多次修剪后,你会得到这样的合并经验,它就是细节判断的主干。而且是属于你自己的思路。

🔵五:错题再复习。 差不多快忘了的时候,把页面的笔迹清空,就可以重新做了。如果经过上述的步骤,你还是会重复做错这道题,将其标红。

🔵六:对于标红题目,多练同类题型、有针对性地补课、查找相关经验看能否获得灵感。注意控制时间,别扎进知乎一看就是3小时。 ✖️不建议整理数量和常识的错题。数量是我实践后觉得很难做到且收效小,由于本人数量一般也就对5-7题,不卖弄了。常识等下会单独讲到。

【纸笔替代】 🔹完全可以。

🔹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打印或者剪切,一定不要手抄题。浪费时间不说,还容易抄两题就陷入“今天也非常努力了我真是棒棒小猫咪”的自我感动中。 🔹同时,在粉笔app中把题目点收藏,方便后续做空白题。最好不要在写了答案的错题本上重复看题,那肯定是每题都会。 纸笔的缺点是很难改变原有格局进行重组和删改,有条件我还是更推荐电子笔记一点。

第四阶段:考前调整

👉浓缩笔记

读了一段时间,你有一份厚厚的课堂笔记,可能还有一堆机构和网友附赠的思维导图。再勤勉一点,你会做一张资料分析的公式图、图形推理的导图,但它们的作用局限于你记不住时偷瞄一眼。

截取自随手搜来的网图,整理得很全,但很难检索,也很难记住。一份让你不想使用的笔记是失败的笔记

我曾经也是这样的,后来我决定制作一份真正能帮助我做题的笔记。而且它应当非常简洁,以供我随时翻阅(抱佛脚)。 此节我会贴出我的部分浓缩笔记,但不建议你直接拿走,因为它【不全面】,它只展示了我的弱点和侧重点,我觉得一看就会、不需要技巧的内容并没有添加。这个浓缩的过程就是把书读薄的过程,需要你亲力亲为。

👉如何制作浓缩笔记 🔵一:思考一个问题:这个题型难在何处? 🔹以图推为例,这应该是很多人头疼的版块。那么从出题人的角度,我如何让这道题大家都做不出来呢?图推的规律才十来条,那我应该做一个横向的打乱,让考生“不知道使用哪条规律”,就算想出来了,他们也“浪费了很多时间”。我也可以做一个纵向的难度加深,我把这个规律复杂化或者把多条规律放进一道题目里。 🔹于是我们就得出图推笔记的总领:(黑字部分只是写出来帮助理解,正常是没有的)

图推浓缩(1_总领)

🔵二:由难点逆推解决方案 🔹继续以图推为例。之所以识别难,是因为我们本来是揣着十几条规律去套题,套急眼儿了只能一个个试。既然规律→题很困难,那我们何不改为题→规律呢? 具体做法是,把记忆侧重点放在题目上,达成由图案——想到考点,这样的思维模式。这时候你可以翻出你的课堂笔记,逐一倒转进行整理。你也许会担心,无法把题目枚举穷尽。但我们的目的并不是10道图推全部钻研出来,而是【快速答对8题】,这样的整理是完全够用的。

图推浓缩(2_知识点):解决识别难

而细化难,翻阅笔记我们也可以整理出,细化的几个方向无非是:形状(大小/长短/整体与部分)、数量、加减运算三个部分。

3⃣将难点解决方案、经验树的主干化为“思想钢印”——它非常简短,一般由【步骤+策略】两句话组成。 “思想钢印”这个词来自《三体》,不过我另有解释。 🔹通常我们会在做题前跟自己强调,“我要慢慢来,我肯定做得完”,这是一种正向的心理暗示,但有时没有效果,因为这种暗示没有告诉你具体应该怎么做。焦虑来源于未知。

🔹那么,我写出简洁的、明确的、强硬的句子,反复默念进行自我【洗脑】。做题的时候脑中牢记着这些【铁律】,由此摒弃其他干扰因素,达到集中精神、克服恐惧的目的。

🔵第一句话:执行步骤。由难点解决方案得来,比如我列出的一级大类是三个“关系”,二级大类是各种图形,细化部分刚才说过。于是我就拥有了三个明确的步骤。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就不会感到恐惧和慌乱。

🔵第二句话:基本策略。由我们先前花大量时间整理合并的“经验树”的主干得来。比如我的图推经验树最后只有两句话:“哪里精心设计,哪里就是考点”、“找软柿子捏”。于是我总结出我做题时,追求速度应该最先看与众不同的、很突兀的地方,遇到难题应该从最简单、笔画最少的那个图形作为突破口。

综上,我就得到了一个只有两句话的“钢印”:

图推浓缩(3_钢印),至此也解决了细化难和易超时。三张合并即为图推部分的浓缩笔记。

如果你直接搬走笔记,会觉得我说得很空泛。但我自己的脑子里,提及这两句话是有10+题反复筛选后的典型题目作为基底的。如果你永远照搬别人的咀嚼物,那就永远无法胜过咀嚼的人,而公考要的就是“胜过”。也无须害怕总结,要相信你的主干经验已经无数次被你的错题验证了,实践得真知!

