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题评析 | 杨松涛:基于“周边历史概念”视角的乙卷历史选择题分析

 风吟楼 2021-06-29

图片

杨松涛,陕西省教学能手,任教于西安市三中。

专题讲座 | 杨松涛:如何分析历史问题——以《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为例

专题讲座 | 杨松涛:如何分析历史问题——以《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为例

专题讲座 | 杨松涛:如何分析历史问题——以《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为例

图片

基于“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引导教学”的高考重要功能,笔者力图通过以分析高考真题寻找突破口。努力探寻高考“怎么考”,从而思考平常“怎么教”。历史概念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概念的内涵也非常丰富。本文主要选择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较少直接涉及的历史概念(笔者称其为“周边历史概念)为突破口。通过分析2021年高考历史乙卷选择题中所涉及的“周边历史概念”,进而探究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做好此类教学。

一、2021年高考历史乙卷选择题“周边历史概念”分布情况
例如分封制、小农经济这类历史概念是日常教学中经常分析思考的历史概念,不属于笔者所强调的“历史周边概念”。例如意识形态、经济地位这类概念属于经常提及,甚至考试中也经常出现,但是部分教师很少在课堂上专门深入系统讲解,这类概念我们称之为“周边历史概念”。结合这一定义,将2021年高考历史乙卷选择题“周边历史概念”分布情况做一分析
题号
题干中的周边概念
选项中的周边概念
24
采邑、世禄

25

豪强大族、个体农耕
26

群体流动性、四民社会
27

主流价值观、社会意识形态
28
经学、新学
西学
29

统一战线
30

经济地位  社会伦理秩序
31
社会出身

32
特许授权

33

政治地位、契约关系
34


35

意识形态、冷战思维

二、2021年高考历史乙卷选择题“周边历史概念”考察分析
结合2021年高考历史乙卷选择题“周边历史概念”分布情况,可以看出除33题外其他每一道题都涉及“周边历史概念”。题干中的历史概念将是学生理解出题者意图,把握关键信息的重要媒介。例如第24题,如果学生没有准确掌握“采邑”与土地之间关系,将无法理解“采邑”增加的背后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第28题的“经学”、“新学”和“西学”是学生理解政局变动的关键信息。学生在分析31题时,如果不知道“社会出身”的内涵,将不能接收到出题者在这一概念背后所传递出的信息,社会出身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地区原有经济发展情况。同样32题的“特许授权”,也是解读此题的关键信息。
选择题题干中出现的“周边历史概念”是解读题干信息的重要抓手,而选项中的“周边历史概念”将是排除错误答案,选出合理选项的关键节点。准确掌握第25题的选项中“豪强大族”与“个体农耕”两个概念内涵,是做出这俩选项不符合时代背景的前提。面对选择第26题,如果不能构建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科举制发展、文化世俗倾向与社会群体流动性增加之间的关系,将无法结合题干中宋代的相关信息解答本题。选择题第27题,学生不仅要细分“社会主流价值观”与“官方意识形态”的不同,更应该懂得民间“合理舆论”也是促成“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措施。第29与30题中的“统一战线”和“经济地位”,也都是正确解题的关键节点。第32题,如果准确把握“特许授权”现象是资本主义早期重商主义的重要体现,结合时代背景将很容易选出此时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第33题,如果理解“政治地位”的内涵将很容易排除此选项,而“契约关系”正是对题干信息与题干所隐含的启蒙运动合理解读。第35题,准确理解“意识形态”与“冷战思维”不同之处,尤其是“冷战思维”的内涵与背景,将是结合材料背景时间与材料主旨解答此题的关键。

三、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落实“周边历史概念”教学
通过对高考历史乙卷选择题“周边历史概念”考察分析,认识到“周边历史概念”在高考中发挥着尤为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关注“周边历史概念”,落实“周边历史概念”教学。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近些年也有一些思考与实践,接下来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希望可以得到批评指正!

1、课程主题设计多体现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阵地,教师需要守好主阵地,在课堂中多提供学生接受“周边历史概念”熏陶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有针对性的构建主题。在构建课堂的主题时,选择有立意和有历史思考的主题。例如笔者在构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一课主题时,将博弈作为本节课主题。由此引入“博弈”这一“周边历史概念,并在此主题统领下引入“集权管理”、“放权发展”等概念。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发展,从某种程度来讲是多方博弈的结果。推动历史发展的科学博弈,是根据背景变化及时调整政策的博弈,是兼顾理想与现实的博弈,是整体利益时与局部利益有机结合的博弈。尤其是在讲述斯大林模式这一部分是,引导学生归纳出斯大林模式从广度看是整体利益时与局部利益的博弈。从微观看是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的博弈、集权管理与放权发展的博弈、单一公有与多种所有的博弈。
 结合课程实际笔者有意引入重要历史概念,并不是虚张声势。主要是为帮助学生在日常课堂中接受熏陶和训练,进而拓展学生认知广度,加深认知深度,帮助学生建立历史概念和“周边历史概念”的思维意识和能力。当学生在考试中在遇到此类问题,可以科学合理的分析作答。
在此需要强调,这一课程设计目的其实不仅仅是推动“周边历史概念”教学的。更是推动历史课堂发展,进而符合近些年来高考试题专业性与人文性的发展趋向的要求。学生只有在日常学习中沉浸于“历史专业性”特征明显的课堂,认知了更多的历史概念与思维,才能在高考中从容应对。

2、日常试题训练多积累
笔者一直认为,试题不仅是检测学生的重要媒介,也是学生接触课本外历史观点的重要机会,更是拓展学生认知的重要渠道。这就要求师生一定要珍惜高考真题、以及日常好题。
很多时候教师容易想当然认为学生明白这一概念,甚至学生也认为自己清楚这概念。正是不全面的认知,容易导致学生形成片面或错误的认知。教师一定要有选择的精讲试题,遇到重要或陌生的历史各种概念,一定要精讲,不能简单带过。如有必要,可以针对某一重要概念做系统性讲述。例如在讲解社会流动性这一概念,需要结合史实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维度讲这一概念,进而为学生掌握这一概念打下基础。再者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积累本,根据自身情况,结合教师讲解积累各种历史概念。
本文以“周边历史概念”为突破口,力图更加切实的分析高考试题。希望能从探寻“怎么考”入手,进而探究如何更好的落实“怎么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