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走进西藏

 新用户8249cTO6 2021-06-28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098

走进西藏

原创/闫孟秋

(一)注定,有一场相遇

 因了仓央嘉措的“住进布达拉宫,我是西域最大的王。流落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注定,有一场相遇。权力永远和和血腥,和疆场,和屠杀,和争斗交织在一起。而皇家爱情在权力面前往往屈辱成泪水、逃离、驱逐,或者隐忍。这是怎样一个难以捉摸的谜,怎样一个永恒不朽的传奇,怎样一个把权力温柔成三月桃花的人。相遇,因此而神秘。

        因了布达拉宫那穿透时光的藏传文化,注定,有一场相遇。不知道闭目在香雾中能不能听到他的真言,不知道摇动所有的经筒能不能触摸到他的指尖,不知道匍匐在山路能不能贴到他的温暖,不知道转山转水转佛塔能不能途中与他想见。相遇,因此而感动。

        因了无数冲击视野和心灵的画面,注定,有一场相遇。清澈眸子中的干净,匍匐身影的执着,巍巍雪山的冷峻,咆哮河流的激荡,盘旋天路的粗犷,山花河谷的旖旎,看惯了都市的五光十色,听惯了都市的鼎沸和喧嚣,走马观花惯了人造景色的整齐和规矩。相遇,因此而美丽。

        因了一句“你都去了西藏,为什么还那么俗气”,注定,有一场相遇。说这句话的人一定去过西藏,一定在西藏被无数次震撼过,一定想了很多,并且改变了很多,对生的意义,生的价值,以及生的方式等等的思考。还有关于死亡,死亡的理念,和死亡的意义的思考。相遇,因此而成熟。

         人生是给一次次相遇的一次次打结。有多少次相遇,就有多少次打结。欣喜也好,哀伤也罢,隆重也好,简约也罢,把一个个念头挽成了一个个结,把一种种朝思暮想挽成了一个个结,终究就是对生活的一次次解读和参悟。

        如此说来,注定,有一场相遇。

(二)在路上

2017511713分,魂牵梦萦的拉萨,我来啦!

430925分,我们一行四人从古长安,这个被绿色侵染的关中平原出发,去我们朝思暮想了多年的圣地——西藏。

关于西藏我最早的印象是小学常看的《中国青年报》上关于西藏的介绍。雪山,布达拉宫,美丽的传说,拖地的服,藏族姑娘乌黑闪亮的大眼睛,这一切一直在幼小的思想里挥之不去。那时候,看惯了一马跑不到头的平原,平原上绿地毯一样的庄稼,以及,习以为常的着上衣长裤的人群,感觉西藏就是一个遥远的不能再遥远的地方。这种遥远,既有地理位置空间的遥远,更有时间的遥远,似乎就不是生活在同一个地平线,同一个时代。

及至后来,学了地理,学了历史,看了电影《红河谷》,听了李谷一演唱的《北京的金山上》,以及老公公关于西藏剿匪的故事,西藏模糊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

再后来,藏地旅游的逐渐开发,让西藏以更加真实和更加清晰的面孔被大众所熟识,也吸引了更多人的眼球。

更有后来,整个社会在物质相对丰富思想相对浮躁的今天,人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西藏,把思想投向西藏,人们开始想揭开面纱,看看西藏那片土地真正的面目,开始更多思考从宁静的雪山,神秘的布达拉宫,摇动的经幡等等关于西藏的一切折射的社会问题,哲学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以及人性问题。

有人说,是整个信仰缺失,人们需要去西藏寻找真正的价值观。有人说,是道德缺失,需要去西藏忏悔。还有人说,迷失了自己,需要去西藏寻找初心,寻找本来的自己。不论是因了美丽的景色,因了神秘的面纱,因了仓央嘉措,还是因了心里的种种困惑,现在,我们真真实实登上了去拉萨的列车。

进入陇西,绿色开始渐行渐少。黄土,干涸得让人嗓子冒烟的黄土无遮无掩地裸露在阳光下,绿色几乎消失殆尽。黄土,红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开始出现了土质过渡。地壳运动是一个很神秘的东西。不论是沧海变桑田,还是松柏变柴薪,全然都是千万年的累积。在大自然前人类很渺小。

43019时许,由此,我们从普通列车换乘有氧列车。

西藏,一个充满神圣充满传奇充满神秘充满无数想象的地方,一个让人恐惧让人怯步让人望而生畏的地方。高反,让绝大多数人停止了脚步。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先不说众所周知的喜马拉雅,单说,拉萨市3650米,林芝3040,纳木错湖3770米。这些陌生的数字拉开了西藏和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的距离,还有关于高反的种种魔鬼般的事故和故事。于是,无数的人一遍一遍地设想,一遍一遍地讨论,一遍一遍地准备,而成行者,寥寥无几,廖廖数人。

我不知道文成公主含着泪水,带着不舍怎样从恢宏大气的古长安到了不毛之地拉萨。7年,在时间历史长河不是很长,然而对于一个人却是要经历战乱,疾病,艰辛。一个弱女子用青春完成了政治的联姻。

哪里是天地分界线?云是山的一部分,还是雪是云的一部分?

