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寿山石开采历史和石雕起源

 仰望太空生敬畏 2021-06-28
寿山石开采历史

  历史上寿山石开采始于什么时候,至今未有定论。此事说来话长,得由福州出土南朝“石猪”说起。

  1954年,在福州仓前福建师范学院桃花山工地,发掘了一座南朝墓葬,出土的殉葬品中,发现有石猪一件,高1.1厘米,长6.4厘米,作平地卧伏状,系用寿山石中的老岭石雕刻的,型制简易粗犷。在此后的数年中,又从福州各处的15座六朝墓葬中,陆续出土一批此类的“石猪”。到了1965年,更在发掘北郊二凤山工地一座古墓中出土了同类的“石猪”一对,同时出土的还有刻上“元嘉二十二年乙酉”字样的纪年墓砖若干。“元嘉”为南北朝时宋文帝的年号,“二十二年乙酉”为公元455年。由此可见福州寿山石的开采至少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但是,也有的研究寿山石的学者认为寿山石的雕刻史在1500年以上的论断可以成立,但开采史上限定于南朝,证据尚不足。理由是老岭石是寿山石中一种劣质石,分布面广,且有多处裸露于地层表面,拣拾一些剥离石块进行雕刻是轻而易举的事,不能算作有目的开采。而坚持寿山石开采始于南朝的学者则认为:福州发掘的十余座南墓葬,均有小石猪出土,这说明以寿山石小猪为殉葬品已是南朝的一种普遍习俗;开采老岭石(即使表现为“拣拾”)以应雕刻殉葬品的需要,已成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拣拾”是开采的最初形式,必然要发展采掘,如深洞开掘等。在以上两种意见之争尚未有结论之时,又有一件寿山石翁仲俑,从福州古墓中出土,石材也是老岭石,形制与汉代的玉雕翁仲一样,一些考古学者推测为汉代的遗物。如果这个推测能得到证实,那么福州寿山石的开采史和雕刻史的年代上限,又将大大地向前推移。

  历史上寿山石开采有文字可考的最早始于南宋。成书于宋淳熙九年(1182)的梁克家《三山志》记载:“寿山(在)稷下时里……寿山石洁净如玉,大者可一二尺,柔而易攻,盖珉类也。五花石坑,相距十余里,红者、绀者、紫者,惟艾绿者难得。”编纂于宋理宗年间(1225—1264的《方舆胜览》,将寿山石列为福州的著名土产,与荔枝、素馨、茉莉、海盐一并介绍。再就是朱熹的女婿、南宋著名文人黄干,有七绝《寿山》一首,诗云;“石为文多招斧凿,寺因野烧转荧煌。世间荣辱不足较,日暮天寒山路长。”这些宋时的文字,记载了同时代的寿山石开采的情况,极为可信。到了后代,一些文献更记录了宋时的开坑、造器等盛况。如清代高兆《观石录》有“长老云:'宋时故有坑,官取造器,居民苦之,辇致巨石塞其坑,乃罢贡。’”毛奇龄的《后观石录》亦云:“宋时故有坑,以采取病民,县官辇巨石塞之。”前后两册观石录讲的是同一件事,但细察起来,含意略有不同:前者说了开采寿山石中的官民矛盾,是民辇巨石塞了坑;后者说的是上下层官僚的冲突,即上方开坑取石,县官辇石填坑。但两说都肯定了宋时寿山石开采的盛况。只是到了南宋后期,由于石工和地方官员的抵制,寿山石开采才显得冷落。清康熙朱竹宅的《寿山石歌》说:“南度以后长封缄”,就是这个意思。福州宋墓出土的随葬石俑颇颇多,石村除老岭石外,还有紫覃石、高山石,甚至有牛角冻、月尾、艾叶绿等上品;形制高大,有的石俑高竟达40厘米。实际情况也证明了宋朝曾出现寿山石开采的高潮。

  元明之时,已不是官家组织的大规模采石活动,但寿山农民的耕余采集寿山石仍无断歇。珍贵的田黄石就是在明时被发现的。清代施鸿宝的《闽都记》曾云:“明末时有担谷入城者,以黄石压一边,曹节愍公(曹学全)见而奇赏之,遂著于时。”

