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卷皆有益|翻书党

 老朱煮酒 2021-06-29
 朱学东的五月书单


经过职场和生活的锤炼,作为一个在文字边缘游走的人,深切感受到记录的意义和价值。毕竟,随着年华老去,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记忆总会衰退,曾经以为海枯石烂永志不忘的誓言,也会如一缕青烟消散不见,遑论自己身历的那些事情,从琐事到大事。
但是,一旦写下,白纸黑字,纵使遗忘,偶尔翻到,也常心惊。我翻自己过去所写下的文字,常有此感,不仅记忆会复苏,甚至,也会惊讶于自己的立场和当时的思考,无论正邪对错。旧说烂笔头胜过好记性,即是此理。
我这些年记流水账,个人习惯,除了大事小事琐碎事,事无巨细地记录,也常伴有点评、反省和自警,甚至不乏粗俗的谩骂,虽然呈现于公众面前的通常比较干净。
因为自己喜欢记录,故我也喜欢别人的记录,无论自传、小说,还是学术著作,杂论,等等,这些都是别人记录的他们眼中的历史时事,既有宏大叙事,也有家长里短,以及作者们的判断思考。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而言,既有回到故事和历史现场的导引之用,也有触类旁通醍醐灌顶的开窍之功。
开卷皆有益。
五月,读书10本。
 

1,《暗红》。张鸣著,九州出版社。
《暗红》是知名历史学者张鸣老师的首部历史演义小说。小说以虚构的小人物小娥为引线,实则写的是北洋时期的政治军事历史,段祺瑞、徐树铮、冯国璋、张作霖、吴佩孚、冯玉祥等影响历史的大人物轮番登场——不过多大的人物也少过去脸谱化的庄严宝相或白面奸相,多的是普通人形象。
小说呈现形式是如今已不时新的历史演义,话本故事文字直白易懂,读来轻松好玩。当然,故事细节都是虚构的,叙史大处却有着真实的背景。小说只不过是把张老师对那段历史的研究,以插科打诨的方式呈现。
一个历史学者,转身去写历史演义小说,虽说资料烂熟于心,也是“不务正业”,这不只是个人的悲剧。
 
2,《袍哥旧事》。张鸣著。华龄出版社。
一部讲述民国四川袍哥与军阀兴替的历史演义小说。小说通过满妹这样一个塑造的传奇人物故事为引线,以史料为基础,勾勒了历史上川渝地区的军阀杨森、刘文辉、刘湘等军阀之间的争斗,以及袍哥义气和情结对争斗的影响。小说的架构笔法甚至情之所钟,与他的另一部历史演义小说《暗红》相似。
如张鸣老师自承:“对于我这样一个写字的人来说,写东西,无非是想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传递自己对世界,也包括历史的一种观察和认识,所以,以什么形式问世,其实关系不大。”
 
3,《九王夺嫡》。郑小悠 / 橘玄雅 / 夏天 合著。汉唐阳光·山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演义题材的学术梳理,证据扎实,逻辑自洽,又浅显易懂好看。
九王夺嫡,原本就是中国人讲古时喜欢津津乐道的故事,加上影视剧和小说的推波助澜,更让其成为一个大众熟悉的话题,对此类题材的书写,一般难出新意,写作者多会望而生畏。但青年历史学者郑小悠却知难而上,在另一个国人熟悉的题材《年羹尧之死》成功的基础上,把目光聚焦到了九王夺嫡题材上,并再次展现了自己的挖掘辨析梳理史料的专业功底,成功地将这一已经充分故事化的历史题材,以相对严肃的历史科普化写作方法呈现于读者之前。
与通常夹杂着虚构想象的故事化写作不同,郑小悠这本书无论是人物勾勒还是事件叙述,以及心理分析,老道而别有新意,却又在史料支撑的基础上逻辑自洽,可读性也强。
从写作方法来说,像本书将九位王子的一个个拎出来单个分析,原本是很不讨巧的方法,结果却是如此清晰流畅,有了别具一格的意味。
当然,即使身为帝王,我们可以读出一代雄主康熙的拳拳慈父心以及各种无奈。当然,即使是在和平时期皇权的传承中,我们也更能读出被清灭国的明王朝崇祯帝那句“汝何故生我家”的悲哀来,而且更血腥残酷。
1675年,康熙立二阿哥允礽为太子,至1722年康熙宾天,最终成全了皇四子胤禛登上大宝,一位原来看起来势单力薄边缘化的皇子。
帝制时代,为保证王朝的万世一统以及帝王血缘的纯洁性,皇位的继承问题从来都困扰着最高统治者,中原王朝的统治者确立了一套相对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即嫡长子继承法,但清王朝入主中原,却并非靠这一宗法制度,而康熙朝太子的几番废立,以及最终的九王夺夺嫡,其实就是康熙朝皇位继承汉化的失败。所谓千古不易是皇权。
值得一提的题外话是,康熙王朝是中国传统王朝统治最后的顶峰。就在康熙王朝时期为继承权勾心斗角,以及其身后血腥的权力更迭时期,地球的另一边的英国,1688年发生了光荣革命,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奠定了国王统而不治的宪政基础,国家权力由君主逐渐转移到议会,王权收到了限制,也实现了政治稳定。
而康熙朝曾经袭扰中国北方边地的俄罗斯,1689年彼得一世亲政,随后开启了西化改革,奠定了俄罗斯成为欧亚大国的基础。
 
