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豆瓣9.4分!关系再好,也不要帮这种忙。

 Richard_X 2021-06-30
图片
作者|天雅
责编|陈沉沉


在关系中,我们经常谈论「拒绝」。

当被他人恶意剥削,或肆意索取时,大多数人都可以理直气壮地拒绝。

但如果对方并没有恶意呢?

比如一个身处困境之人,请求你的帮助;
或一个态度诚恳之人,恳求你的谅解。

这时,你还能心安理得地拒绝吗?

许多人可能不会拒绝。
 
而是尽力地给对方帮助,也真心希望对方可以渡过难关。
 
但我今天是来泼冷水的。
 
有一种情况,即使对方真的需要帮助,也要拒绝。
 
否则,不仅不会令对方的处境「变好」,反而还会形成一种「阻碍」。
 

图片


多年前,一位久未联系的女性朋友,突然给我发来信息:

“我现在好痛苦,好难过,你能帮帮我吗?”

那时,我刚刚接触心理学,带着一股拯救他人的热情,立刻放下手头工作,去回应这位朋友。

我耐心地听她诉说烦恼,帮她分析困惑,替她出谋划策,解决问题。

为此,朋友对我很信任,也很感激。

此后生活中稍有不顺,她第一时间便会想到我,询问我的建议。

可时间长了,这份「信任」却慢慢演变成了「依赖」。

以致于后来,她几乎每做一个决定,都要 “汇报” 给我。

只有得到我的支持,她才会继续往下走;
否则,她就会原地止步,等待我“指示”。

有一次,她与男友吵架闹矛盾。

于是,她每天都把与男友的聊天记录发给我,请我分析局面,教她沟通。

整个过程给我一种感觉:

似乎真正与男友谈恋爱的人,不是她,而是我。

结果连续两个星期下来,我自己筋疲力竭,而朋友的情况却丝毫没有得到改善。

经过这件事,我不得不去反思:

我真的是在帮助她吗?

我一味地顺应她的需求,承接她的焦虑,不遗余力地帮她解决问题。

从中她又得到了什么呢?

表面上看,她把焦虑和责任转移给我,可以获得短暂的轻松与安宁;

但实际上,在越来越依赖我的过程中,她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严重被削弱了。

换而言之,我的「不拒绝」,非但没有真正帮助到朋友;

反而还助长了她的「退化」,限制了她的成长。

图片

图片


当看清这一点以后,我才意识到:

在关系中,真正的成全,并不是一味地「不拒绝」。
 
对方的问题,应该自己直面,而不是我来他解决
 
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在完整体验以后,实现真正意义的成长。

在美剧《扪心问诊》里,咨询师保罗有一位8岁的来访者奥利弗。

奥利弗在学校经常被同学欺负,但他不敢告诉父母。

因为当时他的父母正在吵架闹离婚,没有很好地关注他、照顾他。

保罗非常理解奥利弗的无助与痛苦。

在咨询室里,他耐心倾听,不断鼓励奥利弗向父母敞开心扉,寻求理解与保护。

慢慢地,两人关系越来越亲密。

后来,奥利弗妈妈因为工作原因,不得不带着孩子搬去一个陌生的城市。

可奥利弗却不愿意,他私下找到保罗,提出请求:

“我能搬来和你一起住吗?”

图片
 
这让保罗陷入史无前例的纠结。

从情感上来讲,他很喜欢奥利弗,也愿意一直陪伴奥利弗成长。

但同时,他心里很清楚,奥利弗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请求,是因为他的父母不够好,他想逃离。

一旦保罗「接受」这个请求,奥利弗一定会很高兴,同时也不必再去面对父母真实的样子了。
 
正因如此,保罗不能「接受」。
 
因为他只是奥利弗的咨询师,不是奥利弗的父母。
 
他要做的,不是带领奥利弗逃离父母,逃避现实的处境;
 
而是,陪着他正视眼前的困境,努力解决困难,适应现实。
 
几经踌躇,保罗坚定且温和地拒绝了奥利弗:

“这个提议很棒,我也很想一直陪伴你。

但你有你的父母,我不能取代他们的位置。”


图片


然而,对于一个弱小的孩子来说,哪怕再温和的拒绝,也会令他产生被遗弃感,受到伤害。

这时,我们必须真诚地解释,让他理解「拒绝」的意义。

奥利弗亦是如此。

当被拒绝以后,他感到既失望又委屈,不愿再搭理保罗。

在最后一次咨询中,保罗推心置腹地分享了自己童年类似的体验,并真挚地向奥利弗许诺:

“只要你有需要,你随时可以联系我。”

