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拙夫|​村里来了外乡人

 新锐散文 2021-06-27

哈哈


丝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1

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村里来了外乡人


第一书记魏向荣扶贫记


 


凛冽的寒风驱赶着无边的夜色,忙慌的日头颠簸在奔往临县的路上。沉闷的小轿车内,塞着三个小伙子和一应生活用品,铺盖卷儿已让车厢内满满当当,坐在后排的魏向荣想抽支烟都腾挪不出地方。他们仨是孝义市派往临县的第一书记,虽说在脱贫攻坚一线奋战是光荣而神圣的,但对农村工作不是很熟悉,毕竟没在农村呆过,如何开展工作对他仨来说是一头雾水。谁都没说话,只有导航不时地提醒着前方路况。
车窗外逐渐泛白的天空,给了仨小伙子些许安慰,不管怎样,路是越走越敞亮的。
头天晚上10点多钟接到通知,电话是从临县招贤镇打来的。通知要求驻村第一书记务于2019年1月20日上午9点,在镇政府参加“招贤镇脱贫攻坚推进会”。这个消息让魏向荣感到激动与紧张,这是他被选派临县担任第一书记以来,参加的第一个会议。他开始想象招贤镇及小塔则村的各种欢迎场景,镇上领导向与会人员隆重介绍自己,介绍自己的工作能力,介绍自己的工作经历,与会人员投来羡慕的目光和热情的微笑,不时还有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小塔则的村民们像潮水般涌向村口,焦急地等待着村长领回来的第一书记,就像焦急等待迎亲队伍娶回新媳妇一样,那么开心与热情。
哎,想象总是美好的,美好的想象又总让思绪停不下来,魏向荣想象着自己在招贤镇及小塔则村的表态发言场景,他甚至开始构思表态发言提纲。这漫长的夜啊,让人浮想联翩又让人精神饱满。眼瞅着时钟指向了凌晨3点,魏向荣毫无睡意,蹑手蹑脚地收拾起远行的衣装行李,并给一同前往临县担任第一书记的田玉和、郭建忠发了微信,让他们做好准备,5点准时出发。
从孝义到临县要走156公里的路程。
上午8点50分,魏向荣一行仨人准时出现在临县招贤镇政府大院。这是一座由旧学校改造的办公场所,办公楼共三层,每间房都挂着不同科室的门牌。由于是周日,政府大院内显得有些冷清,不时有三三两两的人,朝同一个方向走去,想必那里就是开会的地方。说好的九点开会,会议室里还稀稀拉拉的没几个人,工作人员在门口负责签到和分发着文件。已经坐在会议室的人们,三五成群抽着烟,说着魏向荣一句也听不懂的方言。找到自己位置坐下后,魏向荣发现这里的人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热情,他们仨的出现并没有引起人们关注,人们甚至不知道他们仨的到来。生活就是这样,当你满怀信心拥抱它时,迎接你的或许是一盆凉水。魏向荣心里涌起些许凉意,熬了一宿想好的许多场景,甚至已经备好的表态发言,开始悄无声息地撕碎,渐渐地遗忘在九霄云外。
会议围绕脱贫攻坚阶段性工作进行安排。主持会议的是镇上一名副书记,满口临县方言,让魏向荣一行仨人听得不知所云。会议没有按魏向荣想像的议程进行,甚至没有对新任第一书记进行介绍,这让魏向荣对工作的激情和对未来的自信,变得不再那么坚定。理想或信念在现实面前总是不堪一击。
会议都快结束了,魏向荣也没等到与他对接的村干部,这让他多少有些焦躁。在镇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魏向荣见到了小塔则村党支部书记闫有俊,这是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人。简单寒暄之后,闫有俊叫来个年轻点的后生,说是村长。把魏向荣交待给村长后,闫有俊径自走了,魏向荣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和村长高林生回到小塔则村时,已是下午。慵懒的阳光抚摸着贫瘠而坚强的土地,散落在半山腰的炊烟,温暖着幽静空旷的村庄。魏向荣心里直犯嘀咕,一千多口人的村庄,在村居住者不足百人,且多是老年人,精准扶贫怎么扶?他有些后悔当初的选择,自己是孝义市政协机关年轻干部,每天准时上下班,做好本职工作之外还能兼顾父母妻小,何必来这穷乡僻壤受罪。
