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家破产倒闭、千家网点关停,银行业如何抢滩银发经济、破局创新?

 AgeclubDOC 2021-06-29

继保险机构之后,银行或将成为布局养老主力军

AgeClub线下活动丨退博会同期活动:第五届中国老年行业商业创新大会、退休美好生活专题论坛、第四期商业访学团火热报名中!

撰文丨吴诗雪

编辑丨陈苗

前言:

银行业近年来释放出了一些“疲乏”信号:

2020年的银行业数据显示,农商行和城商行的净利润都出现了两位数的下滑比重,民营银行百信银行亏损3.88亿元;

银行网点缩减的新闻不断。2019年,六家国有大行网点合计减少836个,同时,六大行员工数量合计减少了1.15万人。截至2020年7月,当年全国共有1730家商业银行网点终止了营业;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四家银行破产倒闭,最近一次,是2020年破产的包商银行。

银行业竞争激烈,中小银行为了生存选择“报团取暖”、合并重组;国有大银行也在积极创新,寻求破局。

作为金融主力人群,银发族成为各大银行、金融机构争夺的主力。如今,在老龄化加速的大趋势下,银行更加积极地适老,加速、加大、加深在养老领域的布局。

其中一个明显趋势是,国内的银行业开始加大布局养老金融的力度。

在养老金融这条赛道上,数家银行推出了自己的方案,如建设银行构建的“养老金融生态圈”;中信银行提出落实“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享、老有所游”六大目标;中国银行的“养老金融特色网点”等。

6月16日,国内五大国有银行之一的交通银行正式对外发布“交银养老”金融战略行动计划20条,开始整合旗下银行、保险、信托、基金等资源同时发力养老金融;同日,正在冲刺A股IPO的上海农商行也推出其自身的养老金融品牌——“安享新生活”......

继保险机构纷纷抢滩养老社区之后,银行也开始加大力度深度参与到养老市场中去,无论是提供养老金融产品,还是延伸养老服务、参与养老产业投融资,银行其实都具备先天优势,也有望在完善我国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老年群体金融需求爆发

银行可提供多样化服务

融360维度对金融消费者的调查显示,75%的60后、79.31%的70后受访者表示,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增加了接受银行线上服务的频次。在用户个人数据搜集、使用和保护等问题上,60后同意让银行获取更多数据的意愿更高,受访者比例达到37.5%。

而招商银行发布的《时间的价值——2021年长期价值投资发现报告》显示,长期价值投资客户中,年龄在55岁以上的长者收益最大,平均持仓收益率高达83.43%。“银发族”与客户经理的关系更密切,对资本市场的波动更淡定,对长期价值投资理念更认可。

种种信息表明,老年金融客户是金融机构主力增长人群,他们对待理财的态度已经越来越开放,愿意学习和接受创新金融产品。同时,他们在消费上也表现出一些特点,如注重财富保值增值、偏好安全性的投资、习惯柜台人工服务、渴望学习相关金融知识等。

根据老年人的主要金融需求——储蓄存款、支付结算、投资理财、保险需求、融资需求等,我们列出了服务于这些需求的机构,可以看到,在各类需求中,银行基本上都可作为主要服务机构,满足老年人金融需求。这表明,银行有望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提供更差异化的产品。

事实上,目前银行所提供的各类服务也已经涵盖了老年人需求的方方面面。

交通银行在这方面已经打出组合拳,6月16日,该行发布“交银养老”金融战略行动计划20条,在养老金融方面,交行将全面参与养老第三支柱建设,丰富基本养老保险服务内涵,打造全链条养老金服务能力。

在养老财富金融方面,交行将集合集团内外部资源为'未老’和'已老’人群对应研发丰富多样的理财、基金、保险、信托产品,创新长周期养老财富管理,不断优化养老金融线上服务体验,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借助集团全牌照资源,将加大养老产业投资力度,将充分发挥集团保险、信托、资管资金长期投资优势,支持旗下子公司联合社会资本设立、参投养老产业基金,共同支持养老产业发展。这也为银行未来参与到养老社区建设中提供了借鉴。

上海农商行推出的养老金融服务品牌“安享心生活”则成为区域中小银行参与养老金融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该行覆盖户籍老年客群数已突破300万人,占全上海户籍老年人口半数以上。

截止去年末,上海农商行在上海108个乡镇中布设网点约360个、覆盖率98.1%,其中32家网点为上海银行业敬老服务网点。而布局养老金融,该行也选择从升级养老概念的基层网点出发、从市民金融入手来“解题”。

