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括之父赵奢是横扫秦军的名将,儿子比老爸更聪明,奈何惨败长平?

 春秋砚 2021-06-28

赵括因成语“纸上谈兵”闻名于世,而在历史上其父赵奢却更富盛名。“阏与之战”,在无人看好的情况下,赵奢大败秦军,一举成为战国名将,被封马服君,并在其后的许多朝代都名列武庙、享受国家祭祀。只是到了近代,主导了长平之败的赵括作为反面教材,知名度渐超乃父。

相较“阏与之战”带给赵国人的欢欣荣耀,“长平之败”决定了赵国覆亡的命运。这一败,赵国损失了大部分的青年男性,再也无力翻身。

和父亲赵奢的那次领兵相比,赵括在兵力、地形、后勤等诸多方面都更为有利,战争的结局却大相径庭,被誉“更为聪明”的赵括为什么表现不如老爸?

一、赵奢、赵括何以成为主将

战国七雄中,秦国的将领大多是战场上拼杀出来的。自商鞅变法后,秦国有严格的军功爵制度,升迁需要战功的积累,与之相反的其他诸国,靠刀枪成长起来的将军寥寥无几,倒是宗室王亲在领兵将领中占了很大比重。

赵奢、赵括是赵国宗室,加之本身又有才能之名,因而有权优先占据重要岗位。这在当时是天经地义并无不妥,只是,如此挑选出来的“人才”是英雄还是狗熊,不仅考验国君的眼力也考验着国家气运,这其中的风险系数何其大也。

1、为什么是赵奢?

太行山麓的阏与,是赵国的一个重要据点,一旦在秦军攻打下失守,太原盆地的领土及赵国故都晋阳都将沦陷。就相当于后来长平之战的诱因,韩国失去野王,只能割让上党。

赵惠文王不愿国土沦丧,立即选将救援。廉颇、乐乘等名将都认为不妥,他们的观点是:此次秦军有备而来,有攻城的、有打援的面面俱到,且沿途太行古道路远地狭,在预设战场占尽先机的秦军面前,赵军处处受限,救援就是送菜。

眼见名将都将此战视为死局,赵惠文王转而咨询其他大臣。

身为税务官的赵奢却表示可以一战:“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于穴中,将勇者胜。”这也是现在所说“两军相遇勇者胜”的出处,所谓优劣之势皆可相互转化,关键要敢于亮剑。

赵惠文王赞赏赵奢的勇气,相较于思维已有定式、心存疑虑的名将,赵奢显然更适合此次任务。

2、为什么是赵括?

韩国无力应对秦国的进攻,献上党郡以自保,但上党郡守及百姓不愿归秦,献城于赵,寄望赵国的保护。赵国接受了,一者因为利益,二者则是战略考量。上党地区对赵国极其重要,一旦为秦所据,秦军出太行即直面华北平原,赵国将变得无险可守。

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为将,发兵上党,抵御秦军。

廉颇审时度势,以静制动。在上党地区,他构筑了三道防线,空仓岭防线抵挡数月后,后撤至丹河防线,又在后方部署了石长城防线。利用层层防守,消磨秦军的锐气和战意。

果然,秉承“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原则,在赵军且守、且战、且撤、再守、再战的战守策略下,嚣张数月的秦军被卡在丹河以西,一筹莫展了。

