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康: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新书发布会暨“双循环”研讨会上的发言 (2021,6.26)

 昵称72391086 2021-06-28

谢谢主持人。尊敬的付志峰校长、李岩总经理、乔卫兵社长兼总编辑,尊敬的到会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各位老师同学和媒体朋友:很荣幸今天能够和大家共聚一堂参加这个新书发布会,我愿借这个机会也代表合作者刘薇博士,向各位简要汇报一下我们这本书写作这方面的意图,也借这个机会对接今天的研讨,谈一些自己作为研究者的看法。
写作这本书,我们要感谢中译出版社特别的邀约,它的意义还是配合着实际生活中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这样一个取向,我们尽研究者的一份微薄力量,来加入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洪流。
我觉得我们应乔社长的动议写作这本新书的背景,确实是在一个宏大的中央总体战略部署贯彻执行过程中间,应该有知识产品作出回应的这样一个现实意义,及其所支撑而来的工作。
中央总体上对于中国推进现代化的指导,应借这个机会再作重温,就是我们在学习五中全会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规划的时候,印象很深刻的,在最近一些年间,于改革开放之初确立的党的基本路线不断贯彻的过程中,新的领导集体形成了更系统化的对于整个中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战略部署与指导。在中央五中全会的建议里,有这样非常概括性的一段话:
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的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这段话中有这么多丰富的内容,显然是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落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有一系列关于我们的总基调、主题、主线、根本动力、根本目的等的表述,进而和现实生活中大家已耳熟能详的双循环概念,形成了内在关联的逻辑关系体现出来的连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打造出来。我们所做的在这本书写作里结合研究进一步提供智力产品的工作,很有必要借这个机会再简要勾画一下在学理层面上领会的认识框架。
我在学习和领会中央指导方针的写作过程中,有这样一个体会:新的领导集体在科学决策和指导全局的政策优化这方面,非常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理支撑;我们所研讨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个主题,从学理层面来说它的勾画,是有利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以理论联系和服务实际的精神来推动方方面面做好本职工作的。
如果作为研究者非常简要地勾画一下相关的认识,我愿形成这样的表述:我们所实际生活的社会,在经济学语言描述的运行中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经把它勾画为一个社会再生产不断周而复始的过程。这种社会再生产中周而复始的供需互动,形成的就是经济循环——本土的互动为内循环,本土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为外循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必然是内外循环交织、并存的双循环状态。当前,中国决策层关于双循环指导方针的新意非常重要,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早已经是一个双循环状态,但我们认为值得强调的现在指导方针的新意,就在于“以内循环为主体”。这本书写作过程中,我们也和乔社长做了比较积极而充分的沟通,我们愿意在引言部分,就先把这个新意比较醒目地勾画出来。
它后面的学理,我愿意再简单表述几句话。首先,内循环为主体和我国已经在前面十几年期间反复强调的稳中求进、扩大内需的方针,是一脉相承的。内循环为主体的提出,基于已有的前些年稳中求进和扩大内需的实践,在认识框架上来说,也就要形成有关双循环的所有政策的进一步优化组合。在政策贯彻实施中,侧重于扩大消费和投资内需而形成双循环,是当下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种合理抉择——内循环为主体又正是这方面应该深刻领会的中央指导方针的新意,是对于中国本土改革开放40年之后已经雄厚起来的市场潜力释放更为倚重的一个认识框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带有普遍规律认识特征的原理方面的正确把握,而针对中国的国情、中国发展阶段上的特征,要形成更有针对性的一些指导方针与政策要领的设计:内循环为主体,首先就是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在新的发展阶段上,更好地把我们掌握主导权、应对不确定性所倚重的因素,放在已经雄厚起来的国内统一市场之上,相关的当然有我们这些年可以总结的居民消费水平大大增长,居民收入人均水平稳步上升,还有在投资视角上来看,中国的工业、制造业的供应链和全球产业链的融合已经达到相当高水平的同时,作为世界工厂,我们自己的工业体系、制造业体系的完备程度,已经比较可观,而且在继续努力升级发展的过程中,结合中国经济的成长性继续推进有效投资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相关的这种有效投资的机制创新是我们新供给经济学理论创新过程中特别看重的。我印象很深刻,前些年我们在研讨的过程中曾经以有效投资、聪明投资为主题,形成过特别的研究报告,也上送给了决策层。
在这样一些客观基础之上,内循环为主体,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防风险、稳增长、追求升级发展主动权这样的战略思维,而贯彻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间,这也是我们在应对当下外部环境复杂、面对“百年未有大变局”形势之下,特别需要加以明确的必然选择。关于其已具备的充分可行性,我们在书中也特别论证了这方面相关而需要认识的种种现实生活中的进展和客观因素,再加上主观视角上的研讨和研究者的积极建议。这些认识,在书中作为我们认为应以必要的学理层面的探讨,作为铺垫是要引出针对现实生活的条理化认识和建设性意见。刚才乔卫兵社长还特别勾画了这本书写作的框架,从理论联系实际层面总结出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必然很关心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时间关系这里就不再展开汇报了。
