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唐帝国往事:玄武门之变背后隐藏的真相(8)

 雪花飘无声 2021-06-29

泊爵先生按: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的早晨,李世民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改立自己为太子。政变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但是正史中记载的玄武门之变扑朔迷离,事变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我们现在回头看一下玄武门之变中的几个疑点。

第一,如果要对玄武门事变进行追责,李世民和李建成谁应该负主要责任?

我认为答案是李世民。

在我们的主观印象当中可能会认为,在整个玄武门之变过程中,李世民始终处于防守地位,他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才进行还击,属于正当防卫,就连在玄武门与兄弟动武都是李元吉先射的他,他才射的李建成。

乍一看,还真是这样,但是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

大唐帝国往事:玄武门之变背后隐藏的真相(8)

大唐帝国往事

李世民在外带兵打仗的时候,四处收买人心笼络人才,把原本应该属于国家的人力财产变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这说明他很早的时候就可能有了这方面的准备,至少有一丝念头,后来随着自己的功劳越来越大,这种念头就越来越强烈。

李世民在太子府安插奸细如果可以算的上是正当防卫的话,那么他秘密收买玄武门的守将就充满攻击性了。

玄武门是太极宫的北大门,紧靠着太极宫的后苑和东宫,又是负责拱卫太极宫的禁军屯属所在地,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谁控制了玄武门,就等于控制了整个太极宫。原本禁军统领直属于皇帝,后来却被李世民秘密收买了。李世民的这种做法表明,他可能很早就在策划政变的准备,至少也是二手准备。

所以,在整个玄武门之变的过程中,李世民并不是见招才拆招的一方,他的有些招数比李建成和李元吉出的都早。

第二,李渊泛舟海池的真实性。

无论是两唐书还是资治通鉴都有玄武门事变之后,李渊泛舟海池的记载,但是这件事很值得怀疑。

头天晚上李渊还通知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去临湖殿上朝,第二天早上就变成了李渊带着裴寂等几个老臣在海池上泛舟了。几个老头大清早的去湖面上划船,目的何在?是为了观赏湖上日出吗?

更可疑的是,外面从李世民兄弟动手,到太子府军队和禁军在玄武门前厮杀,再到尉迟敬德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到玄武门外吓跑太子府的军队,经历的时间相当长,场面相当混乱,声音应该也相当嘈杂,李渊就算听不到变乱的声音,也应该有人向他汇报。李渊和几个老臣就算有大清早划船的雅兴,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从船上下来,去应对正在发生的突变。但事实是,等到尉迟敬德办完这些事情,全副武装的去恐吓他们的时候,他们还在湖面上愉快的荡着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这不符合常理。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李渊并不是在划船,而是在被划船,也就是此时的李渊和几位大臣已经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在了海池的一艘小船上。

整个太极宫早已经全部都李世民控制,李建成和李元吉成了两个光杆司令,被李世民关门打狗了,细思极恐吧。

第三,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真正对象是谁?

从史料上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要消灭的对象是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后来死的人也是这两位,李渊是在大局已定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屈从于现实,封李世民为太子。

但是,政变前夕,秦王府的幕僚们给李世民举舜的例子有点问题。

舜是屡次被自己的父亲迫害,而不是被兄弟迫害。幕僚们如果是建议李世民仅仅对李建成和李元吉动手,举这个例子岂不是很不恰当?

结合上一条分析,李渊很有可能是被划船,那么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要控制的人,首先是他的父亲唐高祖李渊。只要控制了李渊,其他都好办了。就算李建成和李元吉能够从玄武门逃脱,后续兄弟三人兵戎相见,也有的一打。秦王的军事指挥才能高超,秦王府的人才储备丰富,就算刚开始会处于下风,但是秦王府的后劲更足。

但如果控制不了李渊,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如果不妥协,调集兵力讨伐李世民,李世民将会非常被动。

弑君杀父,犯上作乱,这些罪名就会扣到脑袋上,在人心向背上会处于下风。

在军事上,还有两个最能打的人李靖和李勣态度模糊,如果他们选择李渊阵营,对李世民会很不利。

这样分析下来,先控制李渊应该是李世民的最优解。我都能想明白的事情,李世民应该更能想明白。

第四,史料的真实性。

为什么史书上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存在这么多逻辑漏洞和疑点?是不是有人篡改过?

这个可能性很大,几乎可以确定我们现在看到的两唐书和资治通鉴对当时事件的记载并不十分准确。

君主专制制度虽然在中国持续了两千多年,但是君主并不是可以毫无顾忌的为所欲为。很早以前,古人们就已经在做约束君主权力的努力。从先秦时代开始,朝廷中就设置有专门记录君主日常言行的官职,左史记事,右史记言。汉唐时期,这种官职叫做起居令或者起居舍人,他每天记录皇帝的言行和发生的事件,文件的名称叫做《起居注》。这是后世修编史书的基础性材料,内容不能外传,皇帝本人也不能看。

《唐会要》记载,贞观九年十月十六日,李世民想要看国史,并且给自己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我想看看这些东西,为了能更好的知道我的得失,并以此为鉴。

他的这个要求被谏议大夫朱子奢拒绝了,朱子奢告诉他:陛下您想看《起居注》当然没有问题。但是,您一旦开了这个头,我担心以后的君主心胸不如陛下,他们一定会隐恶扬善,而忠实记录的史官难免不受刑罚。这样,史官为了避祸,只好文过饰非。那么,千载以后就没有实录了,这就是为什么君王不能看的原因。

李世民吃了闭门羹,但是对这件事一直念念不忘。

《旧唐书.褚遂良传》记载,褚遂良担任谏议大夫兼起居令的时候,李世民向他暗示想看《起居注》,褚遂良告诉他:“《起居注》记录的是君主的言行和作为,善恶都记。这样可以让君主有所鉴诫,避免他们做出不法的行为。”李世民又问:“如果朕做错了事情,爱卿也会记录吗?”褚遂良回答他:“这是我的职责,陛下您只要做了,我就会记。”这时黄门侍郎刘洎又在旁边补了一刀:“就算褚遂良不记,天下人也会记的。”史书记载,“太宗以为然”。或许还会拍拍他俩的肩膀说:“好,干得不赖!”