是雪陪伴了天空,还是白云依恋了山?

大自然以一种最完美的姿态把天和地和谐在一起。

流水说,我不怕寂寞,我在等待一场和春天的爱恋。

苍天说,我是大地的儿子。大地说,我是高山的母亲。

苍天微笑着对大地说,我们狂欢吧!

积雪匀匀薄薄覆盖在山上,静静的停歇在这里,你拥着我我拥着你,等待最灿烂的阳光。这是一副水墨画么?大自然,这位最伟大的画家,或豪墨重泼,或轻描淡写,落笔,永远是最美丽的画卷。

看得见吗?

荒漠里的交警!苍天下没有一车一人,但并不妨碍你用最渺小的身体和苍天平分春色。

    几辆货运车。这是一个男人对社会、对家庭的担当。多少寂寞人驾车行驶在这莽莽荒漠。用艰辛撑起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用寂寞撑起这个家的油盐米醋。家里,也许是年迈的老父母,也许是恩爱妻子,也许是年幼稚子,他们在等你安全回来!祝福你们平安!

唐古拉山,一条通向天路的地方,一个把西藏这块净土推向全世界的地方。多少人的生命换来了一座房子,一块界碑,这是一个把西藏演绎成叙事诗的地方。

每一个人都有生育养育他的母亲,每一条河流都有它的发源地。沱沱河,黄河长江的发源地,孕育了中华民族每一个生命,我们要用真挚的态度最朴实的行为回报沱沱河最伟大的付出。

草甸子上的牦牛,食青苗也罢,咽枯草也罢,顽强的生命在这里写成了坚韧。

真真实实踏在了拉萨的热土上。此情此景可能永远不能复制。珍惜!

(三)大昭寺

大昭寺,又名“祖康拉”,“觉康”,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藏王松赞干布所建。这里,因供奉释迦摩尼12岁等身佛像而成为藏传佛教中心。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八廊街,世界著名的转经道,也是拉萨最繁华的藏域商贸地方,每天都有无数的人口里念着六字真言,手里拿着念珠或者摇动着玛尼轮,绕大昭寺沿着顺时针方向转经。

每天从早到晚,寺前的青石板上都有磕长头的人。青石板已被他们磨得闪光发亮,一尘不染,有的地方甚至磨出了坑洼。在这里,我第一次真真实实被所谓的信仰所震撼。碧蓝的天空飘荡着磕长头人默念的真言,匍匐的身影寄托着他们虔诚的心愿,青石板因了他们的温暖不再冰冷。也许他们从遥远的地方一个身子一个身子匍匐而来,举家带口,披星戴月。也许家就在附近,日日月月,不缺不断,也许是仅此一游,临时起意。拉萨街头巷尾,到处可见手持念珠和摇动经筒的人,他们目光平静,心无旁骛。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西藏,被称为唯一的一片“净土”实在是名副其实。

(四)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雪域高原之明珠,藏传佛教之圣地,建筑艺术之瑰宝,浴火重生之传奇,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寺院为一体的宏伟建筑,是拉萨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依山而建,群楼重叠,气势恢宏,惊为天绝。

厚重的城墙,厚重的文化,我如何穿透千年的历史读懂你的辉煌,你的哀伤,和你的愁怨。

宝藏,传奇,爱情。酥油灯,讲经堂,转经筒。恍惚间,走回一段历史的兴与衰,荣与辱,是与非,争与斗,成与败。

我一遍一遍转动所有的经筒。日已去,月已落,风已歇,雨也停,思念还在,经筒上你的温暖还在。

我记得清仓央嘉措情诗里最优美的语言

却数不清石板上你脚印的艰难

我看得见经殿香雾中你诵经的容颜

却看不见你情诗里最优美的愁怨

我能触摸到你转动经筒时指尖的温暖

却接不住婆娑泪眼滴落下来的留恋

你从这个角门落入人间

风月因此而暗淡……

仓央嘉措从这个角门出来和情人相会

一抹红,一抹白,花落花谢几度开。

一朝见,一世恋,

随聚随散永牵念。

(五)林芝

早上6点半,集合向林芝方向出发。此刻整个西藏还沉浸在夜的寂静和黑暗中,空旷的大街此时显得格外宁静,两排路灯寂寞地散发着孤独的光。除过宾馆,所有的门店门前一片安然,全然没有内陆霓虹灯昼夜的绚丽和灿烂。大巴车沿318国道肆无忌惮地奔跑。窗外,高高低低的建筑群全部淹没在黛青色的山脉里。

