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燕儿

 新用户2223N9xr 2021-06-29




户外活动说鸟事——家燕儿

张建国  图  /  文

唤起我对家燕的拍摄兴趣(家燕不好拍也少有人拍),当是外孙女会唱儿歌的时候。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这里------”这首儿歌,我还是在姑娘刚刚会唱儿歌的那个时候跟着姑娘学会的呢。


人生太奇妙了,和姑娘学唱儿歌似曾昨日。如今,姑娘的姑娘都会把《小燕子》的歌词背得得滚瓜烂熟,并能够高水平地表演着唱给你听。


应该源于这个原因,当我与家燕相遇的时候,总有一种冲动:常常伴着快门声,耳畔响起姑娘和姑娘的姑娘演唱这首《小燕子》的旋律,旋律中有笑、有说、有掌声,欢呼声不止,欢乐声不断---

我是带着这样一种情感去观察家燕,去拍摄家燕的。我在拍摄家燕的时候,是下了真功夫的:更加细致,更加专心。


家燕,是我拍的最多图片的鸟之一。但是,却没有拍摄过一张燕窝的相片。这里有原因,有故事的。


当带着外孙女在城里楼房的雨搭下,在农村土房的房梁上,见到家燕出出进进喂鸟时,我都会给孩儿讲我奶奶给我讲的保护燕子的故事。孩子听多了,她也会在见到家燕时,对她的同学说,“保护好燕子,捅燕子窝会瞎眼睛的”。

中国人对于家燕的认知与保护,在于家燕和人的家庭更进一步的融合。


当我不比现在外孙女年龄大多少的那个年龄的时候,是个顽皮的小男孩。你说,让你说,整天看着在窗棂上穿梭不停的燕子,在自己睡觉屋里的房梁上做窝,能不好奇吗?只要你躺在炕上,仰面朝天,就能看到 那小燕张着嘴等着妈妈爸爸来喂食,那小男孩能不一探究竟吗?

一个杆儿够不着,就再换一个;再够不着,杆子就再接上一段。很努力的非要捅破它的巢,看看里面的蛋,抓出里面的鸟儿。

每每这时,奶奶都会毫不留情的折断我的棍子,屁股上打上一巴掌,赶跑我到院里去。随着我的逃脱,还会听到那句不知说过多少遍的叮嘱:“不要祸害人,捅燕子窝,会瞎眼睛的“”。


我不可能没有捅破过燕窝,还好,眼睛没瞎。但是,现在眼睛昏花是否与小时候的淘气有关?

为什么家燕会得到人们不同于其他鸟类的如此自发的保护呢?

情理只有一个,正如奶奶所说“不要祸害人”。燕子在农村已经融入了它所在的家庭之中,似家庭成员,如 屋里屋外乱跑的孩子,如自家院子里的鸡鸭。


奶奶还说过,“家里有燕窝好”。

正如这朴素的认知,世代相传,形成了每一个人家对家燕的保护意识,家燕也形成它的习性:今年它在你家住,明年它还住你家。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家燕,当是三代人的情怀。

实际,不止三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