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太低的人,未知边界太窄
推荐人丨铁木君(ID:tetemu) 你好,我是铁木君。 前两天遇见表弟,他突然心血来潮跟我说了一个笑话,那个笑话是这样的:
说完他自己哈哈大笑起来。 且不说好不好笑,从这我们就能看出两个人根本不是一个认知频道的人。 认知层次不同的两个人,很难沟通。 认知水平相当的人,相处起来不仅十分轻松,还能够从彼此的身上学习到更多知识。 而和认知低的人待久了,自己的思维也会慢慢被降低,而后逐渐固化。 所以阿铁说,我们要离认知低的人,远一点,避免让自己失去很多可能性。 今天分享这篇文章,就来告诉你们认知层次低的人有哪些特点。 也能帮助你审视自己和身边的人,同时有方向朝更优秀的圈子靠近。 01. 前两年,我身边一个朋友要创业,这个创业项目是洗衣店。 创业前他已经考察了省城几个高档小区,从人群、客流量、店址、人工、设备、消费习惯、前期宣传、投入成本等等都做足了功课。 当他跟我提起这件事儿的时候,井井有条,把犄角旮旯的细节全部都考虑到了,我看这事儿能行。 于是,他回家了跟父亲商量说要开洗衣店。 他父亲是一个庄稼人,从小到大洗衣没花过一分钱。 当他的父亲听说他要开洗衣店的时候,腾一下从板凳上跳了起来,大声嚷嚷:
咱们站在他父亲的角度思考问题,他父亲说的对不对? 对,但是问题出现在哪里? 问题出在,他父亲的认知,局限于乡村的日常生活,根本不了解大城市的生活状况。 这种状况对于他父亲来说,叫“认知盲区”。 如果洗衣店开在农村,肯定不可行,人流量太少太分散,而且家家户户自家洗衣服谁会花钱洗衣服? 但这个项目是在省城,于是这个父亲拿着他非常有局限性的认知,来固执的给未知的环境下结论。 认知越低的人,认知盲点越多。 有道是: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 不要跟井底的青蛙谈论大海,因为它的认知只有井底那么大,大海对于它来说是认知盲区。 不要跟夏虫去谈论冰雪,因为夏虫没有经历过冰雪,冰雪对于它来说是认知盲区。 认知低的人,认知盲区越多,越容易坚持固有认知。 02. 《山海情》中有一段剧情,卖蘑菇。 凌教授带领村民通过种菇致富,但是随着种菇农户越来越多,菇价被菇贩子越压越低。 从最开始3块5一斤,跌到最后不到1元。 这个时候,村民们想法:要不扔掉蘑菇;要不让到村里收菇的菇贩子低价收购,没有第二种想法了。 但是凌教授是怎么思考的呢?
其实,这个时候最能看出认知高低决定思维的不同了。 村民的思维僵化,固执的认定了菇贩子收菇一条路,菇贩子压价了,不收菇了,这事就完了。 但是凌教授却想出了很多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就是差距,认知越低的人,思维越僵化单一,俗称:一根筋、死脑筋、爱钻牛角尖。 我们的认知是一把无形的尺子,它丈量着你对外界判断的结果。 马未都曾经这么谈读书:读书一定要读杂书,不然营养不均衡。 这里的“营养不均衡”,就是指认知太单一、僵化,僵化的认知直接导致僵化、单一的思维模式。 一个人认知越低越固执,不是因为他性格固执,而是因为他的思维模式僵化了。 认知太低的人,未知边界太窄 前几天,一位作者朋友给我发了一条微信:
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越是博学的人,心态越开放,越谦虚地接受别人的建议; 相反,越是认知低的人,心态越闭塞,越自负。 有一次许知远采访已故的吴孟达:“我看到你戴眼镜的样子,特别像老年的鲁迅。” 达叔回答:“嗨,差太远了。” 许知远接着问:“真的,你问问身边其他的人,真是特别像,有没有想过出演作家鲁迅?” 达叔思考了一下,摇摇头说:“我目前没有这能量去演鲁迅,他是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 许知远继续问达叔:“拍《流浪地球》,你是什么感觉?” 没想到达叔直言:“完全白纸一张,我把自己全部交给导演,我就把自己放在导演的砧板上,让他雕琢。” 达叔的言辞,非常的谦虚,一个拍了几十年戏的老戏骨,袒露自己拍戏,完全是白纸,交给导演去指导。 这种非常开放的心态,对于一个知名老戏骨来说,是一种思维境界。 但是反观有些出名不久的新演员,却总是很多固有见解。 为什么越是高认知的人,越谦虚呢?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说过,愈学习愈发现自己无知。 因为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他接触的未知领域就越广阔,疑问也就越多,需要学习的东西也就越多。 而一个人知识面越狭窄,接触到未知领域就较小,这种人往往会自负无所不能。 认知低的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无知,所以才固执的认为自己无所不知。 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之所以比别人聪明,是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无知。” 我以前是一个很固执的人,但随着经历的增长,阅读的累积,自己以前所固执认定的理念也一再被推翻。 正如富书的作者清悠所说: “如果你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固执,除了刻意的提醒自己及时反省。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读书学习,与优秀的人交流,努力提高自己的认知。” 随着经历越多,知识面越广,思考越深,认知水平就越高。 那时候,你便不会再执着于自我了。 看完觉得对自己有帮助的话,不妨点个「在看」,和阿铁一起共勉吧。 |
|
来自: 扫地僧一一 > 《1、认知能力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