村长把魏向荣安排在会计李金宝家吃住。土炕是没有睡过的,何况还是和满头白发的花甲老人在一盘炕上,这让魏向荣有些不适应。土炕是靠柴火取暖的,前半夜还算凑合,到了后半夜,那凉意是一阵儿紧接一阵儿,蜷缩成一团也抵挡不住寒冷。不会烧火也不敢下炕,地上时不时会有蝎子、蟑螂光顾,魏向荣睡不着觉,只好眼巴巴地盯着窑顶数羊羊。
数着数着,一位慈祥的老者向他走来,笑呵呵地说:“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这里大有作为”。是啊,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同日升同月升何愁几度。魏向荣睡了个踏实觉,日上三竿都未醒。
“在农村工作,要学会睡农家炕、吃农家饭、说农家话”,魏向荣时刻铭记临行前单位领导的谆谆教导,他也这样身体力行着。事实上,在这样“恶劣”的生活环境下,适应不了就无法工作。小塔则村是个纯农业村,村内无任何企业,耕地面积1100亩,且多为山地,人均耕地不足1亩。靠天吃饭养活不了一家老小,村里百分之八十的农民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只留下一些空巢老人。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魏向荣深知自己肩上重任,就是要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而自己还只是一小兵,尚不具备振臂一挥呼风唤雨之能力,只有先踏踏实实访民情、听民意,从细微处入手,从当紧事抓起。
语言障碍是摆在魏向荣面前的首要困难。孝义与临县虽同属吕梁,但“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浓厚的临县方言口语,总是让魏向荣听的一头雾水。在一次村民代表会议上,魏向荣兴致勃勃地讲工作设想,会场内却嘈嘈杂杂。村支书和村长不知为何吵了起来,村民们有的劝解有的起哄,谁也没把这个外乡人放在眼里。会议最终不欢而散,留下魏向荣不知所以,凌乱在错愕的思绪当中。多少个夜里,魏向荣有“打退堂鼓”的想法,当他把心里苦闷,与远在家乡的媳妇诉说时,这位明事理的女人,身怀有孕操持着家务,仍不忘为自己男人加油鼓劲。
也许越是在困难复杂的环境中,越能激发人的斗志。魏向荣通过走访158户贫困户,不仅学会用方言土语与村民交流,还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小塔则村属于干旱丘陵地貌,多少年来村民们一直是靠收集雨水,贮存在水窖里供生活饮用,贮水量不仅不足,水窖的卫生状况令人堪忧。村民们也想饮用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但村支书与村长闹矛盾,工作推诿扯皮,很多惠民工程难以实施。
首先协调两委让班子团结,再谋划村民饮水安全问题。当魏向荣把这一想法与包片片长马高峰沟通时,得到了马高峰的认可与支持。在当润滑剂、传话筒、和事佬的过程中,魏向荣了解到村支书与村长并没多大矛盾,他们也都想为老百姓办实事,选举留下的误会与隔阂没及时化解,让两个倔强的汉子都抹不下面儿。小塔则村距离招贤镇政府不足5公里,镇上有一处供水站,供应镇上居民生活饮用水。经镇包片、包村干部多方协调,镇供水站同意为小塔则村供应自来水,前提是铺设管道、修建水塔的一切费用由小塔则村承担。“这已经是帮了很大的忙了,费用我们自行解决”,魏向荣不知哪来的勇气与底气,他竟然在供水站经理面前打了保票。
通过魏向荣及镇包片、包村干部努力周旋,村支书与村长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他们深深地感觉到,团结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团结就是力量,不能再让魏书记多操心了。接下来的水利项目申请、筹资筹劳、一事一议工作中,俩人遇事商量相互配合。2019年11月,经过三个多月的施工安装,投资20多万的五个供水点成功送水。
