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承安 | 老东西是抹不去的记忆

 富春少年 2021-06-29

2016年11月,摄于丽水的一家文化创意园(上图)

2020年8月,摄于富阳达夫路北门庄门楼口(下图)

老东西是抹不去的记忆

孙承安

图中的老东西,今天的孩子是十分陌生的,而对于我们以及我们的祖辈,都是非常熟悉而亲切的。

面对老物件,曾经的岁月历历在目:下雨天穿着蓑衣戴着笠帽去田间劳作;牵牛下田,把牛枙套在牛颈驼峰上,扶住犁把翻耕越冬的水田;穿一双毛竹箬壳编织起来的草鞋上山砍柴;收工回家后,聆听从有线广播喇叭里传来的样板戏;饭后,洗好碗筷把筷子插入用瓦泥烧制的筷竹筒;临近傍晚,看着棉花匠用磨盘将弹了一天的新棉被碾结实;暮色降临,看着父亲划燃火柴,点亮一盏煤油灯……

我知道,这些根本还不算“老”。真正的老东西是几乎与人类的进化同步的。人类的第一件手工制作品是什么?人类学家的回答是:劳动工具——一根被稍以加工的树枝,一条被打了结的绳子,一块撕扯下来用来御寒的兽皮,一个用泥吧捏出来的碗钵……在徒手的劳作中,人类开始了自己的文明史。

老东西是抹不去的记忆;做这些老东西的人,即民间匠艺师傅,同样不该忘记。他们植根于民间,风行于市井,不仅用自己的辛勤劳作维持生计,更以娴熟精湛的手艺服务大众。他们所加工制作的作品,无论住宅建筑、生产工具,还是生活器具、金银首饰,都是一种文化的述说与传承。

历史发展到今天,现代工业文明取代了手工制作,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不少传统的手工艺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民间手工艺人也随之淡出人们视线。他们所从事的这些手艺行业,有的已完全消失,没有人再做了,如烟匠、棕匠、篷匠、寿材匠、锻磨匠、锯板匠、打石匠、烧排匠、犁耙匠等;有的匠人已用机器替代了原来的手艺,如刻印章、修锁、裁缝等;只有极少数还在延续,如篾匠、鞋匠等。这是历史的必然。

这些老东西过时了,无法挽留。但它们毕竟伴随着人们走过一年又一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件,成为我们心中抹不去的记忆,也是人之常情。不过,我相信,老物件是有灵性的,老艺人是有觉悟的,他们一定不会因为自己的逐步消亡而哀叹。因为一个个新物件的诞生,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而今天的新物件,明天又会被更新的物件所取代。社会的发展永无止境,新旧的交替永无穷尽,无论人还是物,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瞬间过客,当微笑着坦然面对才是!

孙承安老师

作者简介

孙承安老师,1951年10月生,杭州市富阳区龙门镇人,中学高级教师,在农村中小学任教30余年,后供职于富阳区教育局教研室。曾任富阳区第6届政协委员。已出版《且行且思说教育》《蛙声》《在龙门读中国》等文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