4,《王公之泪:印度的兵变、金钱与婚姻(18051905)》,斐迪南·芒特著。甲骨文·社科文献出版社
“为东印度公司效力或许是印度土著军官养家糊口和获得养老保障的一条不算最差的出路,但要说土著军官对公司有什么'忠诚’,那就太荒唐了。我们能观察到的,是畏惧、审慎,和随波逐流。”
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出版的斐迪南·芒特的《王公之泪:印度的兵变、金钱与婚姻(18051905)》,第一次向我这样的对印度想了解而又非专业的读者,呈现了大英帝国对印度大陆的百年征服和残酷的殖民统治,也揭示了帝国殖民统治最终溃败的逻辑。作者文字诚实流畅,充满人道精神。
这是一部交织着家族史和殖民大事的关于19世纪英国殖民印度的历史,生活在文明末期的感觉,书中已经淋漓尽致地展现,关于挣扎,血泪,尊严,背叛,死亡,关于不同生活方式和宗教文化之间的冲突,古老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充满着难以名状的痛苦,恐惧,以及殖民主义的伪善和丧心病狂的暴行,土著王公腐朽荒诞的生活。其中通过家族成员亲历,对英国东印度公司统治印度期间的兵变以及征服印度的政策变化的叙述,很值得一读。
作者并不讳言祖先犯下的罪孽。这是一部历史,也是一部反思之书;是罪孽的记录之书,也是“人道之书”,能“为民族主义偏见思维解毒。”
阅读时,或也可私下对比同时期的中国,至少在军事上,大清王朝真的太落后了……
 
5,《2000年以来的西方》,刘擎著。一页·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0年以来的西方》,是刘擎对过去十余年来西方世界尤其知识界观察的述评集纳,其中收录了2003-201917篇《西方思想年度述评》,以及若干篇对西方知名思想家的短评。全书围绕2003年以来西方知识界重要的事件、主要出版物和重大思想争论,从现实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反思等多个方面,点评了西方思想家激议的全球秩序的西方困境,以及对未来可能出路的没有答案的争执,展现了以刘擎个人视野和知识累积下所观照到的二十世纪前二十年西方知识界的思想图景和时代精神的缩影,于读者而言,不仅是一种视野开阔的梳理,也有深刻的辨析反省,同时也有很好的文献价值的知识读本,尤其是书中所提到的著作和思想界的网站,也是一种严肃思考者的导读索引。
 “在知识的意义上,西方也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惟如此,自东西方相遇以来,不仅西方世中国的一部分,中国也是西方的一部分,中国人现代的身份意识,即是自此逐步确立的,而今天,西方所面临的挑战和反省激议,更与中国紧密相关。因此,本书对中国读书人理解今天的西方和世界,理解我们自身所处世界秩序和文明中的位置,都有意义。刘擎的归纳述评,也是对中国知识界一种善意的提醒。
毕竟,当西方世界的智者们激烈争议那些话题的时候,想想,我们的智者们在做什么?
一个不停地直面反省争议自己社会问题的世界,即使出现衰退的趋势,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套用2012年乔姆斯基领衔著名左翼知识分子们发表的公开信题目,这些话题,都是“给所有寻求一个新的更好的世界的人的公开信”。
本书从2019年的评述开始,倒叙至2003年,编排上虽然别出心裁,但却无视读者的阅读体验。毕竟,草蛇灰线,书中所谈问题,大多2003年就已显现,而如今许多问题不仅没有解决,有些反而更加严峻了。
 
6,《酒谈》。三圣小庙著。纯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为一个爱酒之人,我很少读与酒有关的书籍,既怕多胡言乱语,又懒得去研究——如同知道猪肉香未必一定需要知道猪怎样养的一样。《酒谈》是我很认真读完的一部有关中国白酒与白酒文化的随笔集。内容从制作工艺及标准、品尝鉴别和历史溯源等方面详细介绍有关中国白酒的知识,兼具专业性及文学性,深入浅出,可读性不错。
 
