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伟望 |杜岙村走笔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1-06-29




杜岙村走笔




文/袁伟望

近期我寻访宁海东区武装——鲁迅部队创建地,来到了茶院乡杜岙村。得村民指点,我见到了杜岙溪对岸的圣人殿。


圣人殿,是赵礼贤当年创建鲁迅部队(力洋武工队)的地方。鲁迅部队自创建至今,已经有70多年历史。1949年的2月11日,正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从宁海中学回乡的年轻共产党员赵礼贤,特意选择了这个日子,召集来自毛屿、古渡与杜岙本村的赵洪田、赵加凑、杨贻仁、王作兴、赵世利、丁大宏、叶岳村、叶勇亦、杨会能等共12人,在圣人殿召开会议,宣布成立鲁迅部队。部队成立当晚,赵礼贤他们从圣人殿出发,借着月色,悄悄赶到道士桥、茶堂等地,成功收缴了地主的枪支弹药。


鲁迅部队甫一成立,就旗开得胜,这是赵礼贤前期扎实工作的自然结果。
1946年,还在宁海中学读书的赵礼贤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是宁海党组织中的年青力量。1948年2月,赵礼贤担任了宁海中学党支部书记。1948年6月,因宁海县党组织遭到破坏,赵礼贤接受组织安排,回乡以杜岙小学教员身份为掩护,开展党的理论宣传与教育工作。他通过个别教育、个别交谈,通过小型座谈会、农民夜校,通过走亲访友等多种方式,以提高农民的文化与思想认识。经过数个月的艰苦细致的工作,赵礼贤在原无共产党组织的村庄,发展了一批农民党员,建立起了党小组,团结了一大批党外积极分子。


1948年11月,在县工委书记杨民奎的指导下,杜岙村建立了党支部,赵礼贤担任支部书记。根据县工委的要求,赵礼贤把工作重点由宣传教育转向了创建游击武装。赵礼贤一面选送赵加凑、赵洪田等5位队员到“洪流”部队当兵受训,积极培养武装部队的骨干力量;一面深入各村调查枪支情况,并派人打入茶院(当时称柘蒲乡)与力洋乡自卫队,建立内线;一面继续深入做农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继续扩大党的影响力。这些工作为革命武装——鲁迅部队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因为有这样良好的扎实开展的基础工作,鲁迅部队甫一成立,就在东区农民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在收缴道士桥、茶堂地主枪支后,部队通过内线,内外呼应,先后摧毁了茶院与力洋伪乡公所,并从力洋伪自卫队员家中缴获了5支步枪。部队通过抓捕人质、开展心理战,解决了力洋地主庄园武装之后,在上级党组织的直接指导下,在力洋成立了力洋区政府,并由杨民奎亲自带领“洪流”部队指挥鲁迅部队,兵分两路,一举拔掉了顽固嚣张的毛屿土匪,巩固了力洋区政府。鲁迅部队也在斗争中迅速壮大,由初建时的13人5支枪,发展到了130多人七十来支长短枪的革命武装力量。


圣人殿,掩映在杜岙溪东岸山脚两棵大樟树下。殿屋不高大,不雄伟,红墙黑瓦,是一个独立小院,就像是我们在普通山乡里常见到的庙宇,但却因为有了革命武装——鲁迅部队在此成立,并在宁海东区开展革命武装斗争,扩大了党的影响,震慑了国民党政府,圣人殿终成为了有特别纪念意义的地方。我走过杜岙溪,在圣人殿前,默默地向革命前辈们致敬。


回到村里,我看到了赵礼贤的旧居,碰到了赵礼贤的侄孙。赵礼贤的侄孙,现在开着一家加工厂。他告诉我,赵礼贤现在住在青岛,今年已经93岁了。自从鲁迅部队1949年4月撤离力洋到三门改编后,赵礼贤先在陆军部队任政治指导员,过了几年,转入到海军部队,并一直干到离休。后来,我见到赵世利的儿子,赵世利儿子今年70多了,他说起已过世的父亲赵世利,有很多感慨。我听了后,也有很多感慨。赵世利是村里较早入党的共产党员。在鲁迅部队,赵世利身手敏捷,办事干练机警,是手枪组组长,负责收缴各村庄枪支钱粮,出力多,贡献大,很有威望,赵礼贤多次说到赵世利的故事。赵世利转业回乡后,一直勤勤恳恳地在家做农民一辈子。几十年时间里,家里不论生活有多么的艰难,赵世利却从不向组织伸手。



村干部赵根牢听说我要了解赵礼贤,就热情带我到村老年协会会长家。说会长特别熟悉赵礼贤与鲁迅部队的情况。会长也姓赵,热情接待了我们,并拿出刊登在《宁海文史》上赵礼贤的《我在宁海中学的日子里》文章给我阅读,并给我说着赵礼贤的斗争故事。说着,他又拿出一份赵礼贤的《宁海县力洋区武工队(鲁迅部队)创建始末记》复印稿交给我,给我说起圣人殿的故事。赵根牢也与我一直认真听着。后来,赵根牢告诉我,他们村里正在向镇里申请,要求在村里建一个鲁迅部队诞生纪念亭或阵列室,突出杜岙村“红色基因”特色,展现出“初心如磐”的决心,为乡村振兴助力。


袁伟望,出生于宁海。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宁海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主任委员。著有散文集《记得香花山》《山水间.宁海》《勿忘乡愁》。

□编辑:林海燕  

□ 图片:袁伟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