银行是参与养老金融建设的重要主体

1、养老金融蓝海亟需银行等正规军入场

专家估计:未来5年,养老保障市场规模或突破10万亿元。对于这片蓝海,不仅保险机构,基金、银行都想加入进来分一杯羹。

相较于其他金融机构,银行进入养老金融稍晚,直到今年才纷纷加大养老金融领域的布局。

在此之前,很多金融机构均推出了类型不一的产品,带有“养老”二字的产品也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注意。产品热潮之下,养老金融市场缺乏顶层设计所带来的问题却在逐渐暴露。一些所谓的养老金融产品,其实是披着“养老”外衣的短期投资工具,并不真正具备养老功能。

另一方面,由于监管层面对养老金融产品并无统一定义,很多产品在对标欧美成熟市场时,由于期限短、流动性强、无法体现“长期养老”的属性,在收益的稳健性及跑赢通胀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例如,很多银行理财子公司推出养老概念的理财产品,虽名为“养老”,但从养老理财产品的期限看,只是较一般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限稍有加长,为3至5年。

与此同时,一些一二线城市也出现了“养老骗局”,让监管层和金融机构都意识到培育正规养老金融的紧迫性。

而坐拥无数老年客群的银行,无疑是最应该向这块市场发力的正规军。

2、银行有望在三支柱保障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2020年10月,银保监会做出大力发展第三支柱的政策指引,提出养老金融改革“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一方面,坚持正本清源,研究明确养老金融产品的标准,按照“名实相符”的原则,对不符合标准各类带有“养老”字样的短期金融产品坚决予以清理。

另一方面,稳步推进创新试点,选择少数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先行开展养老金融试点,支持相关机构发展体现长期性、安全性和领取约束性,真正具备养老功能的养老金融产品,包括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专属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等,力争通过示范引领,为养老金融全面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今年全国两会,不少代表委员们也热议养老金融。从顶层设计出发,完善养老三支柱保障体系建设,对养老金融的规则、各类养老金融产品的标准、养老金制度的设计等方面加以规范和创新。

此前普益标准报告指出,商业银行在养老金融市场的优势在于,资本实力雄厚、规模体量较大,信用基础强;网点覆盖面广,拥有数量庞大的客户群体,获客渠道更为广泛;经营理念相对稳健、安全,在账户管理、服务渠道、客户资源、产品配置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更能满足养老资金管理的要求。

业内人士建议,助力银行业创新,可以将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账户作为现有一、二、三类银行账户,以外的单独账户进行管理,支持全流程现代化,将商业银行提供个人投资工具,纳入个人养老金账户的管理机构的范围。

银行+养老:

产品服务创新及养老产业发展

1、银行及理财子公司推出真正“为老”金融产品

银行养老理财产品是指由商业银行设计发行的,通过采用合理的资产配置策略,追求养老资产长期稳健增值,鼓励客户长期持有的银行理财产品,主要面向有养老资产储备需求的客户群体。

我国商业银行养老理财产品于 2007 年开始起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虽然体量已相当庞大,但却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银行养老理财产品细分市场体系。

2020年以来,有工银理财、中银理财、华夏理财、兴业理财、建信理财、光大理财、交银理财等多家理财子公司均发力养老理财产品,主要投向固定收益类资产,匹配中长期养老需求并且追求相对稳定收益的投资者。

通常,养老理财应当作为一种长期投资,期限在10 年及以上,目前只有极少部分产品达到该标准。

华泰证券固收团队的一份研报显示,市场现有的银行养老理财产品中,投资期限在1年以下和3年以下的产品数量占比分别为87.2%和94.0%,资产投向集中于高流动性、短期固定收益类资产,收益率较同期发行的理财产品缺乏竞争力,导致养老理财产品特色不鲜明、缺乏吸引力。

而且,一些商业银行所设计并发行的以“养老”为主题、具有养老产品特征的、或老年人专享的养老理财产品,其实本质上与普通理财产品并无多大区别,在销售对象、期限、风险等级、起售金额、管理费率、资产投向及投资比例等方面均雷同。

因此,2020年 9 月份,监管机构针对养老理财产品对银行做出窗口指导,要求现阶段不要强 调银行理财的养老属性,具体要求包括产品中不能包含“养老”字样、不能公开宣传此类产品等。

这就需要银行及理财子公司真正以养老产品进行推广,从产品设计上真正“为老”:

  • 首先,要将养老账户与普通理财储蓄账户分开管理,开发专户专用账户,进行长期养老资产规划,从养老目的出发设定一定的取用规则,避免短期收益型投资和随意挪作他用等情况,同时做好破产隔离等风险保障措施。还要对养老账 户设定专门的税收优惠等政策安排,以与普通理财相区别。

  • 在产品设计上,要通过产品创新,切实体现养老理财的本质,延长投资委托期限以实现资金长期投资的稳定性,从而更好的进行资产配置提高收益率。还可通过引入默认投资品,为缺乏金融知识的投资者进行养老理财提供便利。

  • 在养老服务上,银行可通过与保险及信托公司的合作来增加相应的保障服务,产品同过银行进行发行,可以获得投资者更高的接受认可度,从而扩大养老产品的覆盖面。

  • 此外,我国国民养老理财产品的投资意识较为薄弱,传统储蓄观念对理财投资的替代效应十分突出,这就要求银行充分发挥自身投资者教育优势,将养老群体由储蓄端引导至多元养老金融体系当中。

2、提供综合性养老服务

如今,银行已经越来越深度参与到提供养老服务中去,广泛开拓补充医疗、住房补贴、薪酬激励计划、廉洁保证金、高校医院类职业年金、新型城镇化农民养老保障等多个业务领域,着力解决影响社会民生和养老保障的难点焦点问题,满足客户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保障需求,以不断完善养老金融服务,为客户提供一揽子养老金融综合解决方案。

综合性养老服务可以包括养老金咨询、企业年金受托、账户管理、托管、企业年金集合计划、养老保障与福利计划、养老金银行理财、养老金卡等具体产品的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

中国银行推出的“个人养老联合服务计划”,联合中国银联、知名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大型金融及康养机构,以及大型传媒、互联网公司等社会各界从事养老产业的行业机构共同发起,在账户、产品、权益、渠道方面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方案,并凝聚各方力量,加大对银发产业及养老客群的服务力度。

一方面,中国银行立足自身金融服务优势,通过多元化的产品服务体系和客户权益体系,构建“银发+金融”生态场景,“量身定制”养老专属服务;

另一方面,通过整合行业资源,打造“中银长情卡”、大额存单、理财产品、养老年金保险、家族信托五大金融产品;提供预约问诊、视频医生、尊享诊疗、养老社区等康养综合服务;

投入数亿补贴,推出惠老活动,通过手机银行银发专区为老年客户提供覆盖“医、食、住、行、娱”等领域的便捷服务,如:老年大学、在线购物、健步走打卡、医保电子凭证、大字版展示、语音识别等品质生活服务及适老化智能服务。

目前,中国银行已完成100余家养老特色网点建设,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式服务体验,为老年客户提供更加便利的专属服务渠道。

3、深度参与养老产业

依托证券、保险、信托、金融租赁等公司平台优势,银行还可为养老产业企业提供上市融资等多元化融资服务。

在国家政策允许下,通过设立养老专项债务融资工具、养老产业基金、养老信托计划、养老设施租赁等,引导社会资金、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拓展养老产业资金来源。以零售养老金产品为突破口,探索发行收益稳定、安全性高、符合养老跨生命周期需求的差异化养老理财产品、养老基金。

同时,商业银行应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完善配套机制。充分利用商业银行及子公司广泛客户资源,联合保险、信托、证券等公司研发个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信托,真正满足客户养老金融需求,进一步深化银客关系,增强客户黏性。

凭借大股东国寿的资源及渠道优势,广发银行深度参与中国人寿“大资管、大健康、大养老”发展战略和“三点一线、四季常青”的养老产业布局:

  • 在资金层面,产品研发销售协同、总行架构部制精简、投贷联动项目批量落,广发银行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寿险资金支持,与短期灵活的银行资金形成互补。

  • 在客户层面,广发银行可以借股东资源,拓展大量高净值个人客户,以及政府、央企、大型国企等优质对公客户资源,与该行以年轻个人客户、中小企业为主的客户结构形成互补。

  • 在金融业务资质层面,广发银行可以综合利用保险、投资、资质管理等牌照,构建提升全金融服务能力,实现渠道交叉销售。

  • 广发银行通过合适路径深度参与中国人寿主推的健康养老品牌“国寿嘉园”养老养生社区,将金融能力嵌入养老产业投资、健康养老服务和综合金融服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