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宫廷丝织品中的西洋风格

 掌染草2012 2021-06-27
图片

     清代丝织品北京故宫博物院、承德避暑山庄、中国历史博物馆及各地博物馆都有相当数量的藏品,品种极为丰富。
     从朝前起,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一些西洋绸进入中国,在文献记载中也出现了西洋绸缎的记载,如“大洋清水”,“洋金缎”,“洋彩缎”“西洋缎子”“洋锦缎”等。
图片

     17世纪中期以后,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欧洲国家的丝织业均颇发达,尤以法国为最。部分西洋绸通过种种途径流入宫廷,一是来访的外交使团赠送的礼品,如康熙年间入京的葡萄牙使团,就带来了不少的金丝花缎、银丝花缎、金花缎、洋缎等物作为礼品;二是带入宫廷的礼品,清前朝出入宫廷的西洋传教士以法国人居多;三是广东地方官员上贡给宫廷的海外舶来品,如乾隆三十六年两广总督李侍饶的进单中就有洋锦缎二十匹,同年广东巡抚的进单中也有各色金丝缎、洋绒、大彩、洋锦等各二十匹。
图片

     18世纪欧洲丝绸艺术上流行洛可可风格,这种风格大部分以植物花草为题材,配色柔美、线条婉转、花瓣的色彩过渡采用渐变色,并采用金线或银线强化效果,表现风格带有明显的绘画倾向。活可可风格无疑会对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带来一定影响。不过在清代,这种影响主要局限在宫廷等上层社会、流行不广
     在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的清代丝绸中有少部分具有明显的西洋风格,但究竟是舶来品还是官营织造的仿制品有待鉴定。在清代丝绸织物中带有法国洛可可风格的缠枝花卉,一般采用“大洋花”,在图案表现上也采用明暗光影表现法,与传统织花图案有所区别。嘉庆时回赠外国使团的丝绸礼品中,也有所谓洋花缎,可能是中国仿制的西洋风格的花缎。
图片

     清代宫廷中某些观赏工艺品也有西方影响的痕迹。如宫廷陈设的花鸟、动物、山水挂屏和插屏,常有用丝线缂织地纹、用毛线缂织花纹的织品,称为“缂丝毛”这种缂丝毛通常以亚麻作经,羊毛显花,但有时也用丝线显花,在工艺上有西方壁挂毯的影响,图案题材是完全的中国味,但表现花卉的用色、用光等却有西洋特点。如美国私人收藏的一幅风景缂丝毛,画面中有五只蝙蝠和石榴、绣球花、岩石等景物,寓言吉祥如意,但景物的构图、远景与近景的布置以及对花卉的表现,具有西方绘画的特色

来源:金加瀛

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

END

图片
图片

关注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