  到了清初,由于国家的统一和商贾、权势者的介入,寿山石的开采又出现历史上的一个高潮。先是民间的采掘,《后观石录》记载:“康熙戊申,闽县陈公子越山(名日浴,字磐,故黄门子),忽赍粮山中,得妙石最夥,载至京师售十金。每石两辄估其等差,而数倍其值,甚有直至十倍者。”此时靖南耿精忠镇福州,对于寿山石的索取,表现为掠夺性、破坏性的开采。“强藩力取如输攻……日役万指佣千工。掘田田尽废,凿山山为空,昆岗火连三月烽,玉石俱碎污其宫。”(见清查慎行《寿山石歌》)后来耿精忠叛清,清朝派了康亲王杰书率兵入闽平叛,八闽一时成了杰书的天下。此人及其部属,对寿山石的追求,比耿精忠毫无逊色。《后观石录》云:“自康亲王恢闽以来,凡将军督抚,下至游宦兹土者,争相寻觅。……于是山为之空。”“凿山博取,而石之精者(随之)出焉。”石的品种空前丰富起来。“石有类玉者、珀者,玻璃、玳瑁、朱砂、玛瑙、犀若像焉者。其为色不同,五色之中,深浅殊姿。”(见清卞二济《寿山石记》)寿山石的品种在前后观石录中记述已有数十种。清代福州学者郭柏苍在其《葭跗墓堂集》和《闽产录异》中列举了在清中叶嘉庆年间,其亲见的寿山石品种亦达20余种。但到了晚清,寿山石的开采又消歇下去。

  民国期间,寿山石的开采逐渐复苏。据有关资料记载:1917年,寿山一年出产雕刻用石3000斤,品种有40余种,采掘坑洞达140余处。但是自抗战爆发后,寿山石的开采一落千丈。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进入本世纪80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寿山石名闻海外,石价跃升,高过了以前的几十几百倍,开采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的采石热潮。最兴旺时,全乡除了老幼外,所有男女都上山采石,出产品种已达百来种。断产许久的芙蓉石又恢复出石了,还出现了寿山石开史上从未有过的上等好石荔枝洞等。这时又一次掀起了挖田黄热,而且给村民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乡村出现了一片繁荣兴旺的好景象。正如金石家潘主兰先生所言:“往时尚见竹篱茅舍,今已高楼广厦,美轮美奂遍一村。玉宇风清,石得时愈显。”


寿山石雕起源

     寿山石雕的起源因考古的发现和见证而逐步推前。迄今为止所出土的寿山石雕文物,最古老的应为南北朝(公元)20——589年)。1954年在福州仓山区桃花上福建师范大学工地上发现南朝墓葬一座,出土石猪一件,高1.1厘米,长6.4厘米,伏卧状,是用长方形的福州寿山老岩石雕刻,线条、刀法简练,形态粗犷。1956年以后的近十年中,福州有陆续从发掘的十五座六朝墓葬中出土了同类的寿山石小猪。1965年在福州北郊二凤山工地发掘的一座南朝墓葬,也出土了类似的石猪一对,同时出土的还有“元嘉二十二年乙酉”的纪年墓砖。袁嘉二十二年,即公元445年,可证寿山石雕艺术至少开始于一千五百年前。
   俑,是中国雕塑艺术的瑰宝,自新石器时代出现俑之后几千年来,俑得艺术千姿百态,其质有铜、银、木、石、玉、陶等。南朝墓葬出土的寿山石动物为俑类雕塑艺术增添了风采;而寿山石猪的发现使寿山石雕艺术源于南北朝至说遂为专家确认。

   在此之前,寿山石雕是鱼唐宋的说法曾经持续了很久。高兆的《观石录》曾说:“宋时故有坑,官取造器,居民苦之,牵致巨石塞坑”。所谓“造器”便是指石雕。毛奇龄的《后观石录》也取相同的说法。1966年,福建著名金石家潘主兰,在他编写的《寿山石刻史话》一书中提出“福州寿山石刻,远在南朝时代就有了动物创作,这样看来,它至少有一千五百年左右的历史”。首次在文字上将寿山石雕刻史推前了五百年。