看着村民们吃上自来水的那股子高兴劲,魏向荣心里竟涌起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是他参加工作以来从未有过的。在这次自来水引进工作中,魏向荣明显感觉到干部和群众对他的尊重与友好。喊他魏书记的人多了起来,邀他到家吃饭的人多了起来,村民们不再把他当成外乡人了。
这里没有网吧、没有影院、没有商场、没有书店、没有学校、没有公交。说魏向荣喜欢上村庄,这是不真实的。这里有的只是弯弯曲曲的山路、稀稀拉拉的牛羊、破旧不堪的房屋、白发苍苍的老人。像所有年轻人一样,他想逃离这里,逃离这个让他感到孤独、寂寞、苦闷、压抑的地方。留守老人、空心村仿佛是这个时代的痛,让每一个走进村庄的人感到无比酸楚。每次入户走访,魏向荣都会受到热情招待,老人们会把最好的食物给他吃,就像招待久不回家的儿女们一样。魏向荣的心情却无比沉重,他力所能及地帮老人们做一些事情,算是替那些在外打拼的游子尽些孝道。
小塔则村没有工矿企业,传统的黑釉粗陶制作,由于时代发展已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加之环保政策,陶窑大部分停产、破败。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让加工制造业难以为继。如何在第一书记岗位上有所作为,如何能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这是魏向荣反复思考的问题。
薛双有,一个面容清瘦略带拘谨的中年男人,在担任小塔则村党支部副书记同时,为了生计不得不奔走于各大医院、药店、老百姓之间兼职医药代表。问及农村出路和未来人生规划,薛双有和大多数村里人一样茫然无措。诗和远方,那是说给文化人听的,生活的苟且象无边的黑夜,多少让人有些恐慌,清汤寡水般的日子何时是个头。
交往过程中,魏向荣发现薛双有是一个有理想抱负、有责任担当的人,他也想成就一番事业,只是苦于资金、政策方面因素,加之木讷内敛的性格,很多想法在岁月的流淌中化为乌有。奋战在脱贫攻坚最前沿,魏向荣正在进行“从小兵到领头雁”的角色转变。他不再像刚来时那样,完成好上级交付的填好表册、计算收支、入户慰问等工作任务就行了。他开始研究和思考农民出路、产业发展、乡村振兴。
魏向荣时刻关注国家、省对农村的一系列助农、惠农政策,并结合当前时代发展要求,开始谋划适合小塔则村的发展路径。在与省派临县驻村工作队员闲聊时获悉,省农业厅对种植中药材有一定补贴,省农商行还为种植中药材提供贷款贴息。拨云见日,魏向荣的思绪一下子活泛起来,象逐利的商人见了金矿一般高兴。他把想法与薛双有进行了沟通,“贷款、办合作社、种药材”,希望之火就这样被点燃了。
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以土地入股或流转的方式,引导贫困户发展1-2项种植、养殖业或旅游服务业,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读到这段文字时,魏向荣似乎对产业发展有了更明确方向。
经多方考察,魏向荣和薛双有决定种植柴胡。柴胡是一种比较耐寒、耐旱的植物,适合光照充足,排水方便的沙壤地生长。而年平均气温10.5℃,年降水量只有486㎜,山高沟深的小塔则村正符合这样的生长环境。
说干就干。2019年5月,薛双有拿出自己多年积蓄,号召村民们入股入社,成立了“临县绿环林种养合作社”。合作社注册资金50万,流转土地276.44亩,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30余人,其中固定工人15名,全是小塔则村贫困户。
魏向荣为贫困户算了一笔帐。以李建奎、郭凤娥老两口为例,之前二人并无职业,就是靠他们仅有的5亩多山地种庄稼过活,加入合作社后,每亩地可分红50元,另外在合作社打工,一年也有2万多收入,空闲时再喂上7-8头猪也可收入几万元。
魏向荣为薛双有也算了一笔帐。种植柴胡每亩需种子2-3公斤成本30元,加上租地费、化肥农药、种植除草采挖、成药加工费等,合计投入1450元。柴胡亩产可达130-150公斤,按照50元/公斤价格出售,亩产毛收益7500元,纯利润6000元左右。每年春季4月份开始种植柴胡,生长周期为2-3年,为增加土地利用率实现创收,还可与玉米、荞麦等作物套种。按这几年行情,年收益率可达30%,加之柴胡种植方式简单,市场需求大,价格比较平稳,有不错的发展前景。
