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37年湖南堵塞洞庭湖,为何荆州及湖北人民反应激烈?

 零壹贰012 2021-06-29

1934-1937年湖南单方面修筑洞庭堤垸,并堵塞长江四口藕池、调弦、松滋、太平。激起对岸湖北沿江二十余县百强的责备。因为洞庭湖自古就是长江最主要的分流泄洪功能区之一,如果洞庭湖一旦堵塞,对岸荆沙、咸宁、武汉等地将会饱受洪水之患。

1937年湖南堵塞洞庭湖,为何荆州及湖北人民反应激烈?

从上面的地图可以看到,洞庭湖界于湘鄂两省之间,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调弦1958年已封堵)四口,与长江相通。南有湘、资﹑沅、澧四水汇入。从整个长江流域来看,洞庭湖就像一个大水袋,不仅接纳湖南四水,而且吞吐长江洪水,是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人们称洞庭湖为“天下之胃”

而荆江一带,有“九曲回肠”之势,从枝江到监利,长江弯弯曲曲,然后忽然北上,形成了长江中游最为险峻的一段。

一个是“胃”,一个是“肠”,要是胃堵住了,那肠肯定要“爆”。

在刚刚过去的1935年,对岸的荆沙就发生了巨大的洪涝灾害,松滋、江陵、石首、监利、洪湖无一幸免,农业、房屋损失惨重,灾民更是不计其数。(此次特大洪涝灾害将在后面为大家仔细介绍。)

1937年湖南堵塞洞庭湖,为何荆州及湖北人民反应激烈?

湖北二十余县联合通电,坚决反对

所以,此次事件直接导致湖北沿江二十余县居民的集体担忧。1937年2月15日,湖北二十余县全体机关法团,联合通电,坚决反对,并请当时的国民ZF予以制止。

湖北方表示:湖北地势低洼,长江直贯首尾,沿岸二十余县,以堤为命,尤其是洞庭湖对岸荆州更是连年水患。古时候的九穴十三口古道不能全部恢复,目前仅仅依靠藕池、松滋、太平、调弦这四个长江口引长江水入洞庭。如果一旦堵塞,将会给对岸人民造成极大的危险。

1937年湖南堵塞洞庭湖,为何荆州及湖北人民反应激烈?

长江和洞庭湖交汇处

并表示四条河流为天然河流,不是湖南的私人产物。希望湖南设身处地为对方想想,如果湖北在荆州监利段长江中建设巨坝,使城陵矶段长江水不能向下游流动,湖南方面能否容忍呢?

希望疏通四个长江口,废田还湖,疏浚江床,一起为抗击水患而努力。

正当抗争之时,监利车湾江堤崩溃

1937年2月27日,经过沿江二十余县民众的抗争,问题逐步扩大,连武汉及湖北省方面都加入进来。正当大家准备在3月7日,召集各县市同乡会代表,开联席会议,商讨应付办法之时,监利车湾江堤忽然崩塌。

监利车湾江堤在当时,是一条极其重要的大堤。该提横阻长江,是监利、沔阳(现在的仙桃)、汉川、嘉鱼、汉阳等地唯一的保障。它的重要性不亚于钟祥的遥堤,荆州的万成(荆江大堤),经过历年的修建,在当年可是耗费了不少的资金。

然而春季涨水,遭回流冲刷,江堤突然崩塌,更是引起了沿江民众的担忧。

1937年湖南堵塞洞庭湖,为何荆州及湖北人民反应激烈?

荆江大堤

政院调停,各方协调商讨对策

在对岸抗争之时,洞庭湖这边也没有闲着,仍然在开工赶筑天祜垸。当时的天祜垸已经修建成长约百里,范围甚广,每天都有万余工人在工作。同时,太平、藕池、调弦这三口已经测量完工,松滋一口正在测量中。

一边是激烈反对,一边依然我行我素。 1937年3月7日,该事件已经惊动了时任行政院长的蒋介石,行政院遂严令时任湖南省ZF,停止修建垸提,堵塞四口工作,以免纠纷扩大。此次事件交给当时的全国经济委员会处理。

3月19日,当时的内政部、财政部、实业部三部代表,加上湘鄂两省代表和全国经济委员会代表,在南京举行联席会议,商讨解决对策。

会议表示,洞庭湖修建天祜垸,堵塞长江四口,将会导致长江改道,洞庭湖北迁,关系整个长江流域的水利问题,也不仅仅湘鄂两地之间的事了,所以在希望湖南方面必须慎重。所以会议决定停止湖南方面天祜垸的兴建。

但是到了1944年,该案再起......

1937年湖南堵塞洞庭湖,为何荆州及湖北人民反应激烈?

两地之争的根本缘由:南北之争和舍南救北的主流思想

那么很多小伙伴就有疑问了,湖南方面为什么要修建天祜垸,堵塞长江四口呢?

因为到了明末清初、民国时期,长江水患严重。北岸修建堤坝就会造成洞庭湖区水患频发;南岸建垸围垦就会导致荆江大堤防洪形式严峻,都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洪水侵害。

而自古以来,舍南救北就是当时的主流思想。首先洞庭湖像一个无比巨大的肚子一样横立在湘鄂之间。从长江中游的防汛考虑,要保证富裕的江汉平原上千万亩耕地和武汉三镇的安全,找不到其他调蓄洪水的湖泊。

1937年湖南堵塞洞庭湖,为何荆州及湖北人民反应激烈?

其次,从历史文化来看,荆州是我国历史上的军事重镇,也曾是封建时代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清后期到民国时期的沙市、汉口又是国内仅次于上海的工商大都市。

最后湖北的江汉平原比湖南的洞庭湖平原开发得要早,经济地位相对重要,自然在当时人民心中地位更高。这就是当时舍南救北思想的主要产生原因。

但是,在清后期,洞庭湖平原经济进入全新阶段。康熙年间,湖北粮仓主导地位让位于湖南,乾隆更是将“湖广熟,天下足”改成“湖南熟,天下足”。康熙二十四年(1685),全国田地6078430顷,湖南138923顷,但到了雍正二年(1724),全国田地6837914顷,湖南就占305276顷,人口也增长了一倍以上。

至此,清中后期发展起来的洞庭湖平原经济正式超过江汉平原经济,也大概从那个时候开始,荆州的地位就开始被岳阳逐渐追赶上来了吧。其实归根结底,两个垸田经济之争才是导致上述事件的主要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