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衔环结草”有什么典故吗?

 知足常乐YB 2021-06-30

“结草衔环”是古代两个关于报恩的美丽传说。“结草”是把草结在一起以绊倒敌人搭救恩人,“衔环”是嘴里衔着玉环。

比喻受人恩惠,感恩图报,至死不忘。

直到今天,“结草衔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会经常用到。那成语中的两个传说故事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吗?分别有什么典故呢?

一:结草的典故

“结草”的故事,最早记载于《左传.宣公十五年》,是关于春秋时期晋国将领魏颗的事。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著名士大夫叫魏犨,别名魏武子,是晋国“五贤士”之一。魏武子曾随公子重耳流亡在外19年,晋文公回国当上国君后,封魏武子为大夫。

魏武子有一位妙龄的小妾叫祖姬,没有生下儿子,但魏武子很喜欢她。有一次,魏武子生病了,就嘱咐儿子魏颗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选个好人家把她嫁了。”

后来,魏武子的病情越来越重,他又对儿子魏颗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好让我在九泉之下有伴。”

但魏武子死后,儿子魏颗并没有把祖姬杀死为父亲陪葬,而是把她嫁了一户好人家。魏颗的弟弟很是不解,就责问魏颗为什么不遵照父亲临终时的遗愿行事。

魏颗解释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是混乱不清的,说出的话自然不是他的本意。我嫁此女,正是遵循了父亲神智清醒时的吩咐。”

再后来,到了公元前594年的秋七月,秦国的秦桓公出兵攻打晋国,秦军与晋军在晋地的辅氏(今陕西的大荔县)交战,展开厮杀。

魏颗作为晋国将领率兵御敌,与秦国大将杜回厮杀在一起,一时难分难解。正在这时,魏颗蓦然看见一位白胡子老人将一路青草打成结,而这样的草结套住了杜回。

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将,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擒住。这场历史上著名的秦晋辅氏之战,以晋国的胜利而告终,魏颗大获全胜!

还有一种说法,魏颗白天被杜回打败,晚上梦见青草坡,次日再战将杜回等人引至青草坡,杜回恰被坡上早已结好的草绳绊倒而被擒。

就在晋军获胜收兵的那天晚上,大战了1天疲惫不堪的魏颗沉沉进入梦乡,在梦中他见到了那位白天为他结草绳绊倒杜回的白胡子老人。

老人告诉他:“我是你嫁出去的夫人的父亲,你用了你父亲给你的好的命令,没有让我女儿陪葬,所以我用结草抵抗杜回来报答于你。”

“结草”的故事告诉我们:好人终有好报,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结草”也就是用实际行动去“报恩”

二:衔环的典故

“衔环”的故事,最早记载于吴均的《续齐谐记》,讲的是东汉初杨宝童年时期的事。

杨宝,东汉名臣杨震的父亲,一位才华横溢、品德高洁的名士。传说杨宝9岁那年,在华阴山北(今华山之北)救了一只受伤的黄雀。

当时,一只凶恶的老鹰咬伤了一只黄雀,受伤黄雀又被一群蚂蚁团团围住,善良的小杨宝动了恻隐之心,救了黄雀并将它带回家中治伤。

回家后,杨宝将黄雀放在箱中保护起来。由于黄雀只吃黄花,杨宝就用黄花来喂养它,直到黄雀的伤养好后,羽翼丰满了,才振翅飞走。

就在当天晚上,杨宝梦见这只黄雀幻化成了一个黄衣童子,黄衣童子真诚地对他拜谢,说他是西王母的使者,非常感谢杨宝的救命之恩。

还将四枚白环赠给杨宝,说此环可保佑杨宝子孙位列S公(西汉指司马、司徒、太尉),为政清廉,处世行事就像玉环一样洁白无瑕。

结果,真如黄衣童子所言,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官职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们的高洁美德也为后世传诵。

“衔环”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遇到他人有困难时,要力所能及提供帮助,虽然并不图有所回报,但在冥冥之中却会得到更为丰厚的回报

三:“衔环结草”故事中的正能量

很显然,以上“衔环结草”的两个故事其实并非真实发生过的史实,而是被古人赋予了“感恩报德、饮水思源”等正能量的唯美传说

魏颗,本是骁勇善战的晋国将军,他大败杜回,赢得秦晋辅氏之战胜利,其根本原因是他高超的战略战术以及强硬的御敌本领所致,而不是祖姬死去父亲的灵魂帮助了他。

杨宝子孙后代位列高位,是家风传承及个人自身努力的结果,并不是因为拯救了一只黄雀就得到了这样的好报。之所以有这样的传说故事,主要还是古人朴素的因果报应观念所致。

在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中,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救助弱者、助人为乐等始终是社会倡导的正能量价值观念,也会宣导和弘扬,如此让社会更加和谐,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加温暖

所以,我们不提倡所谓的因果报应说法,但我们理解因果报应背后的正能量,这也足够了。

其实,我们从“结草”故事中能看到的是另一种正能量,就是魏颗对殉葬制度的否定,这在我国春秋时期是一种进步的做法。

殉葬,是古代以某种手段让活人非正常死亡后葬于墓中,包括死者生前享用的一切如美妻艳妾、忠心侍从、臣子、随葬物等,因此殉葬一种非常残忍的丧葬习俗。

殉葬始于商朝,秦汉后少有人殉,代之以木俑、陶俑。到了辽代后死灰复燃,阿保机死后100多名大臣殉葬,此后金、元、明都有殉葬制,直到明英宗时才得以结束。

但春秋战国时期,史籍关于人殉记载很多。君王老爷死后,殉葬者不但有美女,还有幸臣仆从,说明人殉仍流行,但魏颗能让父亲魏武子的爱妾祖姬免于殉葬,这已经很进步了。

所以,相对于古人因果报应的朴素观念而言,否定违反人性的殉葬制度更让我们推崇。但不可否认,任何社会都需要助人为乐的正能量,而且还应该大力弘扬

孔圣人说:“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善天下”。刘备还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我认为,帮助别人得到他想要的,自己也会梦想成真!谁若想在厄运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总结

“衔环结草”两个关于报恩的故事,非常感人,让我们明白:受人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做人就应懂得感恩图报,懂得饮水思源。

但因古人朴素的观念,多少带有历史的烙印,因此我们对于古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接受,这才是对待古文化的正确态度。

大家认为是不是这样的?欢迎留言~~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