   福州市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一件从古墓中发掘的寿山石翁仲俑,石材为老岭石,形制与汉代玉雕的翁仲风格一致,一些考古专家曾推测为汉代之物。但是未发现有纪年墓砖,故此推断尚待证实。正如中国雕刻艺术的始源,由于1987年辽宁地区发现了六千年前的小雕像,使中国雕塑艺术的起源至少提早了三千年。如果寿山石翁仲俑得到证实为汉代之物,寿山石雕得起源将再推前二三百年,正值中国雕塑史上成就辉煌得时期。随着今后考古工作得发展,根据新的考古发现,寿山石雕的起源年代也许将会推至更为久远。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太平盛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宗教亦大行其道。佛教自东汉由印度传入中国,至唐代已极为昌盛。在福建偏远的寿山乡一带也大兴寺院,地方志上曾记载的便有延庆禅院、镇国禅院、广应院、翠微院和林洋寺等多所,僧众达数千人。一时善信四至,香火鼎盛,相传寺僧们曾就地取材用寿山石雕刻佛像、托钵、念珠、配件等,除自用外,还作为纪念品答赠各方来客,惜至今未发现有唐时遗物。寿山广应院创建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在其遗址上虽曾发掘出龟、马等半成品雕件,然广应院二度毁于明洪武(公元1368—1398年)和崇祯(公元1628—1644年)年间,遗物也有可能为明或宋所制,故未能确实是否为唐代之物。

   从前后两部《观石录》可知寿山石在两宋时已大量开采,专业、非专业的石雕队伍亦已形成,寿山石刻也被列为贡品。唐宋时俑制十分兴盛,也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繁荣期,中外文化交流非常频繁,雕刻艺术被大大推进一步。在古俑的制作方面,中国北方出现大量陶俑、纸俑、木俑,作为陪葬品,闽中地区民间则大量采集寿山老岭等地粗石雕刻古俑殉葬。从福州、闽侯宋墓出土的众多明器可以证实当时寿山石俑非常普遍。福州市博物馆收藏有1965年从福州东郊登云水库工地一座北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墓葬出土的文物,其中有寿山石刻的文物俑、侍俑、男女俑,形式有立像、坐像,姿势大多作拱手状。动物类有青龙、白虎、鸡犬、龟蛇以及十二生肖等。这些石俑,人物类的尺寸大小都比较统一,形象也较为粗犷;动物类则不然,寸度大小差距很大,大者高11厘米,小则仅高3.15厘米,造型简单,神态生动,龟、犬、虎的姿势各不相同。此外,还有1966年在金鸡山发掘的南宋宁宗嘉定元件(公元1208年)墓葬,出土了石俑数十件,这些石俑造型朴实,刀法简练,体制与前所发现的基本相同。从这些出土石俑刻窥见宋代寿山石雕的艺术风貌和发展水平。

   在大量出土的宋代寿山石俑中常见蛇身人首俑,而且有高11厘米,宽3.1厘米之大俑。据此可知直至宋代,福州地区仍然以蛇作为图腾标志。“闽”为福建的简称,“闽”字在门之中有一“虫”,“虫”是一条盘曲的眼镜蛇的象形。寿山石雕的人面蛇身俑与福建简称“闽”,以及闽人乐以蛇为图腾有着历史的关系,这是寿山石雕艺术的地方特色。

   1973年6月在黑龙江中兴地区挖掘的金代(公元1115—1234年)中、晚期墓葬中出土褐色寿山石雕“飞天”,其脸型服饰均与宋壁书相似,福建石雕何以能辗转千里而到达北国他乡那?这是一个待解的文化之谜。但可见寿山石在宋代已为世人所珍视。据南宋涥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梁克家编纂的《三山志》记载,宋时福州已大量开采寿山石用于雕刻,精美者作为贡品发运汴梁,成为宫廷玩物。大者为达官贵人陈列于几案欣赏,小者则成为文人雅士手中的玩赏品。宋代的雕塑艺术是继唐代以后的辉煌时期,必定对寿山手雕有所影响,可以想象,其他类型的寿山石雕艺术品应当比目前已出土的寿山石俑更精美更多彩,惜迄今尚未能发掘得更多宋代珍品,使我们无法一览宋代寿山石雕艺术的全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