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俄专家评论:国库能帮Alrosa脱困吗?

 钻石观察 2021-06-29

期关于俄罗斯钻石业最大的新闻,莫过于俄国家贵金属及宝石储备库(Gokhran,以下简称“国库”)从Alrosa采购10亿美金的钻石库存了。这很明显是俄罗斯力图以国家之力来拯救Alrosa于困境,但这种做法真的会有效吗?近期分析师Sergey Goryainov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值得与业内小伙伴分享一下。

提前说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比较尖锐,其中的观点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意见。我之所以分享这篇东西,是因为我个人觉得:当我们身处特殊时期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只听一部分人的意见”,而要放开思路,多听听不同人的意见——哪怕不同意。

业内对于这次国库的采购额度还是有不同说法的。有的说是5亿美金,有的说是20亿,“10亿”的观点只不过是大部分人的平均估值。没错,这只是大家的“期望”而已,并不是真实的数据。

现在的情况有点像2008-2009金融危机期间。那时Alrosa“被迫完全退出了”国际钻石交易市场,因为市场真的太差了,但是Alrosa的生产还在继续,库存还在不断堆积。国库在2008年采购了10亿美金的钻石,在2009年加购了8.72亿(这一点外界知道的不多,是根据事后的统计得到的数据)。这两笔大型采购帮助Alrosa迅速脱困,在全球钻石市场恢复之前做好了准备。

2009年末,Alrosa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钻石矿企,市场份额从原来的22%上升到29%。

相比之下,那会儿De Beers并没有得到任何国库的支持,所以市场份额从30%降到了23%,成为世界第二。

现在的情况虽然相似,但相比金融危机那会儿,已经没有了很多所谓的“乐观因素”。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2008年布伦特原油的价格是97.28美元一桶,2009年跌到了64.17美元一桶。现在要想达到那样的价格无异于做梦。如果我们考虑一下俄罗斯和OPEC的协议、糟糕的天然气市场、税收、经济下滑等多种宏观因素的话,我们就不得不得出一个结论:这次国库出手购买Alrosa库存的行为,简直算得上一次“英雄事迹”。注意,这是打了引号的英雄事迹。

08-09年间,国库能够拯救Alrosa,也让Alrosa的国际地位迅速提升。但今天再次出手,充其量只是在缓解危机,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上次采购的库存钻石,直到八年后才开始逐渐卖掉。而今天,我们基本上看不到市场的未来。所以国库的做法,无非是把库存从一个地方,移到了另一个地方而已。

这只是表面工程,没有什么实质性效果可言。

同时,俄罗斯经济的前景其实是比较黯淡的。所以我认为,当市场逐渐开始好转的时候,这笔“库存”很有可能被迅速抛售,从而造成市场的混乱。

如果真的那样,那么后果将是“致命的”。

不管怎么说,在目前的形势下,除了国库出手采购之外也真是没有别的方法能救Alrosa了。美国、中国和印度三大(下游)市场的复兴,在真正确认没有下一波疫情之前,其实是不那么稳定的。从各种迹象来看,Alrosa要在年底前恢复到疫情前的销售情况,基本不可能。

所以,国库不得不再次担任起“钻石协调者”的角色。无论是08-09的危机,还是现在的危机,根本的原因有两个:1)单一渠道崩溃,2)De Beers无法发挥垄断监管的作用。过去几十年里,De Beers还能很好地控制市场的供求,以及钻石的价格,避免出现毁灭性的动荡。但现在看来,这似乎真的快成为历史了。

所以,就像前面说的,此次国库出手相救,充其量就是个缓解,而不能解决那两个根本困境。

那么,钻石供应链中最薄弱的环节是什么呢?

是上游——矿业。

上游的特点是资金密集、规划时间长、技术风险高,这是中游(加工)和下游(零售)无法比拟的。前面说过的“单一渠道”,其实也有自己的优点,就是能通过将不断积累的市场熵值转递给看货商、切磨工厂和零售商,以此保护上游企业。

我们来看一个很有趣的现象:2007年之前,De Beers无论市场好坏都会从Alrosa购买毛坯石,以此获得市场的主导权。但2007年之后,De Beers和Alrosa基本上互不往来。所以,国库在那会儿(以及现在)都扮演了De Beers在2007年之前的角色。

很让人惊讶的一点是,无论是国库的所谓反危机解决方案,还是之前的单渠道操作手法,都让人不禁认为,我们已经回到了前苏联时代。

还记得前苏联时代是怎么操作的吗?

1)UralalmazYakutalmaz把所有的钻石都卖给了国库,并且成交价和市场完全脱钩。这种“上交国家”的做法,保证了企业能支付工资、基础建设、持续开发和社会服务等等。钻石企业是国家工业的一部分,完全透明地工作,完全不用顾及全球钻石市场的发展。

2)UralYakut的钻石也是交给了国库。

3)只有Almazyuvelir把大部分的钻石卖给了De Beers。

我们仔细想一想,当时的国际钻石市场上,所有的价格风险都由De Beers一家承担。前苏联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承担任何责任。

国家解体之后,雅库特(Yakutia)在改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和De Beers之间的协议也随之动摇。其实对于雅库特而言,De Beers才应该是最大的保障。

关系动摇之后,De Beers的持续采购一直延续到了2007年,之后就断了。紧跟着出现了两次危机,并且一次比一次严重。

所以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不把现在这种临时的解决方案,变成一套持续的、可靠的解决机制呢?

虽然有人说,如果只依靠类似De Beers这样的大公司来协调市场,就有点儿像退回到计划经济时代。但反观国库采购Alrosa库存这个举动,跟所谓的自由市场又有多大区别呢?

有些时候,我们脑子里所谓的“新事物”,其实都是被人遗忘的旧东西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