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京 缘起: 我的父母,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父亲出生于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这一年(1954),我母亲出生于三大改造完成的年份(1956)。他们成长于国家工业化突飞猛进时期的农村,为共和国的建设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和牺牲。 (原五七干校) 1968年,五七干校在我们老家附近大约三公里的蓄牧场开办,原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些老师被下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69-1971年,杜翊叔与他父亲杜文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专家),被下放到江西省余江县刘家站垦殖场六分场(原五七干校),杜翊叔出生于1957年,下放时年12岁,中途回北京一年。 我父亲读书不厉害,但抓鱼捉虾很在行,放牛到这个地方,然后,两人结成了要好的朋友关系,一起抓鱼捉虾,一起放牛,直到1971年,杜叔他们一起回到了北京。53年来的情谊,一直记在杜翊叔的心里,27年后的1998年,杜翊叔再次旧地重游,找到儿时的伙伴,聊起了当年那些难忘的时光,只可惜,我父亲不会普通话,需要请隔壁荣财哥做翻译。两人相谈甚欢,并约定以后常联系,常走动。 (3公里的距离) 对我父亲来说,这种农村生活是日常,对杜翊叔这样从京城跟随下放来的小孩,农村生活是十分新鲜而且记忆深刻的。 2018年杜翊叔退休后,再次回到儿时呆过的地方,寻找当年的记忆与当年的伙伴。这些抓鱼捉虾,放牛的农村生活,在杜翊叔来说是对大自然最亲近的时刻,是最为快乐的时光。当时我没有空,杜翊叔一行到景德镇专程过来看我,很可惜的是,我没有陪同他们到处转转。 转眼又到了2021年3月底,杜叔打电话给我,再次诚挚邀请我父母到北京去玩。我借口说现在工作忙,没有空陪父母去北京,能否放在暑假安排?杜叔认为暑假人太多,看不到什么。最好就是在清明节前后,疫情基本控制,人又不多,天气刚好,正是北京旅游的好时节。我说让我再跟我哥哥商量一下。 杜叔看到我的推辞。语重心长地跟我说,“你爸每次见到我都说要到北京来一趟,哪怕死也无憾。看得出他是非常想来北京,现在你们都事业有成了,可以安排了。作为农民,你父母培养你们两个大学生,真的很不容易,一转眼他们都快七十岁了,再不来都走不动了。而且,我去年也做了个大手术,以后再来的话,说不定我们的约定就会有遗憾了。” 我感受到了杜叔的郑重其事和真诚邀请,便答应与父母,哥哥商量后,再给他回复。 第二天便把跟父母和哥哥商量的结果告诉了杜叔。决定由我哥陪同父母进京。(因为不陪同的话,我父母说的方言杜叔他们听不懂。)时间就定在清明前后。 杜叔说:“好,等你们安排出来,我来接你们,并安排你们的行程,安排住宿,陪你们在北京走走,尽地主之谊。” (1000多公里的距离) 后来,我哥对北京之行作了安排。于3月底买了好飞机票,飞北京。这应该是我父母平生头一回坐飞机,头一回进京了。父母开始不同意去北京的,认为太破费了,后来听到杜叔的诚意和我们两兄弟的坚持,他们也就不再坚持了。刚好今年他们不再种田了,便可以放心到北京去玩,去之前还把家里养的几只鸡和鸭送到我姐姐家里去存养。 北京之行,哥和杜翊叔家人几乎全程陪同老人家,也及时与我们一起分享。我没有一起陪老人家去北京看望杜叔,非常遗憾。(虽然我于2015和2018年两次去过北京) 北京行程 下面北京之行间或有些有趣的场景,借着我哥和杜翊叔他们的帮助,记录下来,作为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交往的纪念,也记录这个时代的变迁,更记录杜翊叔的深情厚意。 DAY1 2021年3月30日 晴 昌北机场到首都机场/接机/奥体中心/宿五洲大酒店 (生养我的父母) 老人家第一次坐飞机,心情很激动,我都担心他们身体吃不消息,因为母亲平时坐车都会吐的。后来看起来不错。 (周太泉与杜叔的孩子) (邹有兰、周顺忠、杜翊、周太泉) 杜叔一家人到首都机场接机 到了北京,要到地标建筑打卡,都不带休息的,可见体力不错 DAY2 2021年3月31日 晴 颐和园/宿北京饭店 听鹂馆,当年慈禧太后常在此处听戏 这把帝后瘾 昆明湖畔 皇家园林,那真是了不得,帝国最牛的园林,曾经老佛爷在这里听曲看戏,好不惬意,可苦了百姓,累了国家。 