随后,他以出去打电话为由,把奥利弗一个人留在咨询室。

图片
 
1分钟过后,奥利弗的手机响了起来,里面传来保罗的声音:

“嗨,奥利弗,你已经去XX市生活一个星期啦,一切还好吗?
“一般。”

“你喜欢你的新房间吗?”
“不怎么喜欢。”

“你在学校过得好吗?”
“所有的孩子都很陌生……”

在电话里,奥利弗语气低落,保罗则温柔地抱持着他的惶恐与不安:

“你可以尝试把房间改造成你喜欢的样子,也可以尝试接近你喜欢的朋友。

你可能需要一些时间,但我相信你会慢慢习惯的,你会变得越来越好……”

通过这场电话模拟,奥利弗真切地感受到:

被拒绝,并不意味着「被抛弃」;

分离,也不意味着「陪伴的消逝」。

随后,他便慢慢释怀了。

图片
 
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经历一些艰难处境。

只有正视困境,不去逃避,他才有可能从中发展出自己的成长策略,迎接未来更加巨大的困难与挑战。

这就是「拒绝」带给一个孩子的成长与成全。


图片


对孩子如此,对成年人,更是如此。

心理学博士陈海贤,曾分享过一个经历。

参加一个团体,他遇到一位“直率”的女士,经常犀利地攻击别人。

有一回,在连续被攻击了几次以后,陈海贤忍不住回了一句:

“你说话真的很伤人。”

这个回应让那位女士楞了一下。

第二天早上,女士率先开口了:

“趁我还有勇气,我要向陈海贤道歉。”
 
接着,她说了一段很真诚的话,承认自己脾气不好,为自己的举动感到很难过,并渴望能获得更好的关系。
 
当时,整个氛围忽然变得温暖而柔软,大家都看着陈海贤,并期待他也能温暖地回应这番话。

但在短暂的沉默过后,陈海贤却坚定地拒绝了她:
 
“对不起,我不接受。”
 
因为通过连续几天的观察,陈海贤发现:
 
正是因为一道歉便能获得原谅,所以这位女士的行为一直停留在  “伤害-道歉-不改变”  循环之中。
 
他向女士解释道:
 
“并不是因为你给我带来了多大的伤害,也不是因为我对你有多生气;
 
而是我想用「拒绝」来告诉你,不是所有的伤害,都可以用道歉来弥补。”
 
从那以后,那位女士真的改变了。
 
她变得不再犀利,并多次在评价别人时,悄悄把伤人的话语替换掉。

很明显,陈海贤的「拒绝」,在她心里扎下了一根刺。
 
当切身体会到不被接受的痛苦以后,她学会了自省、改变与成长。
 
这就是「拒绝」带给一个成年人的成长与成全。
图片


图片
 

在这里,我想澄清一点。
 
我并不是鼓励大家去拒绝所有需要帮助、需要理解的真挚之人。
 
我真正想表达的是:
 
当我们的「不拒绝」,并不能令对方的处境变好时;
 
我们可以通过必要的「拒绝」,把责任归还给对方,促使他在现实困境中寻求新的解决之道。

当然,身为普通人的我们,没办法使用精准的心理分析,来决定是否拒绝。
 
这时,我们可以借助一个普遍通用的技巧,那就是:
 
相信自己的感觉。
 
当一个人向我们求助,或请求我们的谅解时,

不仅仅包含着言语信息的「传递」,同时还包含着情绪情感的「投射」。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对这份投射的感觉,来决定是否拒绝。

如果你的感受是正向的、愉悦的,说明对方正在积极地尝试摆脱困境,解决问题。
 
这时,你可以选择「不拒绝」,为对方增添一份力量,促进问题的完美解决。
 
但如果,你感受是沉重的、疲惫的,说明对方正在尝试把焦虑转移给你,逃避责任。
 
这时,你最好理性地选择「拒绝」。
 
通过前面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
保罗和陈海贤的「拒绝」,并不是见死不救、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自私与冷漠,而是以促进他人成长为前提的坚决。

诚如阿德勒所说的「课题分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就是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

你承担你的责任,我承担我的责任,我们可以一起碰撞,但我们绝不过度捆绑。

当你遭遇现实困境,寻求我的帮助,恳求我的配合,我愿意把我的经验分享于你,与你讨论,助你成长。
 
但我不愿意越过界限,去承接你的烦恼与不安,以此来「纵容」你。
 
相反,我会把原本属于你的一切责任,原封不动地归还于你。
 
然后,我会稳稳地站在这里,见证你的改变与成长。
 
从这个意义来讲,拒绝,也是对他人的一种成全。 END 
图片
作者:天雅。一个有想法、有态度的心理学科班生;责编:陈沉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