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荔文学·散文·王小鱼】又到柿子成熟时

 新用户8249cTO6 2021-06-28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338

又到柿子成熟时

/王小鱼


在我的家乡,以前很少有柿子树,偶尔一两棵,长在一些人家的门口。不过总是等不到通红,大家天天惦记,主人也就早早地摘了。关系好的人家,会送来那么一两个,放到屋里。等啊等,终于软了,但吃起来依然是涩的。因为太性急,柿子的软,很多时候都是自己捏出来的。所以对于甜的柿子印象很少,似乎就是那个味,以后也就对它不再有什么兴趣了。
       
临近的村子里有亲戚,他们队里种了很多,因为有专人看管,等到了柿子成熟的时候,红红的挂在枝头,一个个像小灯笼似的惹人馋。等到采摘卖过之后,剩下的每户会分给一些。也不知是什么原因,亲戚一家跟柿子好像有仇似的,不但不吃,连看的心思也没有。这就便宜了我,想方设法去帮着干一些零活,回来的时候,兜里免不了装得满满的。这可过瘾了,由此让我尝出了柿子的味,竟是那么甜。并且有蜜浆似的果肉,只用嘴一吸,便甜到心里去了。
       
可惜后来包干到户,那些树都变成了木头,再也没有那片火红的柿林了,我的对于柿子的印象从此消失。只是心里的那股甜偶尔袭来,感觉世间的水果,再没有比它更有味道的了。
       
村子里有一户人家,从黄土高原的深处嫁到这旱平原上。她们那里的沟壑之中还有成片的柿子树,分队以后承包给了个人。由于管理的好,每年都是硕果累累,等到了丰收,农活也忙完了,便运到这平原上销售。那时,家家都很穷,想卖现钱是不可能的。秋收季节,每家每户都是成片的玉米,金灿灿的,挂在房檐下,铺在屋顶上,大树小树架的到处都是。那边等着讲好了价,一斤玉米折换多少斤柿子,其实,庄户人心里明朗的很,只是玉米不觉得可惜,钱倒是心疼了。只要有一家开始交易,全村的人就再也忍不住了。过两天,每户的屋子里,炕头上,就堆满了红红黄黄的柿子,这种好像软不了,需要在开水里温,不过吃起来脆甜。
       
准备一个大缸,用棉被裹好,一定要保证它的温度,持续到第二天或者更久。父亲总是这方面的能手,因为换来的也多,满满的一大筐,需要忙一个下午,我们也早就迫不及待了,一门心思只想着吃。但是想吃是要干活的,烧火、劈柴,或者喂猪、喂牛,可往往干不到一半就没有耐心了。跑到人家屋里去看热闹,大多也都是在做同样的事,约他们出去玩,那是要挨骂的,便只能垂头丧气地回来。母亲早已替我在做事了,满屋子的蒸气,洗好的缸,父亲也已经裹好了被子,一大堆柿子,洗的干干净净,元宝似的,正红扑扑地笑冲着你笑。每回我都得来一阵白眼,或者父亲的吼叫,母亲赶紧把烧火的差事让开,等我在灶头坐下来,一切又平安无事了。
       
第二天,还没有睡醒,炕头上就端来热烘烘的柿子,一口下去,清脆、甘甜,没有一点苦涩了。我记忆中这便是最好的水果了,因为苹果没有,只有过年才能见一次,那也是极个别的亲戚,或是只有父亲的好友送来。梨就更别提了,哪里会有?至于香蕉,也是在我十多岁以后,去城里读高中时,偶尔去一个同学家里,他的母亲递给我一个。我才觉得这世间如果要论水果之王,可能又该另排名次了。那时真的很穷,所以我的脾胃对于甜蜜的事总是念念不忘。
       
有一年,父亲不知道是从哪里驮回来满满两口袋柿子,青黄不均,红的很少,堆在屋子里像一座小山。我记得奶奶那个时候还活着,爷爷已经不在了。她像是知道柿子是从哪儿弄回来的,心里别扭,老不说话,甚至拿给她吃也不乐意。那几天,柿子好像是人见人烦的东西,没有人愿意待见它。它就静静地堆在那里,好像倒了霉似的,发着青绿的光,一脸的晦气。我们也不敢吵着要吃,因为奶奶门口那几个,放在那儿一直都没有动。不过,我还是想吃,真的想吃。等到了晚上,母亲偷偷地给我找出几个软的来。我做贼似的,趁着父亲不在,吃个精光。
       
后来,那堆柿子几乎全坏掉了,我记得父亲好像一个也没有吃,奶奶也没有。只苦了母亲,心疼地扔了好几次。那是我第一次对于柿子的同情,却不知道它有何罪?那年冬天没有人再吵着要吃柿子,即使村子里来了买卖,换的再便宜,我们也不闻不问。奶奶的话也少了,父亲也是,连母亲也不自在,整日里,像欠了什么人似的,都拉着脸,家里的热闹也没有了。
       