做事情总是要费一番周折的,“一帆风顺”是人们对一件事或一些人寄予的厚望。柴胡籽是从河南购买的,由于没有种植经验,薛双有只是简单地按药材供应商提供的说明书,把柴胡籽撒在地里。下种后并没有出苗,这让薛双有很是焦虑。
大学虽然是在农大上的,但对中药材还真是一窍不通,魏向荣感觉到薛双有目光中有一种无助与哀怨,他不能坐视不管。上网查书、求助同学,魏向荣用最短的时间充电学习,他鼓励薛双有重新撒种柴胡籽,并严格要求工人们下种的时间、气温、湿度。第二次撒籽出苗了,这多少让魏向荣感到欣慰,美中不足的是出苗率不高。发展产业是魏向荣提出来的,种植柴胡是魏向荣鼓动成的,成立合作社也是魏向荣号召的。魏向荣知道村干部在看着他,薛双有在看着他,老百姓也在看着他。此时的魏向荣象是贴在鏊子上的面饼,要多煎熬有多煎熬,而他却无路可逃,唯一的希望就是第三次撒籽。这种煎熬伴随魏向荣整整一年,第二年5月第三次撒下的籽出苗了,出苗率高达80%。村干部笑了,薛双有笑了,老百姓也笑了,魏向荣却哭了。没人知道他为什么哭,没人知道他内心承受着多大压力。
委屈,就这样被泪水冲洗的一干二净。
虽说周末时能回趟家,看看父母陪陪妻子。工作之余,魏向荣还是会时常想家,这种感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父母老了”这是魏向荣到了临县以后,感触与思考最多的。在小塔则村,魏向荣是唯一的年轻人,看到老人们在村口张望的身态,那种盼儿心切的眼神,象针一样扎在他心上。这个时候,魏向荣总会想到自己父母,想到自己不在身边时父母的孤独与无助。
70岁老人李够梅独自生活多年,儿女们都在外地打工,忙得没时间回来看望老人。村里要给老人修房子,便把她接在村委大院住了一段日子,与魏向荣做了邻居。老人每天吃完饭都会到村口溜达一圈,那是通向离石、太原方向的路,儿女们就是从那儿走出去的,具体在哪儿打工老人也不知道。那条路是一条翻山路,听村里人说2014年时拾闹①过要修,当时拓宽了部分路段,就没再动工。多年没人管护,那条路已变得坑坑洼洼,晴天时尘土飞扬,雨天时泥泞不堪。有一次走那条路,魏向荣不小心崴了脚,还是70多岁的贺改珍把他扶回家,用酒精消肿,并为他敷了药,这让身在异乡的魏向荣感受到父母般的温暖。
“留守老人”、“空心村”这些词,以往只在书报上或电视上看过,而现在魏向荣就真真实实置身其中,切身感受农村的难、农民的苦。农村的出路在哪里?农民的未来在哪里?这样的疑问一次又一次拷问着魏向荣的灵魂。2019年6月,小塔则村入选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这多少让村民们看到了村庄的希望和未来。但不管将来如何,通往离石、太原方向的这条路不能不修,虽说这条路未必是康庄大道,但它毕竟承载着小塔则村更多企盼,承载着老人们对儿女的思念,承载着一千多口人走出去引进来的希望。路,不能不修。
“不就是资金短缺么?修路架桥古为积德行善之好事,村集体没钱,咱可以发动村里能人们想办法么。”支书、村长在魏向荣的鼓动下,敲开了小塔则村大善人杨春富的家门。杨春富早年在社会上做生意,积攒下了不少人脉,而且路子宽脑子活,为人仗义乐善好施,只是后来年纪大了,便不关心社事了。听明白干部们来意后,杨老爷子为魏向荣一行翻起了几年前的旧帐,原来早些年修路“半途而废”是有原因的,这也正是魏向荣一直想知道的事情。那条路以前只是一条羊肠小道,翻过山便是石白头乡庙墕村,那是通往离石方向最近的一条路,村民们去离石办事或做买卖,都是从这条路上走。前几任村干部也想把这条路加宽硬化,方便村民们出行。但在拓宽路基的时候,遇到了许多阻力,修那条路需要毁占20多户人家的耕地。土地可是农民的宝贝疙瘩,没了土地全家人喝西北风呀,村民们都是这样认为的。一些群众的思想工作没有做通,修路的事便搁置下来。杨老爷子的意思表达已经很明白了,只要把群众的思想工作做通,修路钱他来想办法。
魏向荣没有想过修条路这么难,他问村会计要了当年20多户人家的花名册。他想一户一户地走访、座谈,了解村民们真实想法,村会计劝他别淌这趟浑水。魏向荣知道村会计的劝解是善意的,但他只想知道修路的阻梗出在哪,或出在谁身上?
