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从《傅雷家书》中学到的12条经验

 锋言冷语 2021-06-30

2020年第三本书

2019年读了两本诺贝尔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的书(《悉达多》《德米安·彷徨少年时》),了解到他生平的一些事。在他暮年的时候,他给一位中国的音乐家傅聪写了一封信《致一位音乐家》(点击“阅读原文”可看),信里他对傅聪的评价是:我敢肯定傅聪是位真正的音乐家,是黄金,他每次弹奏时的发挥,即使是细微之处,仍然会有一种耳目一新、独一无二、充满个性的特征,而不是一张再次播放的优美的唱片。

由于这个联系,我又去查了查傅聪,从而找到了《傅雷家书》这本书。陆陆续续看了2个月,收获特别大。这个年代基本上不再有书信这个载体了,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只有父母合格了,才能培养出优良的孩子。正如傅雷自己在书中所说:一本正经说大道理,远不如日常生活中琐琐碎碎的一言半语来得有效——只要一言半语中处处贯彻你的做人之道和处世的原则。

我简单做了个汇总,总结出书中12个点,送给所有想成为更好的父母之人,共勉、自勉。

1、勇于承认错误、自我反省

在第一封家书里,傅雷就向傅聪检讨自己,承认错误,这种自我反省,贯穿整本书的每一封信,他用自己犯的错误,警醒孩子不要重蹈覆辙。

而我们作为父母,恐怕最难的就是这一点。我们也是在学习着成为更好的父母,在此过程中难免会做错事,每当我们做出不恰当的行为时,能否真诚地向孩子说声道歉?这就是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不必害怕犯错,即使犯错了也要勇于承认错误并积极自我反省。

2、要懂得基础礼仪和教养

《傅雷家书》中,傅雷对儿子的基础礼仪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要求。比如指出傅聪的两个问题: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

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何况还要使衣服走样。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面上,不能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你只要留心别的有教养的青年就可知道。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盘下,叮叮当当的。

3、对待事业,要下慢功夫、笨功夫

这一点我经常做不到,为了某个结果,如果有捷径很可能就直接用了上。做产品、经营家庭、和父母沟通,道理其实都一样,下一些慢功夫、笨功夫,才能把事情做到位。

“要有耐性,不要操之过急。越是心平气和,越有成绩。时时刻刻要承认自己是笨伯,不怕做笨功夫,那就不会期待太切,稍不进步就慌乱了。”我能想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当发现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普通人,我的期望会不会被打碎,然后就丢掉了自己该努力的那部分?

4、先学做人,再谈艺术贡献

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最要紧是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某某家某某家以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贡献。

书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教导,比如真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诚的“不懂”,比不真诚的“懂”,还叫人好受些。最可厌的莫如自以为是,自作了解人。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

5、坦白与光明正大

这一点想做到,其实也非常难。特别是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总是有各种的“圈子”存在。用很多人的话来说,你在职场太坦白,有时候都不知道是给谁抗锅,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但傅雷给儿子的建议是,在一生做事当中,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面对事实,用最光明正大的态度来应付。

6、批评与自我批评

傅雷在信里常和傅聪说,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培养冷静的科学头脑,对己、对人、对事,都一视同仁,做不偏不倚的检讨。而批评与自我批评最需要的是勇气,只要存着一丝一毫懦怯的心理,批评与自我批评便永远不能做得彻底。

比如:我和一位同事说他的问题点,他总是能把问题说成是别人的问题。别人也许有问题,但不能成为我们也有问题的原因。在家庭生活中也经常这样,媳妇说我的问题,我同样能给她找出十个不如意来,但这样久而久之,我们的心理会不健全,头脑不冷静,胸襟不开朗,从而导致更多的新烦恼。

7、以身作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太多的父母自己在刷着连续剧、玩着游戏但却禁止孩子看手机,且认为这是一种特权。也有太多的经理成天挂着游戏,却要求员工每天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或者,还有一些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却道德绑架,要求别人去做。

而傅雷给出的是以身作则,我查了下傅雷的资料,他翻译了非常多的国外经典文学著作。即使是在病中,他也是一个“工作狂”的状态。他对傅聪说得比较多的话就是: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的事千万勿要求别人;自己也要犯的毛病先批评自己,先改自己的。

