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食疗鼻祖孟诜传说,非遗传承,开创孟余堂

 传承中医养身 2021-06-30

孟诜(公元621至713年)是孙思邈的弟子,善于摄生,常以药饵为事,亦享遐龄,卒年九十三。《旧唐书》本传载其格言云:“若能保身养性者,常须善言莫离口,良药莫离手。”两《唐书》皆言孟诜撰有《补养方》《必效方》各三卷,另据《嘉祐本草》引书解题,提到《食疗本草》云:“唐同州刺史孟诜撰,张鼎又补其不足者八十九种,并旧为二百二十七条,皆说食药治病之效。凡三卷。”故一般认为,孟诜所著原书名“补养方”,经张鼎增补而改名“食疗本草”。因为称作“本草”,此书遂从为数众多的方书中脱颖而出,《食疗本草》的书名也大显于世。

所谓“食疗”,其实与“食治”同义,应该是为避高宗李治之讳,改用“疗”字。就内容来看,延续《千金食治》而有发展。

有意思的是,《食疗本草》在很多条目下都提到南北方差异,如海藻条说:“南方人多食之,传于北人,北人食之倍生诸病,更不宜矣。”

孟诜是汝州梁人,根据现存文献,他至少有两次南方任职的经历:一次时间甚早,《太平广记》引《御史台记》说孟诜“解褐长乐尉”,长乐即今福建长乐;一次约在永昌元年(689)前后,因为识破药金,为武后所厌,由凤阁舍人迁台州司马,稍后回京担任春官侍郎(礼部侍郎)。而据《旧唐书·孙思邈传》云:“上元元年(674),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焉。”《食疗本草》中关于南北方地域差异的记载,更可能与他在浙江做台州司马的经历有关,由此判断,此书当成于公元689 年以后。

《食疗本草》原本早佚,大量条文通过《医心方》《证类本草》等文献的引用而保存下来;更为可喜的是,20世纪初敦煌出土此书的五代写本,朱书药名,墨书正文,虽仅存完整条目二十余条,原书面目由此窥见,弥足珍贵。

孟诜生平尤为重视不同种类食药的搭配和禁忌。在中医阴阳平衡理论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稳中求效”的膳食养生和中医治疗准则。

由唐睿宗李旦所赐的孟诜中医食疗养生药号孟余堂一脉传承,始终坚持以温良的膳食茶膏和自然萃取产品为主,甄选源头道地药材,组方温和,稳中求效,在降低药物对身体不良影响的同时,提高治疗效率。

孟余堂虽然中间经历多次断代,但后人仍然恪守“怀仁存义,积德扬善”的祖训,始终致力于中医药膳食疗养传承与现代科技和人文环境的融合,坚持中医药现代化,以孟余堂“三宝”和“回春五方”为核心的系列产品,成为孟诜余泽千年的馈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