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学谦丨《四库全书总目》“易纬”提要辨证

 书目文献 2021-06-30

《四库全书总目》“易纬”提要辨证

张学谦

(北京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摘 要:《四库全书总目》收“易纬”提要八篇,考证颇精,但仍有不少谬误不明之处。如征引文献多据《经义考》转引,而未核对原书,故引文颇有讹误。由于馆臣对宋代官私目录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导致提要的相关结论也存在偏差。今逐条辨正,以供学界参考。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易纬;辨证

《易纬》是汉代纬书之一种,保存了不少汉代象数易学的内容,对于我们认识汉代学术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宋代以降,《易纬》篇目分合与流传衍变的情况较为复杂,南宋馆阁藏本至明初尚存内府,收入《永乐大典》中。现今学界利用的《易纬》文本,乃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库馆臣邹炳泰、闵思诚从《永乐大典》中抄出。此本经武英殿刊行,又收入《四库全书荟要》和《四库全书》中。[1]馆臣共辑出《易纬》八种,每种皆撰有提要,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时附录“经部·易类”之末。[2]提要考证精详,今人论述《易纬》多引其说,以为定论。然各篇提要中仍存在不少谬误不明之处,今一一辨证如下,以供学界参考。

乾坤凿度二卷(《永乐大典》本)

案《乾坤凿度》,隋唐《志》、《崇文总目》皆未著录,至宋元祐间始出。《绍兴续书目》有仓颉注《凿度》二卷,后以郑氏所注《乾凿度》有别本单行,故亦称此本为《巛凿度》。

谦按:《四库总目》经部提要多参用朱彝尊《经义考》之文,已经前人揭示。[3]《易纬》八种提要所引文献亦多据《经义考》转引,而非实核原书,故引文颇有讹误。“宋元祐间始出”乃据《经义考》引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之说,提要未言所出。《经义考》引《绍兴续书目》作“苍颉注《乾凿度》”,[4]而提要作“仓颉注《凿度》”,应是据元胡一桂《周易本义启蒙翼传·外篇》所引改。[5]所谓《绍兴续书目》即《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6]今检原书实作“苍颉注《坤凿度》”,[7]以上各书所引皆误。按提要的说法,似乎此书本名《乾坤凿度》,后来因有郑玄注《乾凿度》单行,故而亦名《坤凿度》,这种认识与实际情况恰恰相反。《田氏书目》《郡斋读书志》《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遂初堂书目》均著录为《坤凿度》,[8]可见此为本名。宋人伪造此书,取“坤凿度”之名,最初正是为了与《乾凿度》对应。直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方才出现“乾坤凿度”之名,[9]此本卷上称“乾凿度”,卷下称“坤凿度”,黄震(1213﹣1280)所见即是此本。[10]此后流传的版本,如现存明《永乐大典》本、明范氏天一阁刊本、明末自得轩刊本等皆是如此。

晁公武疑为宋人依托,胡应麟亦以为《元包》《洞极》之流。而胡一桂则谓汉去古未远,尚有祖述,有裨《易》教。评骘纷然,真伪莫辨。伏读《御制题乾坤凿度》诗,定作者为后于庄子,而举《应帝王篇》所云儵忽、混沌分配乾坤、太始,以推求“凿”字所以命名之义,援据审核,折衷至当。臣等因考《列子》《白虎通》《博雅》诸书习以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为气、形、质之始,与《凿度》所言相合,独《庄子》于《外篇·天地》略及“泰初有无”之语,而其他名目概未之见。则儵忽、混沌实即南华氏之变文,作《凿度》者复本其义而缘饰之耳。

谦按:清高宗《御制题乾坤凿度》诗云:“以余观作者,盖后于庄子。《南华》第七篇,率已揭其旨。儵忽凿七窍,窍通浑沌死。乾坤即儵忽,浑沌实太始。”将此书与《庄子》之文强行比附,并无理据,而馆臣碍于“圣裁”,又不得不曲为之证。从形式上看,《乾坤凿度》伪托伏羲、黄帝及苍颉,与《易纬》其他诸篇假托孔子有异。从内容上看,《乾坤凿度》亦非汉代象数易学之文。又如《乾坤凿度》云:“孔子五十而为《易》作十翼。”按汉人仅言“易传”,魏晋以来方谓之“十翼”。释道安《二教论》曰:“伏羲作八卦,文王重六爻,孔子弘十翼。”“十翼”之称始见于此。[11]此例亦可证明《乾坤凿度》非汉代之书。其书当如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所言,产生于北宋后期。[12]

