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承安 | 文化自信的底气

 富春少年 2021-06-29

文化自信的底气

孙承安

我家聘用的清洁工小曹,原籍安徽滁州,两夫妻来富阳近20年了。打工挣钱,在老家建了新房。新居落成,请我写几个字。我问她写什么字,她不假思索地回答: “就写家和万事兴吧。”

小曹今年48岁,没上过一天学,到今天还只认得阿拉伯数字,一个汉字也不识。这个年龄的人,居然是个文盲,听起来有点让人难以置信,但的确如此。手机号码是叫我保存的,网上购物是请我老婆代劳的,去银行是靠记住门头标识的,这不能不说是她人生的一大遗憾。

小曹不认得“和”字,我可以断定,她更不知道“和”可以当形容词、动词、名词、介词、连词,不知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意思,也不知道“和”是社会学和美学特别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更不知道一个“和”字集中代表了中华民族对于宇宙人生审美境界的最高追求……但她知道,“和”就是大家客客气气,相互关系是令人满意的;而只要全家人和和睦睦,办事就会顺顺利利,家庭就会兴旺。其实,这就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对中华儿女的熏陶和深刻影响。

有位哲学家说过,“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先若后之古代文化,如埃及、巴比伦、印度、波斯、希腊等,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

确实,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艰难困苦、玉汝与成,久经劫难而从未断绝,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此外,“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一直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思想渊源。

即使昔日的裹足女人足不出户,即使像小曹那样目不识丁,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只要听听“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远亲不如近邻”“好人自有好报”“人在做天在看”等通俗易懂的老古话,看看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演绎得淋漓尽致、连人物脸谱也善恶分明忠奸可辨的戏曲,想想父母的言传身教,就能在口口相传中、寓教于乐中、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日积月累,便融入了血脉,渗入了骨髓,深入了灵魂。于是,这些千百年传承的理念,浸润于每个国人心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构成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今天,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着再生再造、凝聚升华。

于是,我们就有了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孙承安老师

作者简介


孙承安老师,1951年10月生,杭州市富阳区龙门镇人,中学高级教师,在农村中小学任教30余年,后供职于富阳区教育局教研室。曾任富阳区第6届政协委员。已出版《且行且思说教育》《蛙声》《在龙门读中国》等文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