8、适度勤奋

此点看起来和第七点矛盾,实则不然。在书中,傅雷夫妇一方面激励傅聪在艺术的道路上持续精进,比如告诉傅聪:一切学问没有速成,需要沉浸式学习、在环境中实战,注重基础,宁可学得慢一点,避免突击。对于新感受的东西不要让它浮在感受的表面;而要仔细分析,究竟新感受的东西和你原来的观念、情绪、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但傅雷夫妇在书中也一直在告诉傅聪:要勤奋,但又不要勤奋过头,要定时去看看博物馆或者逛逛公园。除了钻研专业之外,一定要抽出时间多多阅读其他方面的书,充实思想,培养各方面的知识。这些教育的点,我想正是因为傅雷自己在践行着,所以自然而然就表达了出来,而不是单方面的要求。

9、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这一点傅雷夫妇是用自己的行为在引领着孩子,傅雷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翻译的书经常需要修订多次仍觉得不满意。对于老舍的《四世同堂》,一开始觉得写得好,但随着自己知识的提升,能看出各种问题。傅聪的母亲,为了和傅聪国外的妻子通信,仍然每天坚持学习英文。

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这些道理和实际的行动,或许是傅雷夫妇给傅聪人生最佳的礼物。

10、学习要抓住重点、举一反三

对于傅聪在国外的练琴,傅雷也给出了学习建议。比如:首先让傅聪事先郑重考虑几个作家,决定以后切勿随便更改,切勿看见新的东西而手痒心痒。其次是练习的时候要安排恰当,务必以最小限度的精力与时间,获得最大限度的成绩为原则,和避免分散精力连带的就是重点学习。

选择作家就是重点学习的第一个步骤;第二个步骤是在选定的作家中再挑出几个最有特色的乐曲。譬如巴赫,一定要选出几个典型的作品,代表他键盘乐曲的各个不同的面。这样以后对于每一类的曲子,可以举一反三,自动的找出路子来。这些学习方法是相通的,在今日这个普遍浮躁的现实里更显得珍贵。

11、要懂得时间管理

在书里傅雷得知傅聪在国外参加了过多的演出,在信里反复强调要傅聪减少商业演出的数量。一是因为他认为过多的商业演出会累人,而更重要的是没有时间去夯实基础、更进一步修炼自己的技艺。

对时间的安排,学业的安排,轻重的看法,缓急的分别。如果不能充分掌握时间与区别事情的缓急先后,所有的一切都会打折扣。所以有关这些方面的问题,傅雷不但提出自己的各种建议,有要求傅聪更要自己多想想,想过以后立刻想办法实行,应改的应调整的都应当立刻改,立刻调整,不以任何理由耽搁。

12、要学会理财,照顾好妻子

在傅聪刚结婚的时候,傅雷夫妇更是提出了很多实际的指导。如何做才能让家庭保持稳定,要能让妻子不过苦日子,每天至少要和妻子聊天10分钟。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管理财务,不浪费钱,要让妻子至少过上中等标准的生活,贫穷会害死艺术家等。

说到理财,我们更喜欢自嘲是个“月光族”。但傅雷告诉傅聪,他和傅聪的母亲结婚二十九年,母亲天天都把用掉的每一分钱记在账簿上,从未间断过。他告诉傅聪,生活要过得体面而省俭;要小心而勿小气;慷慨而勿易于上当;享受生活乐趣,但切勿为满足一时欲望而过分奢侈。这些真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

写在最后

对于《傅雷家书》,我在网上也看到了一些批评,很多人认为傅雷对傅聪都是一些唠叨,自己没有生活还要求傅聪活成自己的样子。也有人认为傅雷对待傅聪和二儿子傅敏区别对待,埋没了傅敏。但我从书里看到的是傅雷一颗真诚的心,一颗勇于自我认错的心,一颗永远不停止追求自我的心。对于傅敏,傅雷发现他学乐器的根底不好,最好的还是自然科学,最终傅敏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教师。

傅雷对孩子的期望是能够目光远大,胸襟开朗,此一条值得我们所有当父母的终身学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