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00多年历史的古村,无需门票,被誉为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

 驴游记 2021-06-27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在湘桂之间的潇贺古道上,散落着很多古老的村落,这些古村大多与潇贺古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位于湘桂边境上的岔山古村,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座。

    岔山村,位于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距富川县城36公里,距贺州市100公里,是一个瑶族和汉族杂居的传统村落,其中瑶族约占40%,汉族约占60%。岔山村最大的特色是青石板古道穿村而过,这里是潇贺古道从湖南进入广西的第一座村庄,所以也有“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之称。

天降异石,山开两岔,岔山因山势而得名,周边山峦起伏,溪水伏流,这是一座位于群山环抱间的美丽古村落。


岔山村的历史和潇贺古道息息相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嬴政为了实现对岭南三郡的辖制和管理,在湘桂之间岭南古道的基础上,扩修了一条自秦国都咸阳到广州的水陆相连的秦代“新道”——潇贺古道,并与海上丝绸之路相接。

秦始皇凭借潇贺古道之利征服了岭南,这条最初的军事要道,延续了两千多年后,也成为湘桂两地沟通交流的重要通道。

古村始于明初,兴于明中,可以想象,明清两代,穿村而过的潇贺古道上商旅往来,贸易发达,一派繁荣景象。

今日的岔山村,依然位于潇贺古道湘桂交界处的广西侧,过去一两公里就是湖南江永县桃川镇岩寺营村,岩寺营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但论旅游人数,两座村落差距巨大,岔山村节假日人满为患,岩寺营村游客基本为零。

其实岔山村也曾是一座默默无闻的古村,但从2016年以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古村落华丽转身的代表。

据说岔山村从0到10000个游客,只用了30天,从14万元起步,全面开启网红乡村休闲旅游开发。

墙上展示着这五年来岔山村取得的成绩,很多国字号的荣誉,央视都在此直播了好几次,作为一座偏僻小村庄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成就。

游览岔山古村免费,走进岔山村,首先便能见到路旁的丰山庙,开放式的结构,与一般的寺庙有些不同。

丰山庙过去便是兴隆风雨桥,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富川瑶族风雨桥群中的27座风雨桥之一。

兴隆桥始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木梁为杉木制作,桥面上架设进深八间,穿斗式木构架,小青瓦屋面的桥廊和桥亭,桥头两端为马头墙。

桥旁有戏台,风雨桥、戏台、庙宇等等都是这一带古村落的标配。

其实岔山村很小,就是沿着潇贺古道两旁的红砖民居,长不过500米,沧桑的青石古道在这里保存十分完好,也可以说岔山村是潇贺古道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村落。

这条狭窄的街道就是旧时岔山村的商贾街,自明朝以来,这里就熙熙攘攘,从湖南南下的商旅都必经此地。

旅游业极大地带动了村中的餐饮和服务业,无需门票的古村,带来了很多游客,村民们也靠着旅游业脱贫。

潇贺古道石板街两侧,全是油茶馆、饭店、特产店和各类文艺小店,值得慢游和细品。

论小吃的话,一定要试试当地最有名的油茶和梭子粑粑了,虽然谈不上有多好吃,但走过路过不能错过啊。

偶遇8岁的游客小姑娘与村中百岁阿婆合影,阿婆精气神极佳,完全看不出来是一位在古村中生活了一个世纪的老人。

除了各种餐饮店,古道旁还有不少体验馆和展览馆,其中还包括一座岔山知青馆,展馆不大,有些老照片和老物件,也展示着一段特殊的历史。

沿着潇贺古道走到尽头,村尾可以看到新修复的岔山古隘口。

岔山古隘口是潇贺古道上一道重要的隘卡,据富川县志记载:湖南宝庆人(今邵阳市)喜从岔山隘口入桂,多从商,物多为油、盐,也有善工者,为当地建房。

隘口门楼旁,还镶嵌着一块古老的指路石,刻有“左走岩寺营”等字样,也是潇贺古道上不可多得的指路石。

看完古村,有时间还可以爬爬后山,山坡上小广场有处楼阁,适合登顶俯瞰岔山古村全景。

朴素的传统红砖民居,极富特色的飞檐翘角装饰,岔山村的古民居建筑保存几乎完好。

最后村头停车场前,一条小溪流过,一座简单的石梁古桥横跨小溪。

桥墩上有双鱼图案,这座青石板古桥也被称为双鱼古桥。

此外,里岔山村不远处还有一处奇观,就是号称“华南地区最大自然山体卧佛”的鳌山。

没有广角很难拍全,但看这局部,像不像一尊躺着的卧佛呢。

    千年古道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潇贺古道犹如一条项链,串起沿途散落的古村古镇,这些珍珠般的古村落,正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记忆,她们见证了历史,留存着回忆,她们正慢慢老去,逐渐被人遗忘。

    岔山古村无疑是幸运的,近年来成为当地比较知名的旅游景点,但这里依然十分原生态,有机会不妨走进岔山,看看这些古民居、古戏台、古隘口、古庙、古祠堂、古树和古井……走一走石板路、石板桥和风雨桥,感受潇贺古道的千年沧桑。

温馨提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