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送别(李叔同《送别》)

 平治天下行 2021-06-30
李叔同:人生最好的活法,前半生拿得起,后半生放得下



​​者:洞见·安娜贝苏

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瓦上霜。

他出身富贵之家,父亲曾是津门首富,一出生,便含着金汤匙。

他才高八斗,音乐、绘画、戏剧样样精通,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奇才。

然而,他却在鼎盛之年,转身遁入空门,与青灯古佛相伴。

他,就是李叔同

李叔同这辈子,置身过声色犬马的繁华,有过恣意纵情的豪迈,也面临过曲终人散得无常。

看完他跌宕起伏的人生,才发现一个人最好的活法不过是:前半生拿得起,后半生放得下。

01

1880年,李叔同出生于天津的一个巨富家庭。

父亲李筱楼,进士出身,曾官至吏部主事,后辞官承父业经商,生意越做越大。

李叔同出生那天,有喜鹊衔松枝至,家里人都认为这是天降祥瑞,李家三公子,以后必是栋梁之材。

他也的确没有辜负众人的厚望。

他天资聪颖,五岁诵读名诗格言,六七岁时攻读《昭明文选》,11岁习《四书》,“年十三,辄以篆刻和书法名于乡。”

然而他的内心,却是悲苦的。

因为母亲出身卑微,他自小便见惯富贵人家的薄情,他懂母亲的孤苦,因而想凭一己之力,撑起母亲和自己在家中的地位。

不幸的是,父亲在他5岁那年去世了,失去了庇佑的母子,生活每况愈下。

那时李家的繁华,似乎与他并没有什么关系。

每当镖局把成箱的盐银浩浩荡荡送来时,院子里人声鼎沸,母亲只能携年幼的儿子远远观望。

他26岁时,母亲离世,当李叔同从上海运送母亲遗体回李家时,却被告知“依旧规,外丧不进门”。

这是李叔同最窘迫也最痛苦的遭遇。

早就痛恨旧规的李叔同,愤而为母亲举行西式葬礼。

一架钢琴,一个礼堂,一篇悼词,他请来400人着黑衣,庄严从容,送完了母亲最后一程。

母亲的离世,抽去了他赖以寄托的心理支撑,也让他顿悟了世态人情和世间因缘的真相。

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瓦上霜。”

这是李叔同年少时最为深切的感受,亦成为贯彻他一生的信念。

02

后来,这个在原生家庭郁郁不得志,科举之路又屡屡受挫的少年,一头扎进了滚滚革命浪潮。

奈何他振臂高呼“老大中华,非变法无以图存”支持的维新变法,只维持了短短百天便宣布失败。

李家人因担心受牵连,让他搬出,李叔同于1898年10月,携眷迁居上海。

在上海,李叔同度过了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应好友许幻园邀请,李叔同住进城南草堂——被称作是红楼梦中宅院的地方。

那时,李叔同与许幻园,袁希濂、蔡小香、张小楼义结金兰,号称“天涯五友”,几人志同道合,常于城南草堂一起讨论诗词歌赋。

然而很快,被看作是大观园的城南草堂,变成了落寞驿站。

先是许幻园夫人宋梦仙离世,大观园失了女主人,气象颓然了几分,许幻园扶着亡妻的棺木,几乎一夜白头。

再后来时局动荡,金融危机爆发,好友许幻园投资股票的一百万两银子人间蒸发,只得抵押城南草堂给英国人。

一个黄昏,许幻园站在门外与李叔同告别,“我家破产了,我要暂时离开上海,后会有期吧……”

李叔同追出去,只看见苍茫大雪,他独自在雪中伫立良久,返身伏案写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短短数句,写尽人间悲欢离愁。

生逢乱世,谁也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彼时,母亲已然不在人世,好友纷纷散落,经历繁华极盛,又看过生命至哀,李叔同第一次对这个世界,萌生了退意。