时过境迁,事情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当年反对修路的呼声已不那么强烈了。人总是会变的,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好,个人的素质正逐步提高。村支书闫有俊和村长高林生在陪魏向荣走访入户过程中,也由原来推推诿诿变成了积极主动。
走访工作虽然相对顺利,魏向荣还是感受到了农村工作之艰辛。做群众工作就好比攻破一个个碉堡,需要爆破手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技术本领和敏锐的逻辑思维。工作中,魏向荣学会了与群众沟通的一些技巧,“放低身段架子,把握时间节点,掌控语气语调,揣摩心理变化”,这些都是机关工作中学不到的。与老百姓相处,情感距离的拉近,远比讲政策说道理管用得多,喝一顿酒或许就能办成一件大事,递一支烟也许就可化解一个矛盾。
累,魏向荣多少感到了一些疲惫。为了肩上这份责任与担当,魏向荣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忽略了已经住进医院临盆待产的媳妇。母亲多次打来电话提醒他早些回家,这让正在走访入户节骨眼上的魏向荣深感为难。80岁的老支书李栓龙猜出了他的心思,自告奋勇要帮魏向荣拿下最难说的那一户。
在医院里等待是焦急的。媳妇分娩前的阵痛,一次又一次撕扯着魏向荣无法安定的心。生的希望或者死的恐惧,让这位年仅32岁的年轻人,经受着喜忧参半的折磨考验。
“叮铃铃……叮铃铃……”,一阵阵急促的铃声不合时宜地打了进来。第一个电话是老支书李栓龙打来的,他告诉魏向荣已经和那难说户座谈过了,对方表示一定要讨个说法。第二个电话便是难说户李继伟打来的,他在电话里叨念些陈芝麻烂谷子的琐事。都什么时候了,自己哪有闲功夫管村里的事,一股无名火在魏向荣胸腔翻滚起来,随时可能喷发。终究,魏向荣还是把这股火压了下来,他耐心地听李继伟把牢骚发完,让李继伟等他回到小塔则时再做沟通。
孩子生下来了,母子平安,这让魏向荣一直提溜着的心放松下来。望着身体虚弱的媳妇,魏向荣感到十分内疚,自己一个大男人,却没有尽好丈夫应尽的责任,自从去了临县,这个家就是媳妇一个人撑着。有了身孕之后,对于丈夫的陪伴,依然是一种奢望,媳妇知道自家男人在临县扶贫,一个人也挺不容易的,不指望男人能给她什么,只希望每天平平安安,工作顺顺当当。魏向荣又要离开家,回到工作岗位上时,媳妇没有半句怨言。“男人以事业为重,切不可儿女情长”,临行前媳妇说的话,直戳魏向荣心扉,让他泪眼婆娑。
回到小塔则村,见到的第一个人便是李继伟。李继伟是看到魏向荣的车后,跟着进了村委大院的。这让魏向荣有些恼火,他开始琢磨如何对付这个难说户。在办公室,魏向荣为李继伟倒了一杯水,他用礼貌的态度对待这位准备向他发难的人。
接下来的事,却没有按魏向荣的想象发展。不知什么时候,李继伟变戏法似的拎出一篮子家鸡蛋,“魏书记,给你媳妇补补身子”,随即便走了,只留下魏向荣一脸的茫然。能想到的各种情景都没有发生,李继伟也没再提修路补偿的事。后来,村长告诉魏向荣,村民们被他的实诚与较真感动了,一个外乡人能把村民像亲人一样对待,着实不一般。村长还告诉他,修路的资金也落实到位了,是旅游开发公司董事长杨晓刚上下张罗的。
杨晓刚是大善人杨春生的儿子,在他多方协调运作下,一条3公里长,6米宽的出村道路于2020年5月破土动工。只用了俩月时间,崭新的水泥路象条玉带一样,缠绕在小塔则通往庙墕村的半山腰上。
天气渐渐转凉,看着一群群南飞的候鸟,魏向荣心底竟涌起一波又一波惆怅。过些时日,就要卸任第一书记回孝义了,回想起与村民们相处的点点滴滴,魏向荣感到有些伤感与不舍。不知什么时候,魏向荣已把小塔则当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与村长斗酒时的酩酊大醉,打造党建阵地时的灰头土脸,安装大喇叭时的惊心动魄,参加李五梅葬礼时的偷偷抹泪,一桩桩一件件往事象过电影一般,在魏向荣心头闪过,这些情景的再现竟然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让人无法忘怀。
一种思念,在魏向荣心底悄悄扎了根。未来的日子里,思念会像旷野里长出的野草,疯狂得没边没沿,让他时刻惦念临县招贤镇小塔则村,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注:①拾闹,地方方言,意思为准备、计划、有所行动。

作者简介:杨秀智,笔名拙夫。男,70后,山西省孝义市人,乡镇干部,喜爱文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