案七经纬皆佚于唐,存者独《易》,逮宋末而尽失其传。

谦按:提要言《易纬》宋末失传不确。南宋馆阁所藏《易纬》至明初尚存内府,故得以收入《永乐大典》。正统六年(1441)修成的《文渊阁书目》中则仅有“《易乾凿度》一部一册”,[13]而无其余各篇,说明旧有的馆阁藏本已经佚失。即便如此,仍有《周易乾凿度》和《乾坤凿度》二种单行流传,并非“尽失其传”。

周易乾凿度二卷(《永乐大典》本)

原本文字断阙,多有讹舛,谨依经史所引各文,及旁采明钱叔宝旧本互相校正,增损若干字。其定为上下二卷,则从郑樵《通志》之目也。

谦按:所谓“明钱叔宝旧本”即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德州卢见曾雅雨堂刊本,收入卢氏辑《雅雨堂藏书》中。据卢氏序,知其底本为“嘉靖中吴郡钱君叔宝藏本”,钱叔宝即钱穀。《周易乾凿度》之文见《永乐大典》卷一四七〇八,接抄于《乾坤凿度》之后,未题书名,仅标“郑氏注”三字,亦未分卷。《通志·艺文略》虽著录“《乾凿度》二卷,郑玄注”,然仅据此无从知晓从何处分卷,实际分卷仍应是依据钱本。

易纬稽览图二卷(《永乐大典》本)

惟陆德明《释文》引“无以教之曰蒙”,《太平御览》引“五纬各在其方”之文,此本皆阙如,则意者书亡仅存,已不免于脱佚矣。

谦按:《经典释文·周易》“蒙”下引《稽览图》作“无以教天下曰蒙”,[14]提要“天下”误“之”。《太平御览》卷七八《皇王部三》引“五纬各在其方”则实为《春秋内事》之文,非《稽览图》。

易纬辨终备一卷(《永乐大典》本)

案《辨终备》一作《辨中备》。……《史记正义》所引《辨中备》孔子与子贡言世应之说,与此反不类。或其书先佚,而后人杂取他纬以成之者,亦未可定也。

谦按:此亦从《经义考》之说。《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正义引作《中备》,[15]乃《隋书·经籍志·五行类》著录《易三备》中的《中备》。郑樵《通志·艺文略·五行类》云:“《上备》言天文,《中备》卜筮,《下备》地理。”此书成于六朝时期,今尚存敦煌写本残卷,[16]并非汉代纬书,故与《辨终备》之文不类。不过,今本《稽览图》卷上首有“推天元甲子之术”“推易天地人之元术”二段,则确是《易三备》之文,乃后人迻录以作参考。[17]

易纬乾元序制记一卷(《永乐大典》本)

案《乾元序制记》,《后汉书》注“七纬”名并无其目,马氏《经籍考》始见一卷,陈振孙疑为后世术士附益之书。

谦按:《乾元序制记》最早见于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中兴馆阁书目》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亦有著录,为七卷本《易纬》中的一种,[18]并非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始见。《直斋书录解题》云:

《易纬》七卷,汉郑康成注。其名曰《稽览图》《辨终备》《是类谋》《乾元序制记》《坤灵图》。其间推阴阳卦,直至唐元和中,盖后世术士所附益也。按“七纬”之名,无《乾元序制》。[19]

陈氏言《易纬》七卷中有后世附益之内容,主要指《稽览图》(“元和”年号见今本《稽览图》卷下),而非专指《乾元序制记》。下云“按'七纬’之名,无《乾元序制》”一句,方是怀疑此篇。《经义考》著录《乾元序制记》,仅记“《通考》一卷”,且将“其间推阴阳卦”至“无《乾元序制》”一段置于此篇之下,提要误认为此篇解题,故有此误。[20]

疑本古纬所无,而后人于各纬中分析以成此书者。晁公武谓其本出于李淑,当亦唐宋间人所妄题耳。

谦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云:

《周易纬稽览图》二卷、《周易纬是类谋》一卷、《周易纬辨终备》一卷、《周易纬乾元叙制记》一卷、《周易纬坤灵图》一卷、《易通卦验》二卷,右汉郑玄注。按《隋志》有郑氏注《易纬》八卷,《唐志》有宋均注《易纬》九卷。李氏本注与《隋志》同,卷数与《唐志》同。家本盖出李氏,独不载《乾凿度》二卷,而有《乾元叙制》一卷。[21]

从篇名看,晁氏藏本中的前五篇皆冠“周易纬”三字,仅末篇《易通卦验》不同。由此推知,前五篇当是一个整体,或是有人将单行的《易通卦验》合于前五篇之末,故有此面貌。如果将前五篇视为一个整体,则晁氏藏本更接近于《中兴馆阁书目》和《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的七卷本《易纬》。李淑(1002﹣1059)为北宋初人,《中兴馆阁书目》之《易纬》叙录中引及李淑《书目》(按即《邯郸书目》),著录《易纬》九卷,“凡《乾凿度》《稽览图》《通卦验》各二,《辨终备》《是类谋》《坤灵图》各一”。[22]晁氏藏本与李氏藏本相较,篇目和卷数均有异,晁氏谓“家本盖出李氏”不确。李氏藏本当与北宋馆阁所藏的九卷本《易纬》相同,此本亡佚于两宋之际,南渡后重新收得七卷本《易纬》,篇目已发生篡乱,加入了宋人伪造的《乾元序制记》,故此篇的产生时间不晚于南宋初年。[23]

易纬是类谋一卷(《永乐大典》本)

案《是类谋》一作《筮类谋》。

谦按:此说亦据《经义考》,惟朱氏原书云“或作《筮谋类》”,[24]提要以意乙正。《经义考》之说则据孙瑴《古微书》,孙书以《易筮谋类》立目,云“一作《是谋类》”。[25]按类书征引及《永乐大典》所载均作《是类谋》,无作《是谋类》《筮谋类》《筮类谋》者,《古微书》及《经义考》之说不可从。

易纬坤灵图一卷(《永乐大典》本)

考《后汉书》注,《易纬坤灵图》第三,在《辨终备》《是类谋》之上。而王应麟《玉海》谓三馆所藏有郑注《易纬》七卷,《稽览图》一,《辨终备》四,《是类谋》五,《乾元序制记》六,《坤灵图》七,二卷、三卷无标目。《永乐大典》篇次亦然。今略依原第编孴,盖从宋时馆阁本也。

谦按:“三馆所藏”云云乃《玉海》引《书目》之文,此《书目》即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编成的《中兴馆阁书目》,反映了当时馆阁藏本的情况。此七卷本《易纬》(含五篇)明初尚存内府,被整体抄入《永乐大典》卷一五二九七“纬”字下,故提要云“《永乐大典》篇次亦然”。据《永乐大典目录》所载,卷一五二九七“纬”字下为《易纬稽览图》,[26]这是因为首篇是《稽览图》,并非《大典》此卷仅收有《稽览图》一篇。此外,《大典》中的《乾坤凿度》《周易乾凿度》(卷一四七〇八“度”字下)和《易通卦验》(卷次不明)当均据单行本收入。提要言“略依原第编孴”,然乾隆武英殿本及《四库全书荟要》本《易纬》八种的编次先后为:《易纬乾坤凿度》《易纬乾凿度》《易纬稽览图》《易纬通卦验》《易纬辨终备》《易纬是类谋》《易纬乾元序制记》《易纬坤灵图》,与南宋馆阁藏本及《永乐大典》次序基本一致,但《通卦验》误排《稽览图》后。[27]