至此,来势汹汹的秦军被迫与赵军形成对峙的局面,战事正按着廉颇的计划走向发展。而就在这时,最先定不住的居然是邯郸城里的赵孝成王。

究其缘由,既有国君年轻求胜心切,也有后勤军需压力巨大,但更有奇功的,则是秦人的反间计。秦相范睢派人在赵国都城散布流言,称若想打败秦国唯有任用赵括。

年轻的国君心思活动了。赵括谈兵很厉害,甚至其已故的老爸赵奢都不是对手。也许他真能复制其父的奇迹呢?赵王决定赌一把,赵括被临阵换将。

二、阏与之战是怎么胜的?赵奢的神来之笔

赵奢面对的战场形势极其严峻。

其时,秦军兵分两路:一路围攻阏与,攻城日紧;另一路越过太行山、远远隔绝赵国援军。秦军的目标是围点打援还是阻援拔点?赵奢无从判断,似乎怎么做都将落入秦人的圈套。

1、故布疑阵

赵国援军出邯郸30里,赵奢就扎营筑垒,并下令不准进谏,违者死。

秦将胡阳也非等闲之辈,为调动赵军,攻打武安城。有人建议赵奢速救武安,赵奢不为所动,立斩进谏人。

赵军的举动让秦将摸不着头脑。救兵如救火,赵军本该急往阏与才对,却在刚离国都不远就按兵不动,且一耗就过了将近一个月。

为探明情况,秦将向赵营派出了使者,实则是借口入赵营一看赵军虚实。

赵奢很高兴,炫耀般带着秦使遍游营寨。赵营内加固堡垒的土木工程如火如荼。得到回报的秦将因此得出结论,这支赵军的目标是守卫邯郸,而非救援阏与。

赵奢本来面临着两个问题:

其一,如果对阻援的秦军置之不理,那么,一旦赵军进入救援阏与的必经之路、“滏口陉”的太行险道,势必陷入后有尾随追杀、前有伏击不明的死地。

其二,如果在平原与秦军对战,秦军士气正旺,既难有必胜的把握,也很可能失去救援的时间。

待到对方派使者入营窥探,正中下怀。用“间”是了解敌情的重要手段,赵奢反用间谍,一系列神操作使秦军麻痹,误以为赵军只是防守。既然不战,也就达到了阻援的目的,秦将自然入瓮。

2、兵贵神速

时间的快、慢是相对的。就在秦使离营的当夜,赵奢率领全军悄然出发了。

等秦将胡阳发现对面营垒人去寨空,为时已晚。赵军早绕过武安进入太行古道。至此主客易主,秦将也陷入两难境地:追赶已来不及,且沿途恐有埋伏,需要步步小心,不追击则回去没法交代。

赵军一路疾行,两天一夜的强行军,快速抵达阏与外围。距阏与城50里时,赵奢反倒不急于攻击围城秦将,他再次下令扎营,并听从劝谏抢占了北山。

距离的远、近也是相对的。攻城秦军发现赵国援军已至,且居高临下对己虎视眈眈,先沉不住气了,留下少数兵马继续围城,便率大部队跋涉50里外,对赵奢的援军发动攻击。如此,远道而来的赵军反而是以逸待劳,在预设阵地打了有备之仗。

秦军大败,阏与解围。另一路秦军也败逃而去。

秦军很久没吃败仗了,阏与之战打破了这个神话。赵奢妙用“以正合,以奇胜”的兵法,兵合一处而时为正兵、时为奇兵,把控了战事的主动权,玩弄秦军于股掌,真乃天才之将。

三、长平之战是怎么败的?赵括的才智没有发挥

以赵奢这样的军事天才在儿子赵括面前谈兵尚且不占优势,赵括的兵法造诣之不同凡响可见一斑,这是学霸一类的人物。也正因如此,在廉颇领兵迟迟不能获胜的情况下,赵孝成王决定起用赵括,希望他能继承父业,创造奇迹。

赵军的战场态势在赵括接手时并不差。长平的赵军在丹河防线成功阻挡住了秦军,背后还有石长城防线固若金汤,两道防线成功保障了“滏口陉”的安全,使后方粮道无忧,赵王又增兵20万,赵括领兵的大环境显然优于其父。

