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打造更好的产品,打造更好的用户-读《用户思维+》

 锋言冷语 2021-06-30

假期读了一本书《用户思维+:好产品让用户为自己尖叫》,刚看的时候觉得作者有点哗众取宠,她告诉读者不要打造好的产品,而是要打造好的用户。

在很多从事产品相关小伙伴的认知中,做一款好的产品,意味着产品比竞争对手:质量更好、功能更全、使用体验更佳。而产品想成功,还需要投入足够的市场营销资源。但在作者看来,质量最好的产品,不一定卖得最好,也不一定是最成功的产品。营销做得好的产品,也可能遭遇滑铁卢。

当产品无法在营销开支、粉丝或潮流上超越竞争对手,还能做些什么让产品成功呢?


作者通过观察长期成功的产品特点,提出了一个观点:用户不是沐浴在出色产品的光环之中,而是产品沐浴在用户(用产品而产生的)出色成果的光环之中。

客户说“这个产品棒极了”,是由于这个产品帮助客户做了什么或成为什么样子,“正是因为这个产品,我才变得棒极了”,是客户觉得产品好的背后的感受。

看到这里,结合日常的工作内容,我对这个观点深有感触。比如:我们用Evernote,觉得这个工具非常好用,这确实是一种认可,但实际上正如作者所说,不是因为这个工具好,而是这个工具帮助我们实现了需求,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Evernote愉悦的是客户,而不仅仅是稳定、功能全、方便等。


接下来的几个章节,作者更是直接输出观点,告诉读者如何成就用户。

用作者的话说,我们的产品需要考虑“更大的应用场景”,将产品的成果与用户的成果紧密相连,在书中被作者称为“后用户体验”。

在这个阶段,理性的做法是用户在使用你的产品后不会中途放弃或进入平台期,我们作为产品的设计方,需要让用户始终在进步,始终在前进,他们会因此变得越来越出色,而他们的回报将是对你的产品进入跨越区间,既满足了用户自身的需求,用户还会把产品自主地推荐给身边的人。

在帮助用户变得更好的的方式中,有两个点我们可以学习。其一是帮助用户正确地练习,其二是帮助用户获得正确的感性接触。

有关正确的练习,作者以图形的方式讲了一遍“刻意练习”,概况起来就是:完成一项细粒度的任务,经过一到三组45~90分钟的练习就能达到95%的精通度

如果无法达到95%的精通度,请停止练习。你需要重新设计子技能。简单说就是如果任务或技能过于复杂,就将其划分为更细粒度的子任务或子技能;而如果某一任务并不复杂,只是难度太高了,则降低要求或标准。

至于“正确的感性接触”,我理解为刻意练习过程中反复循环的正反馈。这一持续的反馈会将你的刻意练习内化为你潜移默化的技能。我们经常会有类似的感受,在某一个时刻知识融会贯通了,说不上来之前具体的学习内容,但就是能第一时间知道正确的答案。


在帮助用户保持渴望成功的愿望这一环节,作者也提出了两个大方向。第一是帮助用户集中精力排除前进中的障碍;第二是给用户激动人心的成长路径和回报。

这一部分给我的体会是作者在借鉴“跨越鸿沟”的概念,有兴趣的可以去看杰弗里·摩尔的《跨越鸿沟》。


最后一部分,作者说的是为了成就卓越用户,需要我们“减少用户的认知资源泄漏”。

苏联心理学家布鲁玛·蔡加尼克认为,对于未完成或暂时中断的任务,我们的大脑会为其保留一个“后台进程”,这就是蔡加尼克效应。意思是说,当你正在做其他事情时,你的大脑仍旧在后台消耗认知资源。处于开放或未完成状态的后台任务越多,可用于当前学习、练习以及其他事项的资源就会越少。

为了减少用户的认知泄漏,作者提出了几个方法,包括:不要让用户记忆,不要让用户选择,让正确的事情变得容易而让错误的事情变得困难,帮助用户内化技能,传授实用技巧,帮助用户处理琐碎但重要的事情等。


整体来说,这本书值得一看,我在假期里看了两遍。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我们应该去考虑如何让产品持续地和用户去交心,帮助用户利用产品或工具达成自己内心真实的成长需求。

书写得非常直白,辅以很多图片,作者把他的“成就用户”的思路也用在了这本书的写作上,没有什么过多的认知负担,又能让你学有所思,很多经验能直接应用到产品实践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