大约在年后,开春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个老头,六七十岁了,长得跟洪七公似的,花白的胡须,慈眉善目,言语中总有一股歉疚和叹息。我们却不知道叫他什么好,父亲却殷勤了,拉我们叫他爷爷。在我的印象里,这是第一次对一个外人这么亲热,好像做什么都是应该的。但我也乐意叫他,因为那老头总是温和地和我说话,并且时时地想把我搂在怀里。可我却没有走到他跟前去,因为我总是看见奶奶的脸青一阵,紫一阵,勉强地苦笑着。其实,父亲也一样,一种难堪老是挂在脸上。
       
“你亲爷爷来了”。我出去玩,总有人这样对我说,似乎有一种愚弄,从他们幸灾乐祸的表情里,我总觉得自己被嘲笑了。死了埋了的那个又算什么?我叫了他六七年的爷爷,攀在他的背上,我的脚就没有挨过地。他不也一样慈眉善目,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舍了命地疼爱我。父亲是个木匠,为了挣点钱,干活总是偷偷摸摸,这个也防,那个也躲,但还是被他们抓住,连同打好的家具一起没收。爷爷护护着我,也要护着父亲,挨打受气,他都忍了。我只觉得他就是我的亲人,我的骨子里流淌的是他的血。我也只有这一个爷爷,逢年过节,磕头作揖,我也只给他下跪。他是我的亲爷爷,是我的根。
       
可是,怎么又多出来一个爷爷?我又是何许人也?父亲不说话,我们才知道了,去年他认了亲,那些柿子就是从老家带回来的。因为大家都不高兴,花白胡须的爷爷待了两天就回去了。一切好像又恢复了平静,奶奶出屋子的时候多了,腿脚也轻快了。她总是喊我到她跟前,拉住我,偷偷地给我塞一块糖,煞似心疼地捏捏我的胳膊,看看我的个头。偶尔也会生气,叫我不答应,喊我不动的时候,但依然还会给我好吃的东西,只是嘴里不停地骂我“白眼狼”。等我跑远了,又嚷嚷,慢一点,慢一点。我只记得奶奶最后的日子,一个人总是悄无声息,看见父亲也好像隔了层纱似的,话也不多说。那时候,家里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每天晚上,等我们看电视的时候,她就坐在自己的房门口,也不说话,也不出声。等父亲发现了,悄悄地把门打开,把电视机的声音放大一些。她也看的不多,一集看不完,就睡去了。
       
有时候也叫我去陪她,晚上搂着我,给我说她小时候的事,说着说着就说到了父亲。我感到脸上湿漉漉地粘了很多水,她转过头,把眼泪擦在被子上。我知道她舍不得父亲,就像舍不得我一样。她把所有的话都说给我,只是那时我根本不明白,也不注意听。现在想来她的眼泪都是为自己流的,因为她害怕看不到,她的儿子,她的孙子,以后到底会不会记住她?
       
那年秋天,花白胡须的爷爷又拉来了整整一车柿子,还是青绿带黄,不过红的更多。我也开始亲近他,母亲忙着下厨房,奶奶招呼他坐在一起,两个人有了少见的言语。父亲还是不说话,不过却忙着温柿子,准备大缸、棉被。花白胡须的爷爷也在一旁指点,没有弄好的他会亲自动手。水烧开了,蒸气里聚集了一家人,熙熙攘攘,热热闹闹。第二天又有清脆爽口的柿子,吃起来还是那样甜。只是果核太多,一个柿子里总有四五个,被果肉包裹着,需要在嘴里嚼来嚼去才能分开。但我吃得太急,有时连核也一块儿咽进肚子里去了。
       
后来是母亲告诉我,我的亲奶奶刚生下父亲就死掉了,爷爷抱着父亲到处找奶喝。那时候什么也没有,吃饭是天大的事。可是又没有粮食,只能吃树皮,吃草根,饿死人的事天天都有。爷爷偶尔讨点奶,也没地方热,没有电灯,家家都点的煤油,爷爷就在煤油灯上热奶,乌漆嘛黑的油烟,熏的奶也成黑的了。看着父亲快要饿死了,爷爷就托人找需要孩子的人家。碰巧奶奶命苦,养了三个孩子都没有养活,人也上了年纪,于是就求着要来了。从三尺来长一直养到了今天,她也是做娘的人,慈悲心肠,一辈子没有亏待过父亲。送他上学,供他念书,娶妻生子,终于过好了日子。我听着听着,便有了泪,觉得她收养父亲,含辛茹苦一辈子也怪可怜的。母亲叫我听话,以后多陪着奶奶,要是她发脾气,叫我不要顶嘴,勤快点,帮她端饭、洗碗,这些我都答应了。今天想来,奶奶最后的时光里一直有我,我很开心,至少她欣慰了,没有遗憾。所以,当父亲每次提起这件事来,总要夸我,我觉得很幸福。
       
幸福的还有花白胡须的爷爷,从那以后,他经常来。除了柿子,有时候也给我们带粮食,我很愿意跟在他后面,有时也被他紧紧抱住。他拿胡须扎我,痒我的脖子,或者让我捏他的手,使出我最大的力气。我感觉已经很疼了,他还是乐呵呵地笑,嘴上让我使劲,说我力气太小。我感觉他真成了洪七公,有深不可测的武功,但看他背过手去,手上有我掐的一串红印。有时他也喊我跟他一起回去,去看看老家,看看父亲出生的地方。每次临走的时候,总告诉我,回去怎么走,走哪条路?好像我真要去似的,他就会在某个地方等我。但我一直没有去过,我想那个故乡对我是多余的,因为我生在这里,我舍不得。但父亲老是去,还说是如何的好。我想那地方是他的,他的根在那里,也应该认祖归宗。
       
可我的根在这里,我不想离开。后来,村子里的果树多了,又栽了成片的苹果,梨,石榴,葡萄。除了粮食,这些果树又变成了主要的经济来源。大家的生活好了,吃穿早已变成享受,以前的砖瓦房也盖成了楼房,街道变成了水泥路。为了整齐美观,村里买来柿子树,每家每户都有,大门两侧,道路两旁栽满了。这种水果,销路不是太好,但却是高产量,而且又很美味。因为多了,也没人再去争抢,挂在树上,等慢慢地熟透。每年到了秋天,树叶落尽,每家门前,红彤彤的一片。像云、像火、像灯笼,比赛似的燃烧着。如果馋了,随手摘一个,软软的,咬一口,用嘴一吸,蜜似的浆,又甜到心里去了。
       
去年,老家村子拆迁,过年没地方可去,我陪妻子一起回了一趟河南。她的娘家,在豫西的一个小山村里,很偏僻,很荒凉。到家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路口的灯亮着,妻的母亲一直站在那里,也不知道已经等了多久,瑟瑟的风吹得人生疼。先是女儿看见了,跑了过去,嘴里大声喊着“姥姥,姥爷。”停好了车,我们也跟过去,一起相拥着往回走。妻的家在半山腰,汽车上不去。到家以后,放下行李,脱掉衣服,妻的母亲端上来一脸盆柿子,都是熟透了的,软的已经变形了。妻子摸起来就吃,嘴上给我说,以前每次回家,院子里那棵树上,有一半柿子都是她奶奶留给她的,舍不得吃,也不许别人动。等她回来,奶奶在水里泡热了,剥了皮,放在碗里,任由她去吃,她是享了这种待遇几十年了。说着说着,她就流下泪来。我扭过头看见她的母亲正在从热水里取出一个柿子来,脸上挂着慈祥的,牵挂的笑。
       
前两天,我的母亲到我这里来了,她正生着病,感冒、咳嗽,每天下午还要去打针。推开门,我看见她手里提着一个小包,走到桌子前,拿出几个柿子来。已经很软了,有的也烂了,红色的汁流了出来。她拿了一个,递到我嘴里,让我尝尝。我张口就吃,还是蜜似的浆,钻心的甜。她说别人送的,自己吃不了,烂了也可惜,知道我爱吃,就给我拿来了。她又不敢久留,因为还要去打针,说了一会话就要走,我开门送她,冷风灌了进来。趴在窗子上,看她从楼梯口出去,一个人慢慢地出了小区。院子里的绿色正在褪去,风呜呜地响。我想此时此刻她的心里,一定跟柿子的汁一样,蜜也似的甜,那是肯定的。七十多岁的母亲每天都想看见她的孩子,而她的孩子又何尝不是呢?

往期回顾:

【大荔文学·散文·王小鱼】我的先生们
【大荔文学·散文·王小鱼】我的母亲
【大荔文学·散文·王小鱼】我的作家梦

作者简介

王小鱼,陕西咸阳人,1978年生,毕业于徐州煤炭工业学校,地质勘探专业。当过农民,当过煤矿工人,当过国家干部。上岗,下岗,经过风雨,尝过酸甜苦辣。一辈子没干过坏事,一辈子没享过福,事业无成,心事重重。闲暇之余,提笔写字,以文字取暖,聊以慰藉。2015年开始写诗,2019年开始写散文和小说。知道人情冷暖,懂得酷九严寒,看清世态炎凉,明白人生苦短。不求神,不拜佛,不问天,只相信自己,死不认输。

总编:夏春晓

副总编:邢根民

顾问:马行健  张仕德

主编:李跃峰

编辑:张爱玲  高华丽

主办单位:大荔县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杨坚故里,美丽大荔。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