夜幕下的拉萨河幽暗宁静,绸缎般的河面静静地泛着波光。仰望苍穹,感觉天很低很厚,“天籁”一词蓦然在脑海闪过,有了种起身与天齐,伸手摘星辰的感觉。拉萨河又被称为“幸福河”、“快乐河”,发源于念唐古拉山,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和西藏人民的纯朴干净浑然成为一体。

天地轮廓渐渐清晰起来。远处近处的山上匀匀称称开始出现雪,愈来愈亮,愈来愈厚,11点左右,到达米拉尔山口。米拉尔山口海拔5013米,是拉萨河和尼洋河的分界线。打开车门,猛的一阵劲风扑来,打了一个寒噤。脚落地,忽然呼吸有点紧张,感觉也轻飘飘起来。蓝天白云下,五彩经幡在天空和大地之间飘荡摇曳,把藏民的祈望传给上苍神灵。石碑上,米拉尔山口几个大字和5013几个数字遒劲有力,赫然醒目。大小不同的三只神牛以不同姿势神傲然挺立。

尼洋河又称为“娘曲”,藏意为“神女的眼泪”。河水缓缓流淌,这里植被增加,湖泊,牧场,森林,一片瑞士风景。虽然眼前河水混浊,但点缀的绿色竟也十分养眼。

途中休息,看见几个藏民坐在墙根谝闲,一个孕妇怀抱一个刚过满月的孩子坐在门口观望。我们下去把随身带的水果零食送给藏民妇女,她微笑着接受了。有人提出了和她合影和去藏民家里看看,她笑笑也大大方方和我们照相,并引进家里去参观。没有设防,没有敌意,纯朴,平实,友好,和平,真好!

翻过车沿山路继续前行。不留神窗外竟开始飘雪。对雪鲜有所见的车上云南游客竟高兴地唱了起来。五月的林海,我们错过了天然氧吧的绿,却庆幸地迎来了昨晚的一场大雪。放眼望去,铺天盖地的雪把整个山脉笼罩成一个浑然一片的世界。想起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真真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此情此景更加佩服毛泽东的气势和才情。

玛尼堆在西藏随处可见。山口,路口,渡口,门前,屋后,有人出现的地方就有玛尼堆。有的玛尼堆上刻有经文或者咒语,有的就是随意捡起的石头。每一块石头都代表信徒们的心愿和祈求。我们数十人在导游的引导下,合手唱着唵嘛呢叭咪吽”绕玛尼堆三圈,各自许下自己的心愿。之后,在一个路口旁,我用小石块也起一个玛尼堆,祝福自己所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康健快乐。

在颠簸中,来到了有世界第一大峡谷,中国最美大峡谷之称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此处,平均深度2268米,垂直自然带气势宏伟。中国“十大美山之首”的云中天堂“南迦巴瓦峰”虽因天公不作美当日没有露出真面目,但犹抱琵琶半遮面另有一番妩媚。

(六)——羊卓雍错 纳木错

湖水,静静地铺开,蓝天倒影在湖面,白云倒影在湖面。天湖一色,四周,群山环绕。美,让你窒息的失去了呼吸。

几个藏民。目光清澈,安详,脸上挂着微微的笑容。身上的藏服朴素,大方。他们或站,或坐,没有一丝声息,没有一点动静。人,自然,和谐的令人落泪。 宁静,让你真真实实感觉到了自己的存在。日日奔波在霓虹灯的靓丽和车水马龙的喧嚣,我们听不见心跳的每一丝颤动,感受不到生命枯枯荣荣的欣喜和悲伤,粗糙地行走在模模糊糊的慌乱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模板生活。这里,不浮躁,不哀怨,不纠结,灵魂轻盈,思想清

有一种美让人狂喜,让人激动,这里,铺天盖地的蓝,让人凝重,让人沉重。这里,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张扬的姿态,没有优美的旋律,没有鹰鸟从天空飞过。这里,冥想,是一个好地方。