再后来,李叔同天津老家破产,他东渡日本回国,经历失业又就业,暂在杭州安顿下来,于杭州师范学校教授图画与音乐。

那时他常与好友夏丏尊几人于湖心亭吃茶,偶尔记忆过去,总觉踌躇满志,故人已远,旧事亦难再提。

此时夏丏尊一句玩笑话点醒了他:“像我们这样的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好的。”

李叔同当下动念,先是带着棉袍棉鞋和一些简单物品去了虎跑山,实行断食计划。

后又给徒弟刘质平写信:“拟于数年之内入山为佛弟子……现已陆续结束一切。”

彼时,日本妻子尚在等待一个脱胎换骨的他,却不曾想,等来的即将是一场永别。

03

清晨,薄雾西湖,水面波澜不惊,他伫立船中,佛俗两界,水陆相隔。

日本妻子雪子轻声唤道:“叔同——”,话音未落,泪水早已打湿衣衫。

“叔同已死,你看见的是弘一。”

“弘一法师,请你告诉我什么是爱?”

弘一法师淡然答道,“爱,就是慈悲。”

言罢他转身离去,没有再回头。

1918年,38岁的李叔同,身披海青,带着几件随身物品,于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弘一”。

他的放下,是真正彻底地放下。

他给母亲上完坟,将所有收藏的书画、金石等物品,都送给友人,所有钱财,分别寄给天津的家室和日籍妻子,与其诀别。

从此,世间再无李叔同。

此后20多年间,弘一法师行游各地,锡杖芒鞋,经常自己挑着行李;他严守“过午不食”,生活极为清苦。

好友夏丏尊后来曾与弘一见过一面,“破席子摊开,里面是旧被子,两三件衣服卷起来便是枕头,这便是弘一所有的行李。”

午时,夏丏尊为弘一送去斋饭,他不敢做得丰盛,只两碗素菜一碗饭,弘一却坚持退回了一碗。

看似身心极苦的弘一,内心却很澄明,他虽告别红尘,却仍以入世之心,传经布道,弘扬佛法,救助百姓。

黄卷青灯,晨钟暮鼓,此去光阴几十载。

他将失传700多年的南山律宗发扬光大,终成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他不沽名钓誉,有一次到青岛讲律,讲完便闭门谢客,市长设斋邀,他一句“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而婉拒之。

他这一路走来,自有他的坚守,不求名不求利,只求心愿达成,渡人亦渡己。

佛家有言:“出之幽谷,迁之乔木,返璞归真,人格圆满。”

人这一生,总被各种欲念惑于心,为各种关系困于情,拿起时心有戚戚,放下后又诸多怨悔。

人人高喊断舍离的今天,又有谁真的能像弘一般,真正顿悟然后决然远离繁华呢?

或许,情到最深处,便是薄情,最好的拥有,莫过于放下。

04

李叔同的一生,是才华横溢的,底色却是悲凉的。

然而他依旧在以自己的方式,爱着这个世间。

他做音乐时,出版发行《音乐小杂志》,成为中国第一本音乐刊物;

他做话剧,创办春柳社,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话剧团。

他钻研篆刻,成立乐石社,他写书法,又成民国最著名的书法家。

在艺术造诣上,他用自己的一世,活出了好多人的几辈子。

待人处世,他极为赤诚专注。

年少时看顾母亲,中年时照顾家庭,李家破产后,李叔同换过多份工作,每月俸禄到了账,他都会分别寄往两个家庭,维持妻儿的开销。

他教学极为认真,“一小时课,要准备半天;讲课的时候,一分一秒都控制得很牢,绝不浪费半点时间。”