DAY 3 2021年4月1日,晴 故宫/毛主席纪念堂/恭王府 (邰进民、周顺忠、邹有兰) 北京,北京,作为中国首都700年,有帝王之气。在50年代出生的我的父辈们来说,是有着极为重要的集体记忆的地方,北京每一个政令的发出,都牵动着全国的神经。那就是神圣的存在,也是我的父亲说,到了北京,这一生就没有遗憾的原因。我父亲姓周名顺忠,忠厚老实,做任何事,忠字当头,而且是顺民,不敢造次。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他对毛主席的情感都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他常挂在嘴上的话就是,现在比以前生活好多了,交点公粮,为国家做点贡献,都是应该的。交了一辈子公粮的他,也可能是中国最后一位交公粮的农民吧。别人都不交了,他仍然自己雇拖拉机把粮食交到粮管所,直到粮管所再也不收粮食为止。 毛主席纪念堂,我问有什么感想,老人家神情凝重地说:“太远了,没有看清”。 恭王府的历史变迁,是多少人命运的变迁,谁又说得清楚 DAY4 2021年4月2日,晴 明代十三陵 老头子说,谁家那么大的坟墓?老妈子在现场还唱起了歌,跳起了舞蹈,被朱棣知道了,要从地里跳出来。 DAY5 2021年4月3日,晴 香山公园/大兴机场/上海浦东机场 美女婶子高海玲, 帅气杜翊叔 杜叔家人为我父母一行饯行 ( 大兴机场,景德镇红叶陶瓷) (大兴机场) 圆满结束本次北京之行,于4月4日上午飞昌北机场,转高铁到鹰潭北,我与文娟到火车站接站,直接到姐姐家里吃晚饭,再回到久违的鸭塘村,一切又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轨迹。 但是,这一趟下来,老人家还是收获满满的。 点滴趣事 一、皇袍加身 在颐和园的东宫门不远处,有一家小商店。趁我去买水的间隙。老头子走进了隔壁照像馆。一下子被照像馆的业务员营销了。穿上清朝皇帝的衣服,戴上皇帝的帽子,瞬间皇袍加身。拍一张相片,120元,太贵了!老妈子又拉,又扯,边骂骂咧咧,要推老头子出来。最终,我还是答应给他们拍了一张。这一路上,老妈子一直嘴里念念有词:这么贵,一张照片,顶我半亩田花生收入。走一路,念一路,还不时埋怨老头子。 二、被智能机甩掉的一代人 在景区,遇到好景点帮他们拍照。我让他们帮我拍一张。怎么教他们都教不会,要不就拍歪了,要不就拍糊了。哭笑不得。反反复复试,他们两个抢着要试。拍一张照片三分钟都拍不好。看到我不耐烦了。他们也很难过。为了要给我拍张象样的照片,自已又不会他们很着急,又难过样。爸爸几次找路人给我拍照,都被我拒绝了。每次问要不要拍?为了不让他们难看,我都说我不拍。主要是为了她们老人家,我以后还有机会。 三、贪小便宜 前天早上,吃早餐。因为我们只订了一间房,只有两份早餐。他们两人去吃。我睡觉没去吃。等他们吃完回来问我要不要吃东西?我说哪有吃的?他们变戏法般从口袋里摸出4个鸡蛋、三个包子,几个小桔子等等食品。哎自助早餐,不能打包。她们居然用这种方式,省一份早餐钱。 四、矿泉水瓶装开水 在颐和园里的"听鹏厅"吃饭。老妈子坐我对面,靠墙边。吃得差不多了,她突然拿起喝了半瓶的矿泉水瓶,拧开盖子,迅速把桌上的一杯白开水倒灌到瓶子里。我看到后,马上制止她的这个动作。坐在我左手边上的杜叔给了我一小耳光,让我不要制止。我问妈妈,你这是干嘛?她说颐和园的水太贵,6元一瓶!她灌些开水,能省几块钱。 以上四个细节都是我哥周太泉整理出来的。老人家对于通货膨胀后的社会,有着本能的节俭意识,她们是从艰难困苦中走出来的。我们的上一辈人,为共和国贡献了一辈子,到老了,也还是本本份份,勤劳节俭,这可能是我们需要传承下去的吧。 总结 天高地迥,山长水阔,多数人的故事是从童年开始的,童年那种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是人一生中最可宝贵的记忆。到现在,杜叔还经常跟我说,他最快乐的时光就是那段在五七干校,不用读书,放放场里的牛,而我父亲,刚好在他那个年龄,与他在同一时空下面结识。 本来这些故事,都不会发生,也没有必要记录。但是,这50多年的故事,刚好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50年,而我刚好学了一点历史。于大历史,我需要记录一笔,于小人物的情感,我要铭记杜叔与我父亲那辈的友谊。 半个多世纪的兄弟情,不同的人生轨迹, 一样的兄弟情谊,超越了很多东西。 在两位老人身上,仿佛看到他们童年在一起的样子。 希望我们和杜叔这种联系是经常的。也希望老人们都能够开开心心,健健康康的,多看看祖国大好河山,也见识历史的沧桑巨变。 作者:周太泉,周小泉 |
|