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组长考察罗马尼亚

 stamp 2021-06-28

历史的进程来到1970年,江同志已经坐了几年的“冷板凳”了。

那时他在一机部下属的武汉一家研究所担任所长,运动来临后自然成为被攻击的对象。说来好笑,被攻击的罪名之一是因为江同志注重自己的仪表。之前他曾经被大家开玩笑说“大脑袋小梳子”,他总是大方地回答“爱美是人的天性”。红卫兵来了却指责他“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他则怒斥道:“无稽之谈!我住的是宿舍。我的毯子都被虫子咬破了。你可以去查我的所有财产!”

1970年,江同志终于被调回北京部里,在等待分配正式新工作期间,江同志被挑选担任援助罗马尼亚考察组组长。

01

那时候,任何有“问题”的人都是不可能出国的,能够出国就意味着被组织信任。而此行的目的,是因为中国要援助罗马尼亚建设一些工业项目,需要就此提前进行考察。

罗马尼亚是东南欧的社会主义国家,面积跟广西差不多大,当时也是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的成员。苏联在二战后给予罗马尼亚大量援助,不过到1970年,两国因为一些事情闹翻了,罗马尼亚便转向中国寻求“友谊”。

图片

那么援罗考察的任务为什么会落到江同志头上呢?

在60年代,江同志就曾带队参加过国际电工委员会在法国的会议,当时印度总理尼赫鲁病逝,会议提议对尼赫鲁默哀,但中国和印度之间处于边境战争的局面。江同志让大家起立,但没有低头。这个做法回国后被主管外事工作的领导表扬,认为应对得体。也就是说,江同志有外事经验。

而这次,一机部受命给罗马尼亚援建的项目中,有几个汽车模具厂,江同志曾经在一汽工作多年。也就是说,他懂技术。

再有,江同志受到重用之前虽然坐了几年的冷板凳,但他没有荒废外语。也就是说,他有语言技能。

所以说机会总会垂青有准备的人,而江同志就是那个准备好的人。

02

1971年夏季的一天,江同志和考察组的成员飞抵了罗马尼亚的首都布加勒斯特。考察组乘车穿过市中心时,江同志看见穿越市区的登博维察河和秀丽的风景、十几层的白色楼房,当场感叹道:“我们国家要是这么发达,那该多好啊!”

图片

1970年代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首都街景

当时论发展水平来说,罗马尼亚在“华约”阵营中仅在苏联、捷克、波兰之后。虽然是个农业国,但一直有油井和炼油工业。有出口石油换取工业制品的能力,人民生活水平还算不错。

江同志敏锐地觉察到罗马尼亚是跟中国以往的一些援助国,比如非洲一些国家是不一样的。

果然,罗马尼亚对援助提出了很多特殊要求,比如需要提供跟欧洲同样标准的机械;项目不必成套,某些程序可以由罗方自己完成。

当年,我国援外大多采取“套餐”模式,也就是在项目建设中,中方负责总体设计,而且提供全部设备和建筑材料。这种模式效率高,又有现成的模版,是最简单和有效率的方式。但是,罗马尼亚有多年大规模建设的经验,技术水平和设计能力比较高,对中方提供的工艺设备并非全盘接受,想吃“点菜”。

吃饭的人对做饭的人挑剔起来,这就有些尴尬了。

03

援助的方式恐出现变数,而考察组的队伍内部也存在一些问题。

考察组对援罗首个项目汽车模具厂进行方案讨论时,产生了矛盾:彼此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服谁,甚至吵架、拍桌子。而罗方工作人员就住在隔壁。得知消息的江组长利用周末赶到考察组居住的小山庄。他跟考察组的成员聊天,散步。晚上吃饭的时候,他和专家们吃烤鱼,有说有笑。后来考察组再也没有出现过吵架。他就这样化解了彼此之间的矛盾,成为公认的“做思想政治工作高手”。

在罗马尼亚考察的一名童姓工程师遭遇车祸,撞掉4颗门牙,被送往医院住院。童不喜西餐,他就每天坚持给童送鸡汤。童不懂罗语,无法与医护人员沟通。江同志为此特别编制了一份常用中罗文词汇表,比如“牛奶”、“茶”、“喝水”、“去卫生间”,解决了童的日常生活需求。

由于完全不熟悉的罗马尼亚语,江同志曾经请布加勒斯特大学的学生过来充当翻译,但他们碰到专业的词汇就卡壳。没办法,江同志就利用在罗考察的时间系统自学了罗语,他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背词汇,晚上学习到很晚。“无论吃饭、散步、坐车”,他都随身携带罗语词典。据说他在和罗马尼亚方谈判期间达到了可以不用翻译的程度(偶尔说英语或者俄语)。

总之,江同志不仅自己,也在帮助团队其他人了解熟悉罗马尼亚的环境,从而更好的完成工作。

04

凝聚了团队,熟悉了环境,最终要解决的问题还是绕不开对罗援助的方式标准问题?是知难而退,放弃这些项目,还是知难而进,冒些风险,勇于创新?

在这两种观点激烈交锋时,江同志对考察组成员说:“既要援罗,就不能让罗马尼亚退步,应该尽量采用先进水平(的技术设备)。”这样一来,援罗项目就存在重新设计的问题。

为了得到领导的批准,江同志回国建言。当年10月的一天,他向一机部副部长周同志做了请示汇报,大胆地提出要求调整援外模式。周同志一听就着急了。江同志淡定地说:“部长,请您先听我把话说完,再发火也不迟啊!”紧接着,他如实反映了援罗考察中遇到的情况和实际困难。周同志听后,要他写一份详细的书面材料上报研究。

从部长办公室里出来,陪同汇报的田同志说:“江同志,我很佩服你,敢坚持原则,不怕丢乌纱帽!”江同志回答道:“乌纱帽算什么!在领导面前,就是要敢于讲真话!”

1972年2月,他写下长达18000字的援罗工作考察汇报,对援罗工作的体会和经历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和建议。其后援罗项目的谈判和实施,他都适时跟进。所有援罗项目从1976年开始逐步投产,大部分项目基本在1984年顺利完工。

05

1972年底,因为援罗考察项目的出色完成,江同志被调到一机部外事局工作。1973年3月,他成为副局长;两年后又升任局长。

日后,成长为最高领导人的他,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谈笑风生不怯场、身经百战不弯腰,可以说跟早年间历经诸多外事磨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