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鱼类嗜子宫线虫病:常见鱼鳞下红色线状虫体的寄生虫性蠕虫鱼病

 水花鱼刘文俊 2021-06-29

专注水产,深耕养鱼第一线,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奉献实用养鱼信息!欢迎您的光临!

鱼类嗜子宫线虫病,寄生虫分类学上属于蠕虫类线虫纲,是由嗜子宫属的线虫寄生于鱼的鳞片下、鳍等处引起的一种寄生虫性鱼病。鲤红线虫主要危害鲤鱼,雌虫一般盘曲寄生在鲤鱼的鳞片下面,使鳞片隆起。此虫经常在鱼的鳞片下蠕动,破坏鱼的皮肤,吸取鱼的养分,引起皮肤发炎和充血出血。严重时可能造成肌肉发生腐烂现象,从而使病鱼死亡。此病主要危害2龄以上的鲤鱼和产卵亲鱼,流行季节一般为春季或非高温季节。

(尾鳍上寄生的嗜子宫线虫肉眼观察到鳍条上、鳞片下或眼眶内有红色线状虫体即可诊断)

病原

我国发现的种类较多,常见的如寄生于鲤鱼鳞片下的鲤嗜子宫线虫,寄生于鲫鱼鳍上的鲫嗜子宫线虫和寄生于乌鱼鳍上的藤本嗜子宫线虫。基本以鲤嗜子宫线虫危害最大虫体一般均为血红色,两端稍细,似粗棉线。

症状

虫体主要寄生于鳞片下。同时,经常蠕动,造成皮肤损伤,使鳞片隆起,皮肤发炎出血,进而引起水霉菌的继发感染。病鱼食欲减退、消瘦,虫体寄生部位的皮肤肌肉充血发炎,鳞片隆起,有虫体寄生的鳞片呈现出红紫色的不规则花纹,轻压无水流出将鳞片翻干,可见盘曲在鳞囊中的红色的棉线状的虫体。

鲤嗜子宫线虫的虫体寄生处,组织充血、发炎、溃疡甚至坏死。并在病灶处可见红色虫体盘曲其中。病鱼眼窝中有大型虫体,清晰可见。鲤嗜子宫线虫的雌虫一般盘曲寄生在鲤鱼的鳞片下面,其上并有特殊的花纹,使寄主鲤鱼鳞囊肿大,鳞片松散、竖起,并导致鳞片脱落,这是主要明显症状;嗜子宫线虫的寄生处常导致鳍条充血,鳍基部发炎,鳍条破裂。

(黄鳝嗜子宫线虫病)

图1 鳝鱼体表出现明显突起,肛门发炎外翻
图2 鳝鱼性腺处可见虫体寄生
图3 鳝鱼腹腔内可见虫体寄生症状

(视频1)

尾鳍上寄生的嗜子宫线虫,可将病鲫鳍条展开,对光用肉眼观察,可见红色的虫体。虫体在鳍条间与鳍条平行。将鳍条撕开,虫体即可暴露出来,见血红色棉线状的虫体即可确诊。鲤嗜子宫线虫雌虫寄生于鲤鱼鳞片下,血红色,长10-13.5毫米,呈两端稍细的粗棉线状。体表有许多透明的乳突。雄虫寄生于鲤鱼的鳔内,鳔壁和腹腔内,虫体细如发丝,体表光滑,透明亮色,长3.3-4.1毫米。

(嗜子宫线虫就是这种红色的,像蚯蚓一样的寄生虫)

雌虫一般均为血红色,两端稍细,似粗棉线。嗜子宫线虫雄虫寄生在鱼的腹腔或鳔内,乳白色,雌虫寄生在鲤鳞囊内;嗜子宫线虫的雌虫寄生于鲫鱼的尾鳍鳍条间膜内,雄虫也寄生在腹腔和鳔内。

(视频2)

一句话总结:嗜子宫线虫,雌虫主要寄生于鲫鱼尾鳍的间膜内,偶见于背鳍、臀鳍及腹腔。虫体血红色,体表布满排列不规则的透明疣突。雄虫很小,寄生于腹腔和鳔内。

嗜子宫线虫生活史

本种线虫为胎生,鲤鱼为终来宿主,萨氏中镖水鳋等大型剑水鳋为中间宿主。成熟雌虫钻破宿主皮肤,一部分虫体侵入水中,由于渗透压的作用,体壁和子宫破裂(故名:嗜子宫线虫),有资料显示幼虫散落水中被剑水鳋吞食,在剑水鳋体腔中发育,剑水鳋被鲤鱼吞食后,幼虫钻到鲤鱼体腔中发育,雄虫寄生在鳔内,鳔壁和腹腔内,雌虫则移行到鳞片下发育成熟。幼虫通过肠壁钻到鲤鱼腹腔中生长发育。雌、雄虫在腹腔或鳔中交配,雌虫迁移到鳞下,或者尾鳍等处发育、成熟。

(分离后的虫体)

嗜子宫线虫一般6月份之后,母体完成繁殖,鱼体表就不再有虫体。因此,根据嗜子宫线虫的生活史,所以如果只有少量的鱼患有该病,不用过于担心,6月份之后就消失了!

(感染的尾鳍)

防治

(1)用生石灰带水清塘,以杀灭幼虫。切忌用茶饼,因茶饼不仅不能杀死幼虫,还可延长其寿命。

(2)2%食盐水溶液洗浴10-20分钟。

(3)用1%高锰酸钾或碘酒涂擦病灶部位,需注意防止药液流进鱼鳃眼眶内。

(4)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池水呈0.6毫克/升浓度,使虫体死亡脱落。

(5)用10%聚维酮碘,用量250ml每亩,稀释全池泼洒。聚维酮碘对伤口有聚合作用,促进寄生处伤口的愈合。

(6)施用杀灭寄生虫专用药物。

(视频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