案 语

案儒者多称谶纬,其实谶自谶,纬自纬,非一类也。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

谦按:提要所言是典型的“谶纬有别”论,属于明清时期的主流观点。而清代中期以后出现的“谶纬无别”论则认为谶、纬可以互称,内涵没有差别。此说虽然晚出,但经过现代学者的论证,成为当今的主流认识。实际上,两说皆是静态考察,未能认识到谶、纬本义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词义演变,这正是“有别”与“无别”之争的症结所在。“谶”的本义是预言,西汉晚期以后,一般只有假托天意或圣贤之言、事关国家或帝王历运兴衰的预言书才能称作谶书。就东汉图谶而言,河洛谶假托上天和九圣,七经谶假托孔子。河洛谶出于方士之手,本身属于数术之学,与儒家经义无涉。而七经谶则是东汉初年校定图谶的成果,目的是牵合河洛谶与经义。“纬”名的兴起则迟至东汉晚期。[28]

班固称“圣人作经,贤者纬之”。

谦按:此句抄自《经义考》卷二九八《通说四·说纬》,[29]实非班固之语,乃班氏《幽通赋》孟康注之文(见《汉书·叙传上》)。[30]


[1]详参拙文《〈易纬〉篇目、流传与辑佚的目录学考察》,《古典文献研究》第二十辑上卷。

[2][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影印清乾隆杭州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页46-47。本文所引提要皆据此本,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3]庄清辉《〈经义考〉与〈四库提要〉之关系》,《朱彝尊〈经义考〉研究论集》下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2000年,页475-548。张宗友《〈经义考〉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页299-340

[4][清]朱彝尊《经义考》卷二六三,影印清康熙朱氏曝书亭刻乾隆卢见曾续刻本,《经义考·补正·校记》第四册,北京:中国书店,2009年,页1744

[5][元]胡一桂《周易本义启蒙翼传·外篇·纬书》,元刊本,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页2b

[6]关于此目的详细情况,参见张固也、王新华《〈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考》,《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二辑。

[7][宋]佚名编,[清]叶德辉考证《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卷一《易类》,《宋史艺文志附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页298

[8][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页8

[9][宋]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三《谶纬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页79

[10][宋]黄震《慈溪黄氏日抄分类》卷五七《读诸子》“乾坤凿度”条,影印上海图书馆藏元后至元三年刻本,《中华再造善本·金元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

[11]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页29

[12]详参拙文《〈易纬〉篇目、流传与辑佚的目录学考察》。

[13][明]楊士奇《文渊阁书目》,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影印清康熙通志堂刊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页20

[15][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页2217

[16]陈槃《敦煌唐咸通钞本〈三备〉残卷(增订本)》,《古谶纬研讨及其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张志清、林世田《S.6015〈易三备〉缀合与校录──敦煌本〈易三备〉研究之一》,《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九卷,2006年。

[17]详参拙文《今传〈易纬稽览图〉的文本构成──兼论两种易占、易图类著作的时代》,《国学研究》第44卷。

[18][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页8。[宋]王应麟撰,武秀成、赵庶洋校证《玉海艺文校证》,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年,卷一《易》“易纬”条引《中兴馆阁书目》,页53

[19][宋]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三《谶纬类》,页79

[20]当时尚未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直斋书录解题》,馆臣无从核对原书。

[21][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页8-9

[22][宋]王应麟撰,武秀成、赵庶洋校证《玉海艺文校证》卷一《易》“易纬”条引《中兴馆阁书目》,页53

[23]详参拙文《〈易纬〉篇目、流传与辑佚的目录学考察》。

[24][清]朱彝尊《经义考》卷二六三,页1746

[25][明]孙瑴《古微书·删微》卷一六,影印明崇祯刻本,《中华再造善本·明清编》,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页5a

[26]《永乐大典目录》卷四〇,影印道光间灵石杨氏刊《连筠簃丛书》本,《永乐大典》第十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页477

[27]值得注意的是,仅《通卦验》纂修官为邹炳泰,馀皆为闵思诚。或许正因纂修官不同,才导致最后的编次略有参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的编次又与殿本、《荟要》本不同,与纂修官本意相去愈远。

[28]详参拙文《关于谶纬义界与性质的再检讨》,《中国典籍与文化》2020年第1期。

[29][清]朱彝尊《经义考》卷二九八,页2016

[30][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一〇〇上《敍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页4224

注:文发表《2019中国四库学研究高层论坛论文集》(江庆柏、杨新勋主编,凤凰出版社2021年),此据作者word版,引

注:文发表《2019中国四库学研究高层论坛论文集》(江庆柏、杨新勋主编,凤凰出版社2021年),此据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张学谦老师授权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