7,《生命中不可不想之事:哲学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冈本裕一朗著。捧读文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现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正在往哪个方向去,刘擎的《2000年来的西方》就是关注这个背景下的西方话题。而冈本裕一朗的《生命中不可不想之事》,作为一本通俗思想史著作,同样也是关注这个背景下的思考。
全书介绍了阿马蒂亚·森、尤尔根·哈贝马斯、尼克·博斯特罗姆等19位当今顶尖哲学家的所思所想,他们追寻的问题、主要研究方向,以及当今世界哲学的发展方向,对诸如人工智能、基因科技、虚拟货币、后人类、寿命革命、超人类主义、贫富差距等23项社会问题如何看待,等,话题与刘擎书中所录有许多共性,内容风格也略近,不过非刘擎版是编年体,而是写于2015年,而且以问题为先导,集聚全球(主要是西方)智慧回答这些问题。
东西方的差距,也可从这些智慧的脑瓜里的问题见一斑。
 
8,《法度与人心:帝制时代人与制度的互动》。赵冬梅著。中信出版集团。
制度如何影响人的命运?人在制度中如何自处?人如何改造制度?本书一改涉及制度研究作品的严肃刻板,而是以轻松明快的方式来思考北宋时期制度变迁,理解历代制度之得失,关注人与制度的互动及人在制度中的命运。其轻松明快,源自音频讲述的方式,当然与作者精研宋朝历史有更大关系。
除了关于宋朝的一些历史知识,对于我这种业余读者而言,增添了许多知识性的内容外,这本书中三部分内容更让我沉思,或有收获。最大的收获,来自于全书开头谈司马迁统一时间的说法,这个尤其启发我,过去读史记或读其他书,都未从此思考过也未见过,是我孤陋寡闻,这个说法,别开生面。另一个对于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判断,赵老师的情感显然更站在司马光一边,就王安石破坏制度传统而言,我同意赵老师的判断,但当司马光有机会重整河山的时候,正如书中所言,他的迂并没有弥合分裂,反而让分裂更重,这点,和王安石破坏同工,所以无所谓谁更好,倒是从盛极必反的角度看,即使没有神宗急躁的雄心,宋的危机也逐渐难挽,而新政也必然,谁上都会这样干,烈度刚性会有差别,而金崛起也不会甘在北地不南下。至于选了王安石没选谁谁,或者说选了谁谁,历史也许不同了,这个可以假设,但毕竟历史展开的是另一种现实。当然我连历史民科都算不上,只是瞎说,赵门弄斧都谈不上。第三,文后的书单大赞。当然,还有赵老师提到的即使宋朝是中国王朝历史政治成熟社会稳定的高峰期,她也不愿意穿越回宋朝,我也是赞成这样的观点的。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地铁上读此书时,曾偶遇作者赵冬梅老师,彼时我除了在读的这本书,与赵老师素不相识,赵老师悄悄拍了一张我低头读书的照片,飘然而走,后来我们俩联系上,也算一段读者与作者的佳话。
 
9,《发现与推理:考古纪事本末(一)》。许宏著。汉唐阳光·山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一个考古队长回顾20年田野亲历和反思,属于考古手记。
作为资深考古学家,亲历了众多重大考古疑案的的是是非非,作者对中国考古史上不少有趣的点进行了梳理,但述而不论,让读者对考古学家的日常有了更多了解。属于普及性读物。
 
10,《脆弱的崛起:大战略与德意志帝国的命运》。徐弃郁著。商务印书馆。
“在基辛格的框架里,蒂尔皮茨(威廉德国海军战略策划者)这样的人为德国追求’绝对安全’,而这对其他人都意味着’绝对不安全’。”(大卫·斯蒂文森,《德国的脆弱崛起》,徐弃郁《脆弱的崛起》英文版序,历史学家、伦敦经济学院教授)
这本书是一种镜像。如果说,我在阅读过程中,每一页都浮想联翩有点夸张的话,那么这本书自俾斯麦被迫隐退后的每章每节,以及两篇英文版序,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创始院长格雷厄姆·艾利森,和英国历史学家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大卫·斯蒂文森的序,都是在某种恐惧中读完的。
本书是由中国作者完成的少见的以外国史为研究对象的本土原创力作,作者并非专业历史学者,但作者在对大量历史资料的搜集消化基础上,提出了本书的基本观点,得到了世界著名一战史专家大卫·斯蒂文森的首肯,这是一种专业褒奖。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类似于克劳的报告(《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艾尔·克劳著,史称“克劳备忘录”),是一种策论。作者本人也同意我的这种判断。
“要记住,人之所以走入迷途,并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是由于他自以为知。”卢梭的话,用来描述德皇威廉以及俾斯麦下台后德皇的臣民们来说,很确切。自以为知就是最大的无知。
历史照进现实和未来。在这本书里,读懂我们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