又吃了一次闭门羹,但是李世民还不死心。

机会来了。

《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十七年,由房玄龄、许敬宗编纂的唐高祖李渊和当今皇上李世民的实录完成了,他们呈上御览。李世民看到有关玄武门之变的记载“语多微隐”,下令“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语多微隐”的意思是很多事情说得含含糊糊,藏头露尾,容易让人浮想联翩。李世民下令“削去浮词,直书其事”,意思是让房玄龄和许敬宗删掉一些含糊的词句,直白的写玄武门的事情,不给后人留下想象空间。

《旧唐书.许敬宗传》写的更直白,开头就先给许敬宗定性说,许敬宗自从编修国史,“记事阿曲”,也就是不尊重事实。内史舍人封德彝评价他说:“善心之死,敬宗舞蹈以求生。”意思是说,许敬宗这个人良心大大的坏了,靠取悦(皇上)来求生。许敬宗对他怀恨在心,后来给封德彝立传的时候,就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给他捏造了不少坏事。

许敬宗这个人在修史方面劣迹斑斑,亲属、关系好的、给自己送过礼的,他就多写甚至是编造好事,少写或者不写坏事;跟自己关系不好的、得罪过自己的,就捏造罪行。

对高祖、太宗两朝实录的编写上,传记上也有相关记载,说之前修的两朝实录,既详细又直观。许敬宗根据自己的好恶进行了改写和删减,当时的人都很鄙视他。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既然许敬宗人品这么差劲,为什么唐太宗还要让他来修国史?

这正是人性的阴暗面,李世民用的就是他不讲原则的处事方针。这跟某些领导喜欢用一些狗屁不懂、无知者无畏的人来做事是一个道理,这些人能帮他们做那些他们无法摆在明处做的事。

大量的史料证明,我们现在看到的关于玄武门之变的史书,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了,经过多次删改,存在这么多疑点和漏洞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五,如何避免李元吉式的悲剧。

纵观整个玄武门事件,可以看到李元吉死的很憋屈,如果李建成或者李渊哪怕听从了他的仅仅一个建议,那么大唐帝国的历史就会被改写。

遗憾的是,他的几次具有决定性的建议,李建成和李渊都没有采纳。李元吉只能承担最后的悲剧结局,眼睁睁的看着李世民一箭射死太子,绝望的接受尉迟敬德从背后射来的那支冰冷的雕翎箭。

我想他死的那一刻肯定会怨恨自己的大哥和父亲,为什么当初不听自己的话?他或许还会有一丝悔恨,自己所托非人,为什么不改换门庭或者干脆退出竞争,做一个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富家王爷难道不好吗?

从李元吉的死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年轻人跟对领导很重要。如果跟错了领导,自己能力再强,思维再缜密都于事无补,因为你做不了决策。如果及时发现自己的领导不行但是又没有能力更换,那就保护好自己,并自求多福。

玄武门之变结束了,在事后的处理上,显示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以及皇家冷血无情的一面,太子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全部被杀,齐王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全部被杀,这俩人绝户了。

与这俩人的遭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尉迟敬德的建议下,太子和齐王手下的幕僚、将领以及随从百余人统统被赦免。

玄武门之变三天之后,也就是农历六月初七这一天,李渊封李世民为皇太子。李渊下诏说:“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

最后一句话,说明了本质问题,那就是皇上已经成了摆设了。国家事务都有太子来处理,处理完了之后,礼节性的通知皇上一声就可以了。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李渊宣布退位,传位于李世民,自己做太上皇。

历史上,只有在皇位继承发生极端情况的时候才会出现太上皇这一特殊的工作岗位,乾隆皇帝除外,他是在作秀,并且实权在他手里,嘉庆只是摆设。

所以中国历史上的太上皇并不多,而唐朝就独占四席,如果武则天也算太上皇的话就是五席。不得不说,李渊和李世民在皇位继承方面为后世子孙们做了一个不太好的榜样。

同一天,李世民在东宫的显德殿举行登基仪式,正式登皇帝位,大赦天下。次年改元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开始了。

李世民之所以在东宫继位,是因为太上皇还在太极宫生活。

即位之初的李世民端坐在东宫显德殿中央的座椅上。

此时内患已平,大哥和四弟再也威胁不到自己了,父亲也深居太极宫不再过问政事,过上了悠闲自得的太上皇生活。

此时的李世民内心泛起一丝喜悦,他终于成为大唐帝国的第二位皇帝,并且他有自信比父亲干的更出色。

他的内心深处还有一丝忧虑,那就是自己的皇位来的太血腥,他无法知晓后世的人将如何评价自己。

他很在乎在这一点。

既然有些劣迹已经抹不掉,那么我只能做出更大的功业来冲淡这一切。

李世民或许在想,如果我不是这个庞大帝国的主角,我的一生或许就跟普通人一样匆匆走过;但是现在命运既然选择了我,那我就只能努力把这片土地变成理想国。

但是,他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考虑这些,因为他看到了塞北正在扬起的片片烟尘。

突厥人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