再举例:

言语钢印:抽丝剥茧是步骤,有迹可寻是策略。
资料浓缩:钢印+知识点。知识点写得很常规,唯一值得一提的是,我把经验树中的高频错误用红笔标注到相应考点处,每次复习都能扫到一眼,从此再也没错过。

顺便一提,我也经常用思想钢印来应对演讲、面试等压力场景,如果有写面试的话可能会再次提到吧……

👉如何利用浓缩笔记

每次考前必看一遍。因为加起来也才五页,钢印加起来没几句,所以不会因为懒而没有看。看的时候能让我感觉到平静、自信,对即将来临的考试有充足的把握。当你觉得自己会成功,所有的有利因素都会向你倾斜。

相信的心就是魔法!

👉我对常识模块的看法 🔵开宗明义:在分数达到80+分瓶颈期前,学习常识【性价比极低】。 🔹学习常识需要巨大的【成本】。随手举例,看完粉笔的系统常识课需要2小时×48节=96小时,大约需要全力学习16天才能看完课,而且为了保证这些课不白看,你还得完成做笔记+记忆+练习+复盘一系列巩固动作。

8条口诀可以帮助记忆,88条难道不是另一项时间损耗吗?

🔹常识只能带来极小的【收益】,甚至连这些收益都无法保证。我在微博观察一些考了许多年、准备很齐全的80+分大佬,他们一般的常识正确率在60-75%之间,但是常识的简单题就有8题(40%)左右,也就是从极差到较好,也才多出3.5分。这些学习的时间贡献给三大块、给数量,收益远不止于此。作为一条自制力很差的鱼,每一分精力都要用在刀刃上!

👉我的常识策略:量子波动(?)速读法 🔵练速:用app做题或者纸质不动笔,一定抑制住自己拿笔的冲动,只看题,完全模拟考场,练至每题20s左右。看完之后再一次性写上答案。

🔵之后对一下答案,不会拉倒。要是正确题数低于8,你就要找到最简单的那几题,看看你有没有办法通过猜题和选项对比得出答案,一般是可以的,不行就是考卷不行不是你不行,坏考卷,用眼睛瞪它。(10.30补充:猜题我看的是粉笔聂佳的常识猜题大法,但用处不大,如果你的常识真的特别惨可以看一看)

🔵考场:发下来就开始看,在考试开始前看完它,由于你跟考场其他还在苦苦思索自己背没背过这题的人不一样,通常你还可以再看五题言语。敲钟之后就以疯狗一般的移速填上答案再填涂答题卡,涂完你旁边的人还没做完。至此你的常识耗时:2分钟。

*如果遇到监考老师阻拦你看题,就说你在检查试卷有无缺印漏印。但我从来没遇到过,大家也都在看题。

最后,一首《三不会经》送给大家

👉如何确定你的做题顺序

这个没有标答,每个人的优劣势不一样,但你可以这样去权衡:

⭕️先做你正确率最高的,再做最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最后做你觉得最难的。

以我为例。🔹我最好的版块是言语,至少都有80%的正确率,我会先把这块拿到手。此时不纠结常识的优势就会凸显出来,你省下越多时间,你的优势版块就能得到越多思考的余地。🔹接着,我的资料经常出错,正确率很不稳定,我会放在第二块,进入时调整一下状态,回忆一下我的思想钢印,以便集中精力。🔹然后我会做判断,我是文科生,面对完比较难搞的数字再看文字推理,让我感觉到亲切和放松。🔹最后我会做数量,如果时间充足(15分钟以上)我会按顺序做,没思路也会硬算或者一个个代入。如果时间不足,我就挑我比较会的几个类型(工程、溶液、概率,每个人都不一样)先做了。做出来的几题不含C,那我剩下的全选C。做出几题有2C,那就全B。有2B2C那就全D。有2B2C2D……那你只能瞎猜一个碰碰运气。如此,我的数量一般至少也对50%。

我的时间安排

这里有两个小细节

1⃣设置时刻而非用时。你的答题时间不可能刚刚好,省去了你在考场掰指头算的功夫。而且如果你9:32分做完,会产生一种,我为资料多赚了几分钟的成就感!如果你9:36分还没做完,你也会以最快速度反应过来:我必须抓紧时间了。

2⃣警惕你平时耗时最长的题型。我是图推和一拖五。有时候你会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一抬眼发现完了我浪费这么多时间还做不出来,导致后续崩盘。这一条挽救了我的国考,当时我看了4题,3题卡壳,我立刻放弃了整个图推,保证了后面30题判断的高质量高速度。最后我才返回来做,心境平和时反倒做出来了。

👉后记

“行测:一场压力下的智力测验”——我说的。

尽管网上很多人质疑行测存在的意义,但我认为,这句话就是行测真正的价值所在。

它凝视着面临压力的你。你是会弃车保帅顾全大局,还是患得患失陷入焦虑,对于这场考试而言非常重要。所以我在最后一阶段讲了一堆看起来没什么用的东西,我想,如果你像我一样,并不是一个心智特别坚定的人,这能帮到你。

它考察的是你原本拥有的东西。所以我能推荐别人裸考行测进行摸底,但肯定不能推荐工科生裸考CPA。它不具备专业性,你会发现有些人甚至还没学过就可以轻松70以上,这很正常,他也许早在多年前,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就已经获得了这些常识性的东西,被你误以为是天赋。因此,我们仍然可以去纠正自己的一些固有思维,通过技巧来提高分数。

这种与自己对抗的过程也挺美妙,不是吗。

——The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