他爱护自己的学生。

得意门生丰子恺跟领导大打出手,他抹下面子去求,就为了保住学生的前途。

最珍视的徒弟刘质平,因为经济拮据无法完成学业,他硬是在自己的一百零五元工资里,省下二十元负担他的学费。

并说,“这些钱是赠与你的,将来不需要你归还”,让徒弟安心求学。

正是李叔同这份对艺术的追求及待人的赤诚,才使得那时候的文艺界人才济济,漫画家丰子恺、音乐才子刘质平、国画大师潘天寿……

他曾在这世界短暂驻足,发光发热,却又在一切尘埃落定后,放下了这一切。

于丹曾说:“生命中的那些红尘过往、意气飞扬,从来就不会消散。

它们深深镌刻在历史的深处,珍存在后人的记忆中。

我们用整个前半生去拿起,也将用全部的后半生去放下。”

人生在世,拿得起是一种能力,放得下是一种修为。

1942年10月13日,62岁的弘一法师,于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圆寂,留下“悲欣交集”四个字。

短短四个字,也道尽了他的一生。

悲红尘俗世欲念之苦,欣内心世界自在安然。

年少时他渴慕爱情,一腔热血追寻理想,照顾家庭,站上讲台,将自己的使命全数承担。

中年后他参透一切,斩断情缘决绝离开尘世,后半生一盏孤灯布衲芒鞋度余生。

入世时,全情投入;出世时,了无牵挂。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前半生拿得起,拿起的是希望和责任;后半生放得下,放下的是虚名和执着。

这是一个人最好的活法。




​----------------------------------------------

送别

李叔同《送别》29个含义

  • 李叔同《送别》
  • 1915年李叔同创作歌曲
  • 骆宾王诗作
  • 杨凭《送别》
  • 杨凝《送别》
  • 无名氏《送别》
  • 蔡琴演唱的同名歌曲
  • 唐朝乐队《送别》
  • 王维五言古诗
  • 曹芙嘉演唱歌曲
  • 刀郎演唱歌曲
  • 2013年电影《厨子·戏子·痞子》主题曲
  • 周传雄演唱歌曲
  • 李白的诗词
  • 唐朝王之涣诗作
  • 电影《怒潮》的插曲
  • 注解
  • 唐代高适诗作
  • 电影短片
  • 陈绮贞演唱歌曲
  • 孙楠、爱宝演唱歌曲
  • 铁热沁夫演唱的歌曲
  • 靳尚谊创作油画
  • 范云诗作
  • 唐代鱼玄机诗作
  • 孙露演唱歌曲
  • 侃侃演唱歌曲
  • 汉语词语
  • 席慕蓉《送别》
收起

《送别》是弘一法师出家前所作送别歌,也是送给挚友许幻园的歌曲;曲调极为优美、非常好听,相信看过电影《城南旧事》都不会忘记这首优美的歌吧!

作品名称送别

创作年代1914

文学体裁

作 者李叔同

    原文

    《送别》 弘一法师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作者简评

    李叔同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 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祖籍 浙江· 平湖),1942年九月初四圆寂于泉州。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 艺术家、 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同时,他在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作为高僧书法,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佛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佛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质与浪漫。

    八大山人笔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讽刺的意味是显而易见的,他的画作实在为一种发泄,是入世的,并未超然。比之他们,弘一逃禅来得彻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尘外,要为律宗的即修为佛而献身,是一名纯粹的佛教大家。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

    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送别的作曲及解释大意

    《送别》曲调取自 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奥德威是“奥德威艺人团”的领导人,曾写过不少艺人歌曲。

    李叔同留日期间, 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于1914年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骊歌中的不二经典。沈心工也曾根据《梦见家和母亲》写过一首《昨夜梦》,但最终没有抵得过李叔同《送别》的光芒。

    由于这首诗无上的艺术成就,所以在很多地方都对它有所引用。

    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与李叔同的《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首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李叔同的《送别》,也是送别挚友许幻园的原创作品。表达了李叔同对在上海“天涯五友”“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情感,李叔同与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为社会风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 二次革命失败、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会变幻,导致许幻园家中的百万资财和家业荡然无存,离别时,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写于此歌送别许幻园。也是李叔同的优秀音乐作品,被中国数代人所传唱。《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