1、盲目自大

赵括的人生一直顺风顺水,兵法于他只是解题而不是生死大事。自诩胜乃父一筹的赵括一旦兵权在手,扬名立万之心随之膨胀。他率军一赶到长平,立即就改变了廉颇的对秦战略。

赵括是带着进攻、迅速打败秦军的使命而来的。廉颇是防守中等待进攻的机会,赵括却是急于自己创造机会。

就在赵军跃跃欲试的时候,秦军一部抢先渡过丹水、发起挑战。赵括立刻调兵迎击,过河的秦军损失惨重,残部渡河逃亡。

长期固守的赵军迎来久违的胜利,军心大振。赵括也是精神亢奋,认为秦军不过如此,随即下令全军反攻,期冀乘胜追击、一举打败秦军。

但赵括不知道的是,对方操盘手已悄然变为了战神白起

本来,秦军一路平推而来,两军对峙,赵军即使不胜,在兵力相差不大的前提下起码不会崩溃,双方也将陷入消耗战。但白起精心做了一个套,送败军诱敌,将赵军引向山间的谷底。

秦军夺路而逃,竟然没有逃往大本营光狼城方向,一路丢盔弃甲向西北逃窜。赵括不疑有诈,被引向丹水上游空仓岭与百里石长城之间的三角地带。一侧的石长城为赵军的第三道防线,赵括完全有恃无恐。

白起出手了,2万5千精兵绕道石长城后,发起了突袭,一举控制了石长城。败逃诱敌的秦军则转入西侧的空仓岭阵地,凭借地形挡住赵军,不再后退。

赵军数次强攻无果,这才发现左右高山均为秦军占据。前面的战报让雄心勃勃的赵括心惊,后队传来的消息则让赵括心凉。

2、一错再错

“秦军骑兵切断了归路,后勤、辎重部队被截在了外面。”赵括傻眼了,山上不时有小股秦军冲下来的骚扰,赵军一时也退不下来。

突发的情况让未经历过战火锻炼的赵括惊慌失措,纷乱的局面令其理不清思路,找不到脱困的重点,于是,出了更大的昏招:“全军筑垒防守,等待救援。”如果说先前是轻率,现在的决策,更是昏了头,直接葬送了赵国大军。

有3个最显而易见的决定性问题却被他在决策时忽略掉了:

1、赵王几乎将全国生力军都交给了赵括,他对此心知肚明,哪里还会有援军?

2、后勤粮草被劫在外面,赵军怎么坚持?

3、秦军的包围初成,篱笆尚未扎牢。在兵力相当且未受损失的情况下,全力一拼,赵军还有生机。无论是石长城方向还是大粮山方向,抱着牺牲的决心,都可一战。

战果超出了白起的预期。他派出的分割赵军的骑兵只有5000人,这一机动兵力竟然轻易得手,可见赵括是一点防备都没有。白起最担心的是赵军主力转身反扑,并准备着随之而来的恶战,但赵军却无所作为。

赵括的漏招让白起有时间堵死所有漏洞,秦军的骑兵则继续前进,与石长城秦军会师故关。至此,长平的赵军主力不仅断粮、被围困,赵军可能的突围之路和救援之路也被彻底封死。

赵括的纸上作业再也无力“指斥方遒”。秦、赵兵力相仿,白起不与赵军力战,他要做的只是困住赵军,将其困死。

等了46天,“人相食”的赵军无法再坚持了,赵括亲率敢死队突围,希望为赵军打开一条生路,却不幸中箭身亡。

在生命最后,赵括以死证明了自己的血性,但于国于民,他一人的生死又何足谢罪。

赵括死后,40万赵军已无一战之力,不得已出降,被全数坑杀,赵国国力遭此重创,仅剩下苟延残喘。

结语:

在情报收集、用间、战场选择、用兵布阵诸多方面,赵括都不如赵奢,但在“庙算”筹划时,赵括却总能胜出,说明在才智方面,赵括的确不俗。但才智不等于才干,也就是说书面知识不等于实战技能,两者间的差距造成了赵奢父子的天壤之别。

赵奢可以才智转化为才干,与其工作经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阏与战前,赵奢是赵国的总税务官,人事、调度、统筹的经历对其指挥作战助力良多。他的才智在实践中升华,才有了后来的指挥若定。

作为战场统帅,要“知己知彼”。

敌情不明,不能靠猜测:“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用间有正反,排兵分奇正。战场选择使敌人受制:“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书本知识赵括了然于胸,临机决断却一错再错,血淋淋诠释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千古箴言。

长平之战系列一:如果廉颇不被赵括换将,伺机使出破秦计,能否改写长平之战结局?

长平之战系列二:赵括之父赵奢是横扫秦军的名将,儿子比老爸更聪明,奈何惨败长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