(六)风马旗

        在雪域西藏,我常常被到处飘曳的风马旗所震撼。

        风马旗又称五彩经幡,和玛尼堆、转山、转水一样是藏族人民向神灵祈福的一种方式。深处藏地,山上,房前,屋后,路口,江河边,甚至崇山峻岭,或绳索,或树上,或杆上,视野可到之处,便有风马旗。

        风马旗有角形,条形,方形。有红黄蓝绿白五种颜色。红色代表太阳,黄色代表大地,蓝色代表天空,绿色代表草原,白色代表白云。单绳上一个或者三四个可以成一体不为少,十数八条几十张可以一体也不为多,成百条交错在山间岭上也不稀奇,重要的是,不论那种形状,不论那种颜色,不论在什么地方,藏族人民都是用一种灿烂的颜色,一颗滚烫的心祈求平安,祈求康健,祈求昌顺。

        风马旗每一年都是要更换的。藏民们把更换自家的风马旗作为一项重要的事情对待。着盛装,吃丰盛的藏餐,举行隆重的仪式。崇山峻岭的风马旗因了风吹雨淋暗淡了颜色,不变的却是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永远追求。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祈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远行的人因了那升起的风马旗,脚步沉稳,内心充盈;守候家园的人因了那风马旗生活踏实,内心笃定。

风马旗,一个把爱,把温暖写进诗行的优美传说。

(七)藏地的几个年轻人

        从西藏回来半月有余,雪山,圣湖,草甸子,牦牛,蓝天,等等,潮水般一次次涌来,潮水般一次次又慢慢退去,终于渐行渐远,归于平静,归于平常。然而闲暇之余,在藏地见到的几个年轻人反倒总在眼前挥之不去,而且愈来愈清晰。

        布达拉宫。一袭僧服。脸色暗淡。手持经书,蜷缩在蒲团上,嘴里有一搭没一搭乌拉啦着经文。神情没落,一双无神的眼睛迷迷瞪瞪,时而落在经书上,我确定一定不是落在那一行那一句上;时而落在接踵而至的游人身上,我也确定一定不是和某人进行过一种真正意义目光的交流。我看不到经书浸透的所谓的修行,而经书,一个陶冶灵魂,一个把身和心合二为一的高尚事物,在他,竟是一个道具,一个维持一种状态的道具而已。

        布达拉宫。同样蜡黄的脸色。同样的僧服。同样的蒲团。斜靠在壁洞。确切地说就是壁洞。不到三尺宽,不足两尺深,不及五尺高。墙上深进去的一个空间而已。左手拿着手机,右手熟练地划拉着屏幕。屏幕上绚烂的灯光,年轻女孩曼妙的身姿,扑朔迷离的眼神不停地在屏幕和虔诚的游人中来回动。大殿里一片辉煌,飘忽不定而又长年不灭的酥油灯照亮了宇宙空间,引导着信众,也照亮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而他呢?酥油灯是否也照亮过他的世界?抑或,他本就是五彩缤纷尘世的一个凡夫俗子到此躲一次红尘债而已?

        大昭寺。衣着简约时尚,头发一丝不乱。线毯铺地。盘腿,双手合十,双目微闭。我不知道平静的表情下是心如止水还是汹涌澎湃。也许,她风餐露宿,从遥远的地方磕长头而来,也许,她从更遥远的地方慕名而来,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刻,她属于这里。这一刻,时间在这里静止。和着转经道上转经轮摇动的声音,也许,她的世界已经很远很远。想起一句诗,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

        拉萨街头。一间租来的门面房。老板20出头,干净利索。台架上,苹果,西瓜,香瓜,香蕉,等等,各种水果摆放整齐,颜色新鲜,令人垂涎欲滴。坐火车返程,买些苹果路上吃。心想人多,多买点,不停往袋子里拾。“几个人?几天?”老板问。心里纳闷。照实回答,“四个人两天”。“5斤,够啦,沉沉的,吃不了带回去糟蹋”。等老板找钱功夫,顺便看架子上的东西。“不要带回去啦,咱内陆啥都有。这里贵的多。”一瞬,内心满满的感动。平日里我们常说一句话“卖面的还害怕你吃八碗”,而在西藏,我们还真遇到了。

往期回顾:
【大荔文学·诗歌·闫孟秋】诗歌八首记《红楼梦》人物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做饭和写文章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上会走

作者简介

闫孟秋, 喜欢用文字记录平淡的生活。有文字在《检察日报》《西部法制报》《渭南日报》等媒体发表。

总编:夏春晓

副总编:邢根民

顾问:马行健  张仕德

主编:李跃峰

编辑:张爱玲  高华丽

主办单位:大荔县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杨坚故里,美丽大荔。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