但我还想特别强调一下:强调内循环为主体,绝不意味着我们忽视、看轻继续做好外循环,继续做好高水平对外开放过程中内外循环相互促进这方面可以做的一切工作。
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毋庸讳言中国的舆论场上会有一些情绪化的、走极端的特征,在大家认识和讨论内循环为主体的时候,一些有意无意发表出来的观点,我觉得还是存在一定偏差的,有些观点,甚至把内循环为主体,对接到我们要重新考虑怎么样关门来考虑以自己本土的积极努力就可以解决继续推进现代化的问题。同样是先按学理来说,我们如作理性的判断,内循环和外循环是必须充分结合在一起的。中央的战略思维,是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双循环总体来说,它的完整性是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在心的。在这个方面,总体上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我知道有很多的研究成果,我已有一些看到后印象深刻的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认识。比如有一位在海外既做投资一线的实务、同时又特别积极研讨相关理论创新问题的学者,它有一个我认为框架很简明的认识,就是在整个人类社会于工业革命以后对接到新的科技革命(我们现在所说的信息革命)这个时代的发展主潮流上,人类社会已经不可逆地形成了一个统一市场,有一些对这个市场看起来否定性的因素,只是阶段性的、暂时的,比如说曾经有几十年的美苏冷战的对抗,似乎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共享产业链的局面,但是历史又在它的深层逻辑上证明着,如果你不积极主动地把自己作为一个经济体的这样一个自身内循环融入整个全球化的大循环(双循环),那么你必定被边缘化,你在发展过程中必定不能如愿地跟上生产力解放的主潮流。我觉得在冷战结束以后,我们现在所处的强调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阶段上,亟应把握住内循环必然和外循环相互促进形成全球不可逆的统一市场发展建设过程这样一个主潮流。这样一个历史规律是可以总结出来的,有助于我们认识更高水平开放对于中国现代化的意义。
这种更高水平的开放,就是抓住人类文明进步、生产力继续解放不可逆的这样一个规律性认识,在我们应对种种挑战、面对百年未有大变局努力做好自己内循环而且以它为主体的同时,积极通过内、外循环的相互促进,积极参与全球的经济大循环,来在生产力的视角上更好地使要素尽可能充分流动起来,而把握住在生产力解放轨道上我们共享信息革命时代的发展机遇、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一个基本方向(当然也包括我们书中讨论的我们为什么还要进一步贯彻好“一带一路”的倡议);同时,又一定要有生产关系视角上的充分认识,即中国的经济社会转轨,还迫切需要在高水平开放情况之下以进一步的开放,对于我们内部改革深水区制度创新攻坚克难形成催化和倒逼。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内外循环相互的促进,是在我们认识内循环为主体的旁边须臾不可忽视的一个必然的紧密匹配的命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特别是作为研究者,还是应该注意理性地发出我们的声音。全面理解领会中央系统论的战略思维,全面把握内循环为主体而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造中的要领。
最后借这个机会,我愿以我们两位作者的名义,在此衷心地感谢中国出版集团中译出版社乔卫兵社长、总编关于写作这本书的约请和指导,还有责任编辑同志的辛勤劳动和帮助;还要衷心地感谢我的母校——首都经贸大学领导和首都经贸大学财税学院领导与各位老师、同学的宝贵支持;也衷心地感谢今天到会的各位专家、各位朋友的莅临和交流研讨。谢谢大家!

贾 康 简 介

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曾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是北京、上海、福建、安徽、甘肃、广西、西藏等地方政府特聘专家、顾问或咨询委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高校特聘教授。1988年曾入选亨氏基金项目,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199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多次受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之邀座谈经济工作。担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财税体制改革”专题讲解人之一。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库专家委员会成员。2013年,主编《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发起成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任首任院长、首任秘书长,第二届理事会期间任首席经济学家),2015年-2016年与苏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给经济学》、《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以及《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获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央视的“2016年度中国好书”)》,2016年出版的《供给侧改革十讲》被中组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图书馆评为全国精品教材。2017年后又撰写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模型与实践路径》、《供给侧改革主线上的未来财税》、《财政学通论》等多部专著。根据《中国社会科学评估》公布的2006~2015年我国哲学科学6268种学术期刊700余万篇文献的大统计分析,贾康先生的发文量(398篇),总被引频次(4231次)和总下载频次(204115次)均列第一位,综合